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杨学祥博文(1) 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汶川地震

标签:
地壳均衡环境热线井喷均衡运动杨学祥重庆杂谈 |
http://www.sciencenet.cn/bbs//images/upphoto/2008719144435306.bmp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汶川地震" /> |
杨学祥的博客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
|
|
图中所示为地震发生后95秒的震动情况,斜红长线为板块断层位置,颜色为地震破裂程度。图中白色的位置受震程度较轻,而该数处均为地下天然气开采地,压力较低。(图片来源:文汇报) 中新网9月16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四川8级地震造成逾8万人遇难,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3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1.2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100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6月起,联同1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3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1.2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5%至10%。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1]。 如果四川汶川8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2003年和2007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年9月15日晚20时30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20余米,周边约50米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1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1969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1000米,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1972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9.15)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2,3]。 2003年12月23日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2003年9月15日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2003年9-12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第2期预报2003年9-12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第1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4-6]。 2006年03月25日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2井1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15—20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5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12·23”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7]。 2006年12月20 日月亮在南纬28.37815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冬至,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大约在南纬23度半)。日月大潮、太阳黄赤交角最大值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较强的潮汐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活动。这是马来西亚柔佛州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洪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城市丹佛从20日开始遭遇大风雪袭击、21日萨尔瓦多西部的阿替基寨雅省发生地震的数量达到了200多起、21日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清溪镇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23日泰国海浪灾害、法属留尼汪岛富尔奈斯火山活动加剧和印尼大水的原因[8]。 2007年1月21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00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9]。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3年9月15日晚20时30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2003年9月11日为日月大潮;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井发生井喷,2003年12月23日为日月大潮,24日为月亮近地潮。2003年9-12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2天[2,6]。 我们在2007年1月11日预警:2007年1月17日月亮在南纬28.44798度,19日为日月大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2天,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22日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3天,因此,17-22日潮汐强度较大。2007年1月30日月亮赤纬角最大,为28.5度,2月2日为日月大潮,相隔时间不超过3天,因此,1月30日-2月2日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这两段时间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暴雪、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二十一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提供了新证据[2]。 重庆井喷的全球地震背景值得关注。2003年9月至12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了一系列频繁灾害: 9月15日,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月27日、9月28日、10月1日,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7.9、6.9、7.3级三次大地震。 9月22日,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6.7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350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月26日,日本北海道东南约80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7级和8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591人在地震中伤亡。 12月2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11公里处,至少造成3人死亡,50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12月26日凌晨5点半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15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5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2,6]。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10-13]。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10-12]。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14]。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11]。 2006年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12]。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12,15]!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16-20]。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12]。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12]。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12,22-25]。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1,12]!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博主注: 1、尊重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与撰文。2、地内溶岩、花岗岩、天然气泄喷出,物理矿地貌变化特征应当很明显。3、岩石中,如花岗石、大理石中绿色是有某中矿物质,如大理石中的绿色一般是云母矿所致。4、其观点与先前专家们的“青藏板块逆冲造成汶川大地震”的说法是否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