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杨学祥博文(3) 特大地震的时空特征(续)

标签:
强震勘察加顺时针杨学祥博文成都专家反驳杂谈 |
博主注: 这篇博文,存在着很多疑点,虽然目前科学尚无法完全解释每个地震个案,请看专家说法:
本报讯(记者 汪兰)近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称,他经过3个月实地研究发现,四川地震灾区地层有1.2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100年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http://mat1.qq.com/cd//news/200805/06/cdreading300.gif特大地震的时空特征(续)" TITLE="1140--杨学祥博文(3) |
岳中琦称,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发现花岗岩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数千年,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固体岩不会从地下喷出,火山地震可能喷出岩浆,但四川现在没有活动的活火山。汶川地震是构造地震,震源在地下10多公里深处,天然气不可能埋藏得这么深,从来没有天然气引起这么大的地震,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对此成都市地震局研究员洪时中说。
特大地震的时空特征(续):连续多发的可能性
我们利用网上资料讨论了特大地震的时空特征:印尼——中国西部——俄罗斯东部——美国——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印尼——(中国?)。整体规律是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以第一次出现为准),当然,中间也夹杂两地之间的反复震荡(见表1)。9级特大地震也符合这一规律。如果这一空间特征规律成立,那么,下一个8.5级以上强震将在中国发生[1]。国外的一项研究支持这一观点[2-3]。
为了准确起见,我们继续根据科技文献的数据印证这一结论。金森博雄1988年修订的大震级地震数据[4]:
事件
智利
阿拉斯加
阿留申
勘察加
厄瓜多尔
阿留申
阿萨姆*
千岛群岛
智利
班大海
*应为中国察隅地震——译注。
将上述数据按时间排列:
表2
事件
厄瓜多尔
智利
班大海
中国察隅
勘察加
阿留申
智利
千岛群岛
阿拉斯加
阿留申
印尼
印尼
印尼
中国(推测?)
由表2可知,20世纪以来8.5级以上强震基本符合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以第一次出现在四大洲为准)的整体规律。
从时间频度来看,1963-1965年连续三年发生8.5级以上地震,1960年智利最大地震的后效作用值得关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特大地震的后效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刚刚发生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否有继续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我们只能从历史数据寻找答案。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研究结果,有记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8.0级以上地震共19次,分别为1303年9月山西洪洞8.0级、1411年10月西藏当雄8.0级、1556年2月陕西华县8.3级、1654年7月甘肃天水8.0级、1668年7月山东郯城8.5级、1679年9河北三河平谷8.0级、1739年1宁夏平罗-银川间8.0级、1812年3月新疆尼勒克东8.0级、1879年7月甘肃武都8.0级、1833年8月西藏聂拉木8.0级、1833年9月云南嵩明-杨林8.0级、1902年8月新疆阿图什8.3级、1920年12月宁夏海原8.5级、1927年5月甘肃古浪8.0级、1931年8月新疆富蕴8.0级、1950年8月西藏察隅-墨脱间8.6级、1951年11月西藏当雄8.0级、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5月四川汶川8.0级地震。8.0级以上地震涉及山西、陕西、山东、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河北等11个省份,且全部为浅源地震[5]。
190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8次。7.5级以上地震平均约每4年半发生一次,8级以上地震平均约14年发生一次。另外,台湾1900年来发生7.5级以上地震共10次,1920年6月台湾大港口和1972年1月新港地震都达到8.0级,因此,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强烈地震多发国家[5]。
1833年8月西藏聂拉木8.0级、1833年9月云南嵩明-杨林8.0级,1950年8月西藏察隅-墨脱间8.6级、1951年11月西藏当雄8.0级[5]。中国当年发生2个8级地震和2年连续发生2个8级以上地震的历史纪录都存在。
根据20世纪以来特大地震发生的历史数据推测,2008-2018年大约要发生3次9级特大地震,下一次9级地震大约在2009-2010年。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3次8.5级以上地震,导致南亚地区地震频繁发生。留给中国8.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1]。
以上研究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参考文献
1.
2.
3.
4.
5.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11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