[转载]我的易武印象--傜寨(連載形式)陈智同著

标签:
转载 |
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傜寨的情況。傜族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民族,爬山、爬樹速度之快難以想像,說話的語調及長相與台灣的原住民非常類似,一個傜族的青年可以在一個小時又十分鐘以內攻上餓肚山,我這個漢族壯年卻需要三小時又廿分鐘;我覺得餓肚山名稱的由來,就是上山以後肚子就餓了,但是我覺得對我這個漢族人來說,應該叫做斷氣山,因為我爬到山頭後,突然覺得快要斷氣了,不過在餓肚山上的最高點,可以用中國移動通話,讓我想起了廣告詞:「中國移動,無所不在。」
餓肚山上有一株母株的茶樹,製成茶菁後顏色呈現紫暗色,與許多過度型的茶樹十分相近,這種茶樹與黑水樑子的少數茶樹狀況十分相近,但一般在易武,再大的茶樹都是栽培型的,栽培型的茶樹所表現的茶韻及特點,與一般的巿場認知接近。餓肚山這株大茶樹,口感偏淡、韻帶酸勁,但回甘深遠,不具有巿場性但具有研究價值。
有些人說易武的茶使用農藥或種橡膠樹,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大多集中在台地茶及過度開發的漢寨,這種情形不可能出現在生態優良的傜寨及雜生林之中。雜生林是分佈在廣大的原始森林,或三或兩,零星的生長,很少有聚生,植被的情況非常豐富,依據萬物生剋的道理,雜生林的茶樹與其他物種的生態是平衡,相剋而共生,沒有蟲害,林中有許多腐爛的植物,不需要施肥,雜生林中的水資源也非常乾淨沒有汙染,應了古人的一句話:「林像豐富,必有好水。」
只是這些傜寨,以前知道的人很少,許多人只知道漢寨。對我來說,漢寨是觀光客去的地方,到易武觀光必去漢寨,原因就是漢寨在交通改善以後,坐車到麻黑、落水洞只要廿分鐘,是人都能去,每年常常有觀光客到麻黑、落水洞去買一、二公斤的茶菁。
許多漢寨茶樹的矮化也十分地嚴重,例如麻黑、落水洞、易比、高山,茶樹的矮化都是十分的明顯。茶樹矮化的原因是什麼?當然是為了能夠增加產量、方便採收,所以通常我在易武很少收漢寨的茶,因為漢寨大多有小樹茶,純度堪慮,許多傜寨的小樹茶都還沒有辦法量產,再加上採收過多、滋味過淡,都是問題。
其實農藥的使用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在溫度低的時候蟲害是不嚴重的,例如春尖及秋尾的時刻,由於溫度低,其實使用農藥不是絕非必要的;使用農藥大多是在夏茶、春尾和秋初,這些茶葉通常也比較便宜,所以用一句老話來說,漢寨的問題還是管理過多的問題。從另外的觀點來看,漢寨立寨通常都有風水,山巒環抱,溪水環腰宛如玉帶,所以漢寨的茶地與寨子相差不是很遠,正所謂有風水就有好茶,氣乘風而往,界水則止,山水合抱有情,藏風聚氣可以立足,我在幾年前看完漢寨之後,不禁對百年前的石屏人感到敬重,中華文化就算在在邊區,也是如此嚴謹而深邃,但漢人種茶著重日照,所以茶地多在向陽面,百年前雖然有種樹增加遮陽的程度,但這幾年來產地的考慮通常是在增加產量,而不是在考慮品質,原本能摘兩次的茶葉,摘了五次,滋味怎麼能夠不淡。
觀光客普遍到漢寨,因為茶地近、好走,但由於觀光客對於分辨大樹茶及小樹茶的專業知識不夠,所以漢寨摻假的情形也十分嚴重,這是所有人到易武必須上的第一課。總而言之,漢寨不是茶不行,而是管理太好,那茶就不會好。
另外橡膠樹的問題則是一種誤解,在過了■醒之後,就進入易武台地茶的地界,一隊~五隊是有很多的橡膠樹,但過了五隊以後,幾乎沒有橡膠樹,我個人在易武待這麼多年,對一隊~五隊的台地茶完全沒有興趣,但就個人收茶製茶的人來說,易武的大樹茶就已經收不完了,台地茶就不考慮了,我考慮的是那些農民會不會偷偷地把台地茶塞到我的大樹茶料袋裡。
另外還有一點最為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橡膠樹的生長是有海拔限制的,在海拔八百米以下是可以長橡膠樹的,橡膠樹在日照及溫度的限制比較嚴格,而易武鎮就已經是一千二百米的海拔了,更不要說其他產茶的寨子,例如茶王樹寨海拔就接近一千五百米,黑水樑子可能接近二千米,茶平及白沙河也有一千四百米,我在易武收茶收這麼久,從來沒有看過橡膠樹長在茶樹的旁邊,那是台地茶的問題,不是大樹茶的問題,我認為這只要讓大廠去擔心就好了。台地茶是收不收的問題,而大樹茶則是好不好的問題,這個原始的觀念必須搞清楚,否則容易產生見樹不見林的迷思。
