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二篇<捭阖第一> :周密贵微
(2010-12-18 12:02:14)
标签:
孔子益州鬼谷子陈抟度数文化 |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这是说做事前要有周密的计划。周密就是周全慎密,没有疏漏。我们常说“事成于密,而败于疏”,就是这个意思。但鬼谷子这里说“周密”和我们平常理解的周密还有些不一样。一件事不论大小,总有千头万绪,怎么才能够做到既周全又慎密呢?还有,我们平常说“成大事不拘小节”,不是和周密的要求相违背吗?
这里要注意,鬼谷子说“周密之贵微”。周密就是要从“贵微”这个地方讲。“微”在这里不是细微、微小的意思。汉代的杨雄有一篇给皇帝的奏疏,杨雄说:“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这个微就是“未乱”之始、“未战”之先,但却是“大事之本”的那个微。这个“微”是指事物变化的一个苗头。前面鬼谷子说:”见变化之朕焉”,“微”和“朕”的意思相同,都是征兆的意思。
事物变化前都有一个征兆、苗头,这个征兆苗头是很细微的,一般人察觉不到,但它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只有从这个地方去理解“微”的涵义,讲“周密”才有意义,周密才能够做得到,也才能说“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与道相追”,就是和“道”相符合。
宋初有个道教领袖叫陈抟。中国道教史上有三祖——老子为鼻祖,东汉时代创立道教的张陵为教祖,这个陈抟被称作老祖。陈抟和宋朝的两个开国皇帝关系很不错,实际上是他们的智囊。
宋太宗皇帝也就是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在位二十年,还没立下太子,心急如焚,心里思忖:“惟陈传最能预言人事祸福,只有请他来决断这见事才好。”
于是他请来陈抟, 说:“我正为立太子一事而烦恼不堪,襄王元侃宽容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还烦先生到襄府一看。”
陈抟说:“那好吧,我就去一趟。”但他才到襄府门前就回来了。太宗问他:“先生为何没有进去就回来了?”
陈抟说:“我已经看过了,襄府门前来回奔走的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再见襄王呢?”太宗于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
陈抟考察襄王,连襄王的人影都没有见,但看那些在襄王身边做事的人,都是将相之才,选这样的人做皇帝自然不会错。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工夫。见微知著,这个微必须是“大事之本”。明白了“微”的涵义,说“做事要计划周密”也对,说“成大事不拘小节”也对。如果不明白这个涵义,怎么说都不对,用之处世、处事必然出错。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我们说鬼谷子是重事功的学问,什么是重事功呢?重事功就是要劳而有功,比如办一件事,既付出了辛苦努力,就要有所成就,把这件事办圆满。如果是劳而无功,那就宁可不去做。这个重事功是针对着具体的事件说的。
就具体事件而言,世事有可为者,有不可为者。“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即是指可为之事说。“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即是指不可为之事说。可为不可为的分际,在于能否审定其“有无与其虚实”,也就是掂量出事情的轻重与长短。掂量得出,有了胜算,“圣人因而为之虑”,才可做进一步的谋划。如果掂量不出,没有胜算,“圣人因而自为之虑”,那就要反过来省察自己。
三国时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重大军事胜利。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并未归心。益州一胜,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如此天赐良机,不可失去。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刘备安定蜀民,据守关隘,恐怕难以消灭。
但曹操不以为然。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适可而止,“按兵不动”。因为刘备虽然刚刚夺取成都,但军力旺盛,士气很高。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但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空虚,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失此良机。他们很可能绕过荆州直袭许昌。为此,不能头脑发热,图一时痛快,而应该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因为曹操的正确预见和决策,没有吃亏上当。
从事功上说,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我们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不是从事功上说。子路在城门夜宿,守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我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吗?”(《论语·宪问》)可见,孔子在当时给人的印象,就是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孔子要做的是矫正世道人心,这是儒家的使命,这在当时当然是做不到的。但改变世道人心不是一个事件,它是一项事业,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人心就需要不断矫正。若是说具体的事,孔子哪里是那种迂腐的人呢?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暴虎就是空手打虎,冯河就是赤足过河,这样死也不悔的人,孔子是不赞成的。孔子赞成什么样的人呢?“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并不是怕事,是说遇事要谨慎对待;“好谋而成”是说善于谋划才能成功。我们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正和鬼谷子所说“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相合吗?
上面鬼谷子讲了几个捭阖的基本原则问题。总结一下,大致有下面几条:
1、“审定有无,与其虚实”,指谋事决策要先要掌握事情的真实状况;
2、“离合有守,先从其志”,指谋事决策要顺应事物发展的情势指向;
3、“周密而贵微,而与道相追”,指事前要谋划周密,有预见性;
4、“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指先掂量出事情的轻重与长短,才可再进一步为之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