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二篇<捭阖第一>:口者,心之门户
(2010-12-21 01:27:33)
标签:
唐伯虎郑国烛之武秦穆公捭阖杂谈 |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
这一节,讲怎么样说话。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但并不见得人人都会说话。
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所以说话获得的效果,正如人的面貌一样是各个不同的。
那么在鬼谷子看来,话该怎样说才好呢?鬼谷子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是捭阖的一种方法,是“道”在语言上的体现。依鬼谷子的看法,说话不单单是个语言的问题,它有一个哲学的高度,它既然是捭阖的方法,也必当遵从捭阖的原则和规律。也就是说前面鬼谷子关于捭阖的那些原则,对说话都是有效的。捭阖的最基本原则,是“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那么,说话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鬼谷子这里说“必豫审其变化”,就是要事先“审定有无与其虚实”这个意思。“必豫审其变化”,是要求我们说话前要把事理看清楚,把说话对象的态度看清楚,环境看清楚,否则就等于闭着眼睛瞎说。
下面引一则故事做说明:
姑苏才子唐伯虎,他很看不起住在他家对门的那户人家。因为那户人家并不是世代书香,而是在半途上发迹的缘故。他们家里有一位老母亲和五个儿子。
有一天,这五个儿子为母亲祝寿。亲朋毕集,热闹非凡:只因不是书香人家,在这祝寿之中,少有文墨的点缀,未免是美中不足。这时候大家想起对门的唐伯虎是一位才子,如果能够有他在这里书赠一些什么,那一定可以增光不少。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唐伯虎居然备了一些薄礼,前来庆寿了。那户人家的主人,自然是十分的高兴,就是许多亲友,也是十分的高兴。
在席间,大家请他题诗了。唐伯虎毫不推却,立刻拿起笔来,第一句写的是“对门老妪不是人”。第二句尚未写下,主人亲朋,个个都对他怒目而视了;因为今天祝寿,大家应该十分快乐,说着吉利话才对,现在请他题诗,他竟骂起人来,这怎么会不惹人愤怒呢?因为他是有名的吴门才子,所以大家只是怒目而视,不以非礼举动对他,准备看他第二句怎样骂法,然后再来发作。但是,唐伯虎一看周围的环境,知道骂人骂下去一定没有好结果,不能不使大家的情绪缓和一下,所以第二句接下写道“西方王母转凡身”。这样一写,主人亲朋,个个面现笑容,觉得他真不愧是才子,把第一句骂人的话,也变成为不是骂人的话了。可是唐伯虎是善于作弄人家的,他感觉到周围的人都在啧啧称赞的时候,所以第三句的诗题为“生养五子俱做贼”。这可不对了,又使大家的情绪紧张起来了;因为大家觉得他先前骂人家的母亲,现在再骂到人家的儿子,把一家人都骂到了,这一腔的怒火,势必要爆发出来了。但是,大家还是暂时的忍耐着,看他末一句究竟怎样题。唐伯虎感觉到大家的怒火立刻就要爆发了,因此第四句题为“偷得蟠桃奉母亲”。这一来,又把大家的情绪缓和了下来,大家都觉得他真是一位才子,用着像一种骂人的口吻,写出了一首极好的祝寿诗。
在上面的一段故事中,唐伯虎并不真是甘心来祝他所看不起的老妪的寿的,要骂一下那位寿婆,倒是他的真心。可是,他看了周围的环境,知道骂了人不会有好处,所以虽然脱口骂了出来,还是立刻改变口吻,使已经骂出的话也成为不是骂人的话,因为他是才子,所以能够有这样的灵敏的手腕。
“吉凶大命系焉”,意思是,说话关系着人的命运和吉凶祸福。这是很严重的话,有的版本没有这一句,该不该有呢?应该有。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可见,说话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祸福,甚至关系着国家的命运祸福。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攻郑。郑国危在旦夕,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夜晚出城直奔秦军的营门前放声大哭。秦穆公听说此事,让部下捉来盘问:“你是什么人?”“我叫烛之武。”“为何大哭?”“我哭郑国快要灭亡了。”“那你为什么在我军营门前哭?”“老臣哭郑,也哭秦。因为郑国灭亡已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国呀!”接着烛之武分析说,秦晋合兵攻郑,就是胜利了,对于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无法跳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国和晋国相连,胜利后领土利益必然全部归晋国。你们两国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可是晋国如果得到郑国地盘,力量就会大大地超过你们。君不见,晋国假途灭虢的历史教训吗?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如梦方醒,就接受了郑国愿做未来的“东道主”条件,马上倒戈背晋而结盟于郑,除留下三员大将领兵两千帮助郑国守城外,秦穆公带领主力悄悄地班师回朝了。晋军知道后,非常生气,自觉孤掌难鸣,也只好撤兵回国去了。这是《左传》上记载的烛之武一言退秦师的故事。烛之武仅通过一番说辞,竟能使前来入侵的强大的敌国自己退兵!足见说话这件事,确实是“吉凶大命系焉”,关系重大。
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秦穆公为什么听凭烛之武一番说辞就肯退兵呢?其实,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做法,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如此说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不单纯是烛之武辞令,“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说辞的背后,是对现实状况的把握和应对。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口者,心之门户”,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心里想的东西,都要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心者,神之主也”,是什么意思呢?陶弘景注解这句话,注解得非常好。他说:“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神是心的作用,神是最善于变化的。我们的心总是在变化的,一会想东一会想西,思绪万千,这些变化都是心的作用,所以说心为神主。心既为神主,我们的心就要做得了这些“神“的主。怎么才能让心做主呢?“志意喜欲,思虑智谋”,这些理性的、非理性的情绪、思想、意志、谋略,“此皆由门户出入”,都会通过说话来表达出来。你的心怎么做的了它们的主呢?这就需要有节制。
鬼谷子说:“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就是通过捭阖的办法来节制和调控。
我们说话不是怎么想就可以怎么讲的,要善于节制和调控,要讲究语言的表达方式。因为说者会有隐情,听者会有忌讳所以要讲究语言技巧,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使对方容易接受。例如:
“楚庄王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日:‘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日:‘何如?’对日:‘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享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日:“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盂日:‘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史记·滑稽列传》)
照上面的一段记载看来,楚庄王既下了命令,说是“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那么,以马谏的臣子,如果用正面的话去直谏,楚庄王不但不纳,而且谏者也徒然地牺牲了性命,这举动便不是智者所肯为的。而优孟用了反面的话来讽谏,终于达到了讽谏的目的,这便是一种节制和调控的技巧。我们碰到说话发生困难的时候,这种技巧是生活中经常用得到的。比如,我们和朋友们随便闲谈,有时也会因为某句话而引出了事端,小则唇枪舌剑,弄得不欢而散;大则彼此绝交,弄得结成仇恨,所以我们即使在随便的闲谈之中,说话也是要注意节制和调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