接下來我們回過來談一談傜寨。如果沒有傜寨,我就不會留在易武五年,傜族人天生浪漫而樂觀,好酒而重義,但有時衝動而好鬥,浪漫而不積極,這都是傜族人的特性,但傜族人天生是爬山的好手,沒有傜族人,雜生林的茶根本收不了。想要收好的大樹茶,人很重要,沒有人,茶根本收不到,再來就是錢的問題,在利益的驅使下,傜族人可以像泰山一樣翻山越嶺幫你找茶,再深的山,再野的地,他都能去,再高的懸崖他也能夠攀上去,這讓我想起古人說的「因勢利導」這四個字,實乃至理名言。傜族人為利,我為茶,兩者相得益彰,互不耽誤,也算是很好的合作對象。
傜族所有的茶地,都不是傜族人種的,這些茶樹應該是在明代的時候種的。二○○五年我初見大樹茶林的時候,以為這樣大的茶樹、這樣原始的環境是野生茶,後來我發現這些茶都是栽培型的,從茶樹的平均年齡計算應該是明代的人種的,所以我把漢寨稱做清代開發區,傜寨為明代開發區。後來歷經歲月的變換,傜族人住進來了,在因緣際會下,傜族人把一袋雜生林的茶葉拿到我眼前,在我親自的考察及觀測後,便開始了我和傜族人長期的收茶生活。
在二○○五年的時候,傜寨的茶最大的問題就是製茶技術較差,需要不斷的要求改善,但這幾年在條型及殺青的技術上已大有改進,價格攀升的越快,技術也改良的越快,傜寨和茶地的距離都非常遙遠,有些地方一走就是一天,這就證明傜寨不是種茶的民族。例如刮風寨與茶王樹寨,距離就非常遙遠,漢族人來走要走一天,傜族人來走最快也要八個小時,茶王樹寨美其名為寨,其實根本沒有人住,只有收茶的工寮而已,不過冷水河的風光倒是挺漂亮的,從這些點就可以知道傜寨的特色便是如此。傜寨立寨沒有風水考量,且都在山勢險惡之地,現在我們就來談一談最為險惡的刮風寨:
一、刮風寨:
刮風寨名為「刮風」,起風時風疾而不聚,刮風而不聚氣,此乃風水大忌,立寨於險山之下,山勢急而挺,水勢凶惡,實為立寨大忌,所以刮風寨附近不會有茶地。刮風寨基本的原料來源有幾個方向,分別為白沙河、茶平、茶王樹、黑水樑子,這四個地方就是主要的原料來源。裡面價格最便宜的就是白沙河的茶,白沙河的茶位於冷水河附近,其實刮風寨與丁家寨隔著冷水河相望,但兩者的風格卻截然不同,這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白沙河的茶樹樹齡不是很大,滋味略為偏淡,很多人上了刮風寨第一次收的茶都是白沙河的茶。今年春天白沙河的茶與茶王樹的茶價竟相差高達一百塊一公斤,足以證明巿場是公道的。我收刮風寨的茶葉前提就是不收白沙河的茶,因為太淡、太貴,性價比不高,所以都說是刮風寨的茶,那還要看是哪裡的茶,如果是白沙河,那與漢寨的茶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如果想要上刮風寨收茶,是要搞清楚,刮風寨沒有純料,如果說以刮風寨純料為標榜的,就是他沒有到過刮風寨。
現在我們就來談一談刮風寨的龍頭-茶王樹寨,有些茶王樹寨的茶並不是那麼高,原因就是以前傜族人不懂茶,將茶地剷了種別的農作物,所以就形成根部大而樹身小的現象,但茶王樹寨臨近冷水河,水質是沒話說的,海拔較高,生長速率也較慢,所以滋味與甜度的表現都不錯。
刮風寨的茶有一種特殊的森林的原始味道,這是很多雜生林的茶樹所共有的特點,其他的味道與易武的元素差不多,都是以甜香帶弱酸的味道為主,但茶王樹的甜度及喉韻的深度,是最為出色的,由於生長速度慢,茶葉的植物性蛋白含量高,一把茶的重量遠重於其他的茶葉,茶湯的濃稠度也較高,會有粥面的感覺,這是所有好茶共有的現象,湯水濃稠,滋味必然豐富,樹的根有多深,喉韻也有多深,喝大樹茶是喝喉韻的,台地茶才是喝口感的,如果要喝口感,我覺得大益的茶也不錯。
茶王樹寨的茶葉不管是在甜度、口感的豐富度及喉韻的表現上都有令人驚豔的表現,整體的水平在茶平之上,雖然茶平的茶也有相當的水準,但在香型及口感的表現上,不如茶王樹寨的氣息好。但最近這幾年由於價格不斷的攀升,屢創新高,茶王樹寨工寮林立,管理程度有逐漸加大之趨勢,茶葉滋味的強度並不是很穩定,這也是茶王樹寨未來的隱憂,需要後續的觀察,但整體而言,茶王樹寨仍是刮風寨的龍頭,與曼撒鐵礦上的彎弓寨並列易武的龍頭。
陈智同留(陈智同摄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