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
◎阿简
我是在一个生鲜到家的APP上遇到这家店的。偶然看到首页的推荐,买了他家的鲜口蘑。货到手后很是惊艳——丝绒一样细腻润泽,无斑点、未开伞,而且没经硫磺熏蒸,呈自然的乳白色,对我这种重度依赖网购的死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好货色。
我看了很欣喜,吃过以后再买。虽然略微干缩了一丢丢,但胜在清水出芙蓉,气质依然高于APP上其他商家的“妖艳贱货”。于是,这家店虽然离我最远,却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买菜的首选。
可是前阵子下的一单,却让我有点窝心。因为要做麻辣梭边鱼,我订了青笋、圆葱和金针菇做配菜,顺便又七七八八买了好多。快递送来的时候,我正用厨房秤照着菜谱称配料,拿起青笋来觉得分量好像不太够,就顺手放在了秤上。果然订单里应该1千克的青笋,他给我的这根只有740克。我心里有点不爽,又不愿接受是商家故意少给,宁愿是他发错货了,因为他店里的青笋,本来就有750克和1千克两种规格。怀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心情,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拨通了商家的电话。把情况简单说明之后,就问他是不是发错了货。没想到这商家也是耿直,完全没有粉饰错误的计划。直言不讳地对我说:恰好1千克的笋不是那么好凑,青笋确实是少了,但是别的菜分量都挺高的,比如800克的白玉萝卜,他给到了一公斤。
这话听得人有点烦躁,我不由得开怼:“青笋一公斤11元,白萝卜一公斤4.3元,青笋少260克和萝卜多200克,这价钱能一样吗?”话一脱口,马上又觉得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争执真是让人沮丧,所以更加生起气来:我在他店里买过多少次口蘑,从来也没有称过重量,依现在这情形,以往那些40多元一公斤的口蘑,他给我的够吗?如果也是这么黑不提白不提地缺斤短两,那我这些日子吃的亏岂不太窝囊。
他大约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试探着问我:你要觉得少了的话,要不我退你点钱吧?我很想吐槽他退那点钱够不够得上他的信誉和我的信任,可是想想在这样的小生意面前说这些又未免矫情,于是作罢。于是我说,退不退的都不要紧,我就是想确认一下,这次是不发错了。他很高兴地顺水推舟,爽快地免去了退钱的麻烦,语气轻盈地许诺“那我把你地址标注下来,下次分量上多给你称点。”
我未置可否,因为我不确定,跟他还有没有"下一次"。
然而过了没几天,我偏偏又惦记起他店里那温润素净,新鲜本色的口蘑来。真是纵有再多不是,也难敌一货傍身啊。幸亏那天没有狠叨叨地放出“以后不再来买”的狠话,不然今天怎么收场呢?江湖上有句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想想,还真是有道理。
不无尴尬地又下了一单,因为心有芥蒂,货送来时还特意称了一下重——大主角口蘑不仅风采依然而且足斤足两,老怀甚慰。现在的电商平台,服务越来越到位,顾客不满意了想投诉,不过就是打开APP点下按键的事。可是综合方方面面的考量,我还是觉得良好的沟通,比投诉好用——比起剑拔弩张的一方负气、一方受罚,买卖的小船不仅不翻还能荡起双桨,才是双赢。(已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