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人文/历史作文中小学语文教育 |
分类: 舐犊情深:亲子篇 |
朋友来电话,要我帮她那明年就要“小升初”的女儿补习一下作文。我要她先把孩子的作文发两篇过来给我看看,结果那孩子的文章,好得让我大出所料——不仅字句朴实流畅,而且声情并茂、细腻动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绝对想不到,它是出自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之手。
我不明白这样的作文还要怎么补习,因为我觉得孩子的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朋友苦笑了一下告诉我:“老师说这样的文章虽然通顺,但是不够华丽优美,要家长帮孩子多加一些修饰性的词汇和句子,好好润色润色,弄几个类型的范文,让孩子背下来。现在的孩子可真不容易,整天字、词、句地背啊默地还不够,连作文都要背——这还是重点校呢!”
我听了这话直咧嘴。以前就听说过,毕业班的孩子每人准备几套范文,写人的、纪事的、抒情的、议论的……一道一道地经老师审核通过以后背得烂熟于心,到考试的时候临场套用一份,“总有一款适合你”。想不到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新八股,居然还大行其道了。
我跟朋友各自抱着一个电话,你吁我叹地感慨万千,不由得又聊起二三十年前,我们这代人学语文的事情来。从上学那一天开始,我们的语文作业里就少不了要大段大段的背诵,初中时的一位老师要求更严,包括标点符号在内如果错了三处,整段默写成绩就算零分。我的记忆力平平,又不肯花太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背诵,常常吭哧吭哧地写了半天,却被老师画上一个“鹌鹑蛋”,心里很是不平。大概是想激励我用心背诵吧,老师在有一回测验以后告诉我:“你的字写得那么漂亮,给你的卷子打零分,我心里都过意不去。”我说了一句“那好吧”,下面便无话。以后遇到默写的段落,我不再做无用功,只端端正正地写上“见书Px(x是那段课文所在的页码)”,就算得了零分,心里也不冤。
高中时学《天山景物记》,为了培养我们照猫画虎的能力,课后作文要求我们写一篇《校园景物记》。我们的学校,除了几栋规矩方正的火柴盒式教学楼和宿舍楼,就是一片平淡无奇的操场,唯一有点“姿色”的,就是跑道边上的一圈白杨树,这样的景物,又有什么可“记”的呢?我联想到自己所受的默写遭遇,琢磨到最后居然生起气来,干脆由着自己的性子另外写了一篇,只是把事情的发生地点放在了学校的操场上,而真正的题目,被我加在“校园景物记”的标题下面,成了一个副标题。我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把作文交上去,心里本没指望会有什么好结果,却没想到老师居然给了我一个好成绩,只在大段赞美性的评语后面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只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写校园景物上。”我看了这句评语,跟老师相视一笑,从此便在“副标题”的幌子下自说自话,倒也写得其乐融融。老师对我些莫须有的副标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次都给我最优秀的成绩,只意味深长地提醒我一句:“临到大考的时候,你可别这样写啊!”
遇到这样允许我灵活变通的老师,是我的运气,而朋友的孩子,怕是没有这么幸运了。我担心照老师这样的引导下去,那孩子的作文会从一个郁郁葱葱的百草园,变成一个徒有其表的绣花枕头——过分强调词藻堆砌的文章,就像过度包装的礼盒月饼,华丽固然华丽了,可是一层层地打开之后,要么空洞无物,要么虚张声势,让人倒胃口。
我跟朋友说,对于她的盛情委托,我实在是爱莫能助。别说是我,就连莫言的作品,在被孩子引用到作文里之后,都被老师划的病句一片。而王蒙做孙子的小学语文试卷,最好成绩也只能拿到60分……万一朋友的孩子,碰上的也是这样“规范”的语文老师,俺可打点不起。
僵化、教条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一个字、一个词地死抠,把优美的中国语言肢解得鸡零狗碎,弄得匠气十足,好像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螺丝螺母,而文章的神韵和意境,就像一筒香茶没有盖盖子,很快便索然无味了。
要命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居然遍地皆是,更要命的是它居然还几十年阴魂不散,一辈一辈地一直传到今天,而且大有生生不息,子子孙孙继续传下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