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表哥

标签:
阿简书虫休闲 |
分类: 相见有缘:人物篇 |
大表哥是姑姑的长子,年纪跟我的父母差不多。小时候,因为他是大人,我大概觉得喊他哥哥太不谦虚,常常自做主张地叫他叔叔,每次他都弯下腰来摸摸我脑袋,一脸慈爱又一脸宽厚地纠正:“哥哥,叫哥哥。”
从十来岁开始,我变成了表哥的阶段性跟屁虫——每次他从姑姑家来看我父母,只要赶上假期,我都会跟着他去姑姑家。大表哥有两个儿子,大的比我小两岁,可是全然没有我小时候对待他爸的那样糊涂,不管跟我玩得多好,嘴上都是“六表姑、六表姑”地叫着,概念从来不模糊。我猜想,这大概与大表哥的言传身教有关——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不管那两个小侄子在不在身边,大表哥每次叫我,都会以那小哥俩儿的口吻叫我“六表姑”。日子久了,这个称呼大概是春风化雨地融入到了两个幼小的心田,见到我,他们从来都是兢兢业业地叫着“六表姑”,从来没有一点同龄、然而隔辈的小孩子们之间,那种常见的障碍和纠纷。
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反正我从小,就喜欢大表哥。有一个跟父辈的年纪差不多的哥哥,在我看来是件很牛气的事情,况且,他还那么够意思地带我们玩,还有那么多好听的故事。
表哥爱读书,尤其喜欢历史。他那一柜子的书,是家里的宝贝,两个儿子再调皮顽劣,也不敢染指。只有一回,表哥的大儿子跟我说:“六表姑,我爸的书柜里有好多书,我带你看看?”从他脸上的神秘和操作的谨慎上我判断,此举大约已经是一个小男孩仗义的极限了。也难怪,表哥的那些书,都是几十年间辛苦攒下的,那些年日子不富裕,他早上常常只切两片馒头搁炉子上烤烤,省下一毛两毛的早点钱,有时候要很久,才能攒下一套书。他对这些书极为爱惜,一方面是喜欢,一方面,也是来之不易。最重要的,是那些书的版本有的还很稀缺,如郭英德编著的《明史故事选》,现在据说很难淘换到了。
读了这些宝贝书,他肚里藏不住,一有机会便跟喜欢的人一起分享,美得给个县太爷都不换。在图书馆当电工的时候,中午在单位吃饭,下班的铃声一响,便有同事端着饭盒、拉着椅子,三三两两地凑到他的办公室,一边走还一边招呼着,“走啦走啦,黄师傅那开讲了!”而他,大概也是因为有人捧场,总讲得绘声绘色,《八千女鬼乱朝纲》,《十八孩儿难上难》,《一朝得天下,鸩酒赐功臣》……一天拣一段出来,用最家常的现代汉语讲了,再随机穿插一点自己的批注,完了还跟听讲的人互动,叽叽喳喳地见仁见智,讲的意气风发、津津有味,听的意犹未尽情趣盎然,每每宾主尽欢,不到上班铃响,断不会结束。
这两年他来我家,又有了一个兴奋点,进了门不等到客厅,在玄关里就开始问:“可儿她爸来了吗?”我们就笑——他那些古典哲学、理学的东西,晦涩而又乏味,这么多年来,亲戚朋友中少有跟他聊得来的,碰巧我家那个,也爱读这些,俩人一见面就跟“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似的,的吧的吧聊个没完,把其他人都晾在了一边。
有一回我问他,读了大半辈子的史书,干嘛不把自己的心得写一点出来,可以往有关的报刊杂志上投投稿,一来跟同好之间有个交流,二来也给自己留个纪念。他一听,摇头:“不行不行,我这不行!我这个,是业余的!闲了没事自个儿看看解闷,谁爱听就一块儿聊聊——也就是一个乐呵。”
我很佩服他有这样闲散、恬淡的心态。有时候写稿不顺了,心里郁闷纠结,想到他的这段话,心里总能松快些。于是恨不得立刻开拔去表哥家,拉他找块树荫儿底下一坐,两张藤椅,一壶好茶,好好听他说几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