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美国青年眼中的元宵节

(2007-03-05 11:50:08)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http://ent.tom.com/uimg/2007/2/27/fanbinbin/f103_26670.jpg

(惹得林家木脱口喊出“梁兄~~”的元宵节花灯)

   

门铃响了。我从门镜里望出去,除了先生之外,还有一个穿着大红色唐装的金发小伙子,花团锦簇的行头上一张喜气洋洋的笑脸。他,就是林家木。

 

林家木是先生的同事,一个二十八岁的美国小伙子。六年前来到中国,在北大学习了三年汉语之后便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前年又回到北京落脚,成了先生的同事。去年圣诞节,先生供职的公司里举行员工联谊会,我们在一起聊过天儿,他那一口标准流利的中文,着实让我惊叹不已。也许是跟先生的关系比较不错,也许是我们一家三口儿给他留下了一个比较轻松、随意的印象,所以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委婉地主动向先生提出了想到我家一起过元宵节的愿望。

 

菜是我从饭店里叫来的,所以晚饭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煮元宵。“我小时候吃过一次中国朋友送来的元宵,我们一家人研究了半天,谁也搞不清楚馅儿是怎么放进去的!”望着桌上火锅里漂浮着的元宵,家木表现得很兴奋,“所以来到中国以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做元宵的地方,看看到底怎么样做元宵。我看到他们把切成方块儿的馅儿,放在一个锥形的大盘子里,转啊转,转啊转,方块儿一会儿就变成了雪白的圆球,那就是元宵了!”说着他站起身,在屋子的中央倾斜着身子转起来。那滑稽而夸张的样子,逗得我们全家人捧腹大笑。

 

我问他来中国这几年,除了弄清楚元宵是怎么做成的之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熟练地用筷子把碗里的元宵夹开,又转转那双大大的蓝眼珠儿想了想,之后便一字一顿地告诉我:“过大年!”我被他那郑重其事的“大年”逗乐了,他却认认真真地对我讲述起来:“我在中国转了很多地方,可是有人告诉我说,要真正体会中国的民风民俗,就一定要去中国的农村,过一个地道的中国年。去年春节,我从美国召来了几个喜欢中国的朋友,一块儿去天津蓟县的农家院,过了一个很特别的中国年。”他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特别的春节里,手里的筷子举在半空,“从大年三十儿的下午,人们就开始筹备年夜饭。各种颜色的蔬菜切成了各种形状,整整齐齐地摆在宽大的灶台上,案板上放着新鲜的大鱼,旁边还有一盆刚和好的肉馅,一盆包饺子用的面团……每个人都在进进出出地忙活着,可是非常安静,也非常有秩序。天哪,那简直就像是一个庄严的仪式!年夜饭的菜,大约有几十个,在两个大桌子上摆满了又摞起来,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丰盛的家宴。我很喜欢他们的年糕,像冰雪一样白得透明,上面还有一粒粒可爱的红枣,蘸上一层白沙糖,非常好吃!”

 

我静静地听着他的话,尽管听说过他这几年是怎样痴迷地学习汉语,却还是对他出色的中文表达能力感到不可思议。我甚至几次想问问他学习汉语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可是他好像已经完全沉浸在对那个中国年的回忆里,我们除了说一点“哦,啊”之类表示回应的独词句,几乎插不上话——“在那里过大年可真热闹,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我们几个人还跑到街上,一家一家地看人家大门上贴的春联,我认识的中文字最多,就给他们读”,他得意地说,“其实有些词儿的意思,呵呵,我也不大懂。”

 

“你已经懂得很多了,”我夹了一些菜放在他的碟子里,“有些地方,你可能比有些中国人懂得还要多些。”

 

“是啊!家木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很多的认识,”先生微笑着向我介绍说,“他能大段大段地背诵《论语》,还能给大家讲老子的《道德经》呢!”

 

听了先生的这番赞许,他居然脸红了,不知道是因为高兴,还是因为害羞。

 

晚饭后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出去看花灯。

 

元宵灯会本不是我愿意去的地方,那种人如潮、灯如海的繁荣和拥挤,让我头疼。可是林家木的兴致却是出奇地好,他拉着可儿的小手在人丛里钻来钻去,欢天喜地地像个孩子。看到梁祝的花灯时,居然学着越剧的唱腔脱口喊了一声“梁兄——”,叫得千回百转柔肠寸断,惹得一旁的路人纷纷测目观望。他对此非但没有不好意思,反而像祝英台转世似的跟人打招呼,喜盈盈笑眯眯地,叫人哭笑不得。

 

因为天上一直下着雨夹雪,又赶上大风降温,所以这个元宵夜出奇地冷。林家木大概是为了好好地秀他的唐装,身上穿得很单薄,整个人在飕飕的冷风中唧唧嗦嗦的,清瘦的一张脸冻得通红,鼻子下面还闪烁着亮晶晶的鼻涕。我婉转地提议早点回家,而他却好像丝毫没有打道回府的计划,依然东瞧瞧、西望望地游兴不减。坦白地说,他穿唐装的样子并不好看,可是看着姹紫嫣红的花灯映衬下,他那张孩子一样欢天喜地的笑脸,却又让人觉得,这个节日无论如何是应当有他一份儿的——就像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所寓意的,他是森林中的一棵树,理应算作这个人群中的一分子。

 

赏灯结束往回走的时候,林家木一面吸溜着冻得通红的鼻子,一面还在意犹未尽地四下张望。我让他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今年的元宵节印象,他掰起手指头一条一条地数起来:“喜庆、红火、热闹,还有,一种很浓的文化味儿。”我问他这“文化味儿”体现在哪里,他不假思索地说:“很多地方都有啊!比如做花灯的师傅,手艺那么好;还有连那么小的孩子都能猜对灯谜,真的是很了不起!”

 

望着他渐渐走远的背影,我在心里悄悄地笑了——林家木的来访,让我家的这个元宵节变得有点不同寻常。或许,从林家木身上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但是看到一个异邦人士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此地津津乐道,我还是打心眼儿里感到一阵阵的自豪。

                                                 

                                                        (文/阿简)

 

                                      爱上“黑洋酥”汤圆

 

                                    (已发《江城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