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十二篇<捭阖第一>: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2010-12-21 21:54:07)
标签:

鬼谷子

燕国

燕王

张丑

陶弘景

文化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上面这段话,从文字上看并不难懂。鬼谷子说,凡是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这些表示好处、利益的话,是“阳”说,叫“始”。为什么叫“始”呢?“言善以始其事”,说这些好的方面的话,是为了能够开始一件事情。又说,凡是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这些表示坏处、危害的话,是“阴”说,叫“终”,为什么叫“终”呢?“言恶以终其谋”,说这些坏的方面的话,是为了结束一件事。从文字上看,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也并不坏,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要想说服别人做一件事,你总要给个理由,把利害讲清楚嘛!
但是鬼谷子说自己的这套学问是“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那么,这个道理有什么众人所不能知、不能见的地方呢?这个道理很平常啊!
我们来看陶弘景的注解。陶弘景的注解很有意思,他把这个道理注解得有点不平常了。他不从说者的角度理解,他从听者的角度理解。他注解说:“谓言说者,有于阴言之,有于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意思是说,说话的人有的从好的方面说,有的从坏的方面说,到底是好是坏,听话的人要自己学会分辨。从听者的角度说,这就显得有点不平常了。我们凭什么听信别人的话呢,我们怎么知道别人说好或是说坏,不是在欺骗我们呢?像前面讲的楚怀王听信张仪与齐国绝交的故事,不就是这样吗?
陶弘景的这个注解是有生活经验、事实经验做根据的,所以很有道理。但这是从听者的角度说,如果顺着这个注解的思路,反过来,从说者的角度说,是什么道理呢?那就成了为了说服对方,要尽量说好的,不能说坏的,甚至要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张仪说楚怀王绝齐就是这么说的。那么我们看鬼谷子这段话,是不是有点“诈术”的味道了呢?
这个诈术的结论,并不是陶弘景的注解,这是我们是顺着陶弘景的注解推导出来的。陶弘景是个修道的人,他是不好意思说这样话的。那么这种“诈术”有多高明吗?也不见得有多高明。我们说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很高明,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孙子讲的是诡道,并不是诈术。什么是诡道?鬼谷子说:“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就是诡道。“潜谋于无形”,不是欺骗那样简单的。诈术作为一种以欺骗为主要手段的“术”,虽然在历史上和现实里运用频繁,但都是要针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情境。它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的智慧。而鬼谷子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智慧,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情境的。战国时代苏秦说六国合纵并不是在欺骗六国,张仪说秦国连横也不是在欺骗秦国,三国时代诸葛亮未出隆中先说三分,更不是在欺骗刘备。所以,不能说鬼谷子这里是讲诈术。
那么,鬼谷子这段话做怎样的理解才恰当呢?这就要从“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这个地方去理解。“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这句话是说阴阳交合,贯穿事物的终始。为什么是终始而不是始终呢?始终是一个直线的概念,有去无回的;终始是一个圆环,是环转往复的。终在这里不作终止讲,而是作“成”讲。这个“成”,是生成的成。始是生,终是成。成不是终止了,他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喜欢讲生生不息,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各家的经典,不论是儒家、道家,都是说终始,没有说始终的。
那么鬼谷子说“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这个“始”、“终”是对着一个事说的。“言恶以终其谋”,实际上是“言恶以成其谋”,它与“言善以始其事”说的是一回事。这意思是说,我们谋划一件事,可行或不可行,要充分论证和分析事物阴阳两方面的因素,既要“言善”,讲有利的一面,也要“言恶”,讲不利的一面,这样才能既“始其事”又“成其谋”。
另外,“阴阳其和”是指事物的原态说。事物的原本的状态,是阴阳一体的,是一个“混沌”状态。就像一团泥浆,泥浆是水和土混合成的。但我们看泥浆,既看不到水,也看不到土,看到的就是一团泥浆。在这种状态下,分辨阴阳是困难的。鬼谷子说“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这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是为了让我们领会阴阳的涵义。运用到具体事物上,分辨阴阳很困难,所以,分辨阴阳是一种功夫。这不仅要凭经验,更要靠修行、修养才能做到。
像上面讲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军?因为秦穆公对利害关系不清楚嘛。烛之武给他讲明白了,他就退了。所以,阴阳关系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有时你看到的有利,并不是真的有利,你看到的有害,也不见得就真的有害。
战国时齐国大臣张丑被送到燕国做人质,不久,齐、燕两国关系紧张,燕国人想把张丑杀掉。张丑得了消息,立即寻机逃走,尚未逃出边境,又被燕国人抓住。看来是必死无疑了,张丑却不慌不忙地对官吏说:“你知道燕王为什么要杀我吗?”“不知道!”“因为有人向燕王告了秘,说我有许多财宝,但我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燕王偏偏不信我。”张丑接着又问:“我被你捉到了,你会有什么好处呢?”“燕王悬赏一百两捉你,这就是我的好处。”张丑边说边笑:“你肯定拿不到银子!如果你把我交给燕王,我肯定会对燕王说,是你独吞了我所有的财宝。燕王听到后一定会暴跳如雷,到时候你就等着陪我死吧!”那官吏听到这里,心惊胆怯,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他放了。
这是《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那个官吏捉到张丑能得到一百两的赏银,这是好处,但这个好处也正是他的坏处。如果张丑说他贪吞了财宝,那燕王会把他和张丑一起处死。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鬼谷子所说“捭阖者,以变动阴阳”的涵义。先秦那些纵横家之所以能凭一张嘴巴纵横天下,不是他们的嘴巴厉害,而是他们分辨阴阳、变动阴阳的本事厉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