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杨学祥博文(2) 特大地震的时空特征
(2008-09-17 00:04:47)
标签:
强震位相阿拉斯加大地震拉马德中国杨学祥博文杂谈 |
特大地震的时空特征: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
科技日报波恩1999年12月27日电
记者顾钢报道:据德国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透露,该中心最近绘制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搜集了地球最近500年来的地震数据,并结合地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绘制出了这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这张彩色分布图根据不同地区地震风险的强弱分成4个等级、8种颜色。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风险最高是在欧亚接壤的土耳其、伊朗和我国西部一带;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西海岸、墨西哥、秘鲁、智利一带,地震风险最低的是俄罗斯、非洲大陆、加拿大和巴西。1999年土耳其、希腊、台湾等一连串地震表明,尽管地球的年龄已到中年,但还是非常活跃,未来地震还将是威胁人类的最难预测的自然灾害[1]。
我们在2007年9月7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中国测定为8.7级)海啸拉开了全球8.5级以上强震序幕,紧接着发生了苏门答腊8.5级和智利8.1级两次强震。回顾全球20世纪以来8.5级以上强震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性:准60年的强震周期[2]。
表1 全球20世纪以来8.5级以上八大强震的时间分布规律[2]
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00年以前有4次;从1900年算起,2次)
第5名、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第8名、(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次)
第8名、(并列)印尼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尼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7次)
第7名、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第4名、(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第3名、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第1名、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第8名、(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第2名、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第6名、(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0次)
无8.5级以上大震。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次)
第4名、(并列)印尼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发生在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第6名、(并列)印尼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从表1中可以看到,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22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迅速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太平洋增加了5-10厘米厚的海水层,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形成陆海地壳的翘翘板运动,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过程。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8.7级)海啸拉开了全球8.5级以上强震序幕。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1950年到1965年短短16年内发生了7次8.5级以上强震。平均两年一次,最短时间间隔为5个月[2,3]。
两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过程表明,强震主要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20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之后,2004年和2005年连续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近13年是最高的强震风险期[2]。
2007年9月7日的研究结论是:
在2007-2030年内,将要发生5次左右的8.5级以上地震。我们列出的8个名单中约有一半可能发生。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中国西部也是地震高发区域。我们必须增强抗震防灾意识,现在就应该收集情报,采取对策。临震预报难度较大,但中长期地震预报在世界范围内从未间断。必须加强中国地震风险区域的研究[2]。
现在看来,2007年9月7日的研究结论对中国的强震预防是非常有意义的。遗憾的是,我们只注意了强震的时间规律,忽略了强震的空间规律。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使空间规律更加明显:印尼——中国西部——俄罗斯东部——美国——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印尼——(中国?)。整体规律是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当然,中间也夹杂两地之间的反复震荡(见表1)。9级特大地震也符合这一规律。如果这一空间特征规律成立,那么,下一个8.5级以上强震将在中国发生。国外的一项研究支持这一观点[4,5]。
我们在2007年9月14日指出,地震发生并没有一条固定的路线,但是,地应力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可能具有区域性传递的特征。重走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路线,对未来全球的地震趋势可能有参考意义[6]。
我们在2007年7月21日指出,中国强震约有20-30年准周期,其中,中国强震幕持续时间为11-17年,平静幕持续时间为8-11年。1991~2002年为第五强震幕,按一般规律,中国第六强震幕将在2010年开始。全球强震高发期与中国强震幕重合时期是中国强震最强烈的爆发时期。在1966-1976年重合期,中国7级以上地震11年共发生22次,平均每年两次。在1946-1957年重合期的12年中共发生23次,平均每年近2次。2010年至2020年可能发生类似情况。在1958-1965年平静期的8年中7级以上地震共发生6次,平均每年不到1次。2002-2009年平静期的8年中,7级以上地震在2006年前只发生了1次。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共4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强震。所以,2007-2009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极大[7]。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发生0次,在2004-2005年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8.7级地震拉开了2004-2030年的强震序幕[7]。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左右,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2004年12月26日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8]。
2008-2018年大约要发生3次9级特大地震,下一次9级地震大约在2009-2010年[8]。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3次8.5级以上地震,导致南亚地区地震频繁发生。留给中国8.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以上研究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参考文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