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敬刘道玉先生

(2025-11-08 09:03:30)
     2025年11月7日,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2岁。这位被誉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的老者,用一生践行着“实为道玉,甘做路石”的誓言,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转折中破冰,在武大校长任上锐意革新,晚年仍为教育改革呐喊不息。他的一生,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部缩影,更是一曲对教育真谛不懈追求的赞歌。
     1977年的中国,教育领域百废待兴,中断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成为无数青年改变命运的奢望。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以“拨乱反正”的勇气和远见,深度参与了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筹划工作。作为关键会议的组织者之一,他日夜操劳,细化招生方案,打破“推荐制”的桎梏,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重新回归教育舞台。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无数青年重拾书本的灯光照亮了夜晚,而这背后,正是刘道玉等教育先行者的担当。这场变革不仅为国家选拔了百万人才,更为改革开放储备了核心力量,其历史意义足以载入史册。
 981年,48岁的刘道玉出任武汉大学校长,成为这所百年名校最年轻的掌舵者。面对僵化的教育体制,他喊出“创造才是力量”的宣言,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掀起改革浪潮。在他推行的一系列举措中,学分制打破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得以自主规划学业;导师制让学术薪火直接传递,呵护着创新萌芽;主辅修制与双学位制则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规定学生宿舍不熄灯、畅通信访渠道,甚至亲自为新闻系学生跑实习单位,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短短数年,武大校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全国高教改革的标杆,“武大的蔡元培”这一美誉,是师生对他最真挚的认可。
  改革之路从非坦途,1988年刘道玉卸任校长职务,但他对教育的执着从未停歇。晚年的他虽听力渐衰,却把全部精力投入高等教育研究,用23部著作、500多篇文章构筑起创造教育的理论体系。1981年他发表第一篇创造教育论文,质疑“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认知,提出“创造才是力量”的新论;历经25年打磨的《创造教育概论》,成为我国首部系统论述创造教育的专著。即便步入鲐背之年,他仍发布《创造宣言》,厘清创造与创新的本质区别,呼吁教育回归育人本源。2023年,90岁的他仍推出《珞珈子规啼》《教育改革论说集》,用颤抖的笔锋继续为教育改革鼓与呼。
   刘道玉的教育情怀,更体现在他对教育公平的坚守。他创办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设立创造教育奖励基金,建设路石书屋,培训乡村教师,将创造教育的种子播撒到乡村校园。他常说,教育的真谛是心智的启蒙,而他一生都在做这样的启蒙者。从苏联留学时因维护国家尊严被驱逐,到回国后拒绝高位执意回武大任教;从改革中力排众议保护学生创新,到晚年甘居陋室潜心研究,他的风骨与坚守,早已超越了个人荣辱。
如今,学分制、导师制已成为中国高校的标配,创造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些都离不开刘道玉当年的拓荒之功。他就像珞珈山上的松柏,以坚韧的品格对抗风雨,用浓荫庇护后学。当我们回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刘道玉先生的身影始终矗立在改革的潮头,他以学者的智慧、改革者的勇气、教育家的情怀,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永恒的创新基因。
  先生虽逝,精神永存。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套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更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这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创造之花在中国教育的土壤中永远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