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简美食店涨价育儿 |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
我听了,心里这个恨:一块钱四个,就算价钱涨一倍,也不过五毛钱啊。这下好,再要想吃这么好的烧饼,还没地儿淘换了。
我家小区附近去年开了一家小餐馆,招牌菜是台湾卤肉饭。棕红、喷香的卤肉,衬上清淡然而有滋有味的青菜,浇在晶莹雪白的米饭上,装在精致的日式陶瓷面碗里,再配上一方碟花红柳绿的泡菜,和一盅每天不重样的靓汤,雅致、清明,营养均衡又能满足口舌之欲,对于像我这样不爱开伙的懒人来说,简直是个福音。开业的头一个月五折优惠,心甜肚饱地足吃一份,只要六元钱,于是天天顾客盈门,宾主尽欢。
试营业过后,餐厅的经营进入正轨,卤肉饭也身价还原,变成了每份12元。“滋味还是那个滋味,分量还是那个分量,店也还是那个店呦,厨房还是那个厨房……”可是客人一下子减少了,老板整天坐在门口的餐台上向外张望,像个无助的弃妇,眼巴巴地等着已经变心的情人。终于有一天,门上贴出了一张“转让”的纸条——不用问也知道,五折时期的宾客满堂,不过是过眼即散的浮云。恢复正价以后,近处的居民吃惯了甜头不愿多付款,远处商业街的客人又不知有这样一个所在,小本生意做到门可罗雀,在西单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不要说利润,光是门面的租金,也赚不上来。
想想喜欢的两个店,就这么接连着没了,我这心里,还真有点替它们委屈:水电煤气、米面肉油样样涨价,烧饼和卤肉饭,不涨怎么支撑?卖东西的想多赚点,买东西的想少花点,谁都没错。问题是,如果买主不给对方留点余地,把价格逼到了墙角里,那么卖主就会因为没力死磕而退出交易。有时候想想,觉得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像是写书法——一个“人”字,撇往左走,捺往右行,貌似南辕北辙,却非要在一个合理的点位对接支撑,才能成型。
(已发《扬子晚报》、《河北青年报》、《滨海时报》、《乌鲁木齐晚报》、《西安晚报》、《苏州日报》、《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