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文帝真的还未即位就计划削藩?

(2014-11-24 09:26:21)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连载38《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已于近日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第三部《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面世之际,特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

******************************

/皇帝不称朕

 

第三卷  北边起风尘

 

第二十章  大贵人在他妈妈梦里捡便宜(下)

 

    在朱元璋去世前,他已经把多数儿子封到各地为王——这是他精心下的一盘棋,诸王藩府与管民的郡县、管军的卫所并存的分封制度基本成型。

    各地藩王虽然不裂土临民,但王爷们体尊位高,节制文武,拥领重兵,据天下要地,形成盘根错节的强大势力。将来老皇帝死去,在新天子的治下,他们能否服从朝廷的约束?如果朝廷弹压稍严,是否会引发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那样的大祸?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皇太孙朱允炆作为皇朝未来的继承人,他是怎么想的呢?

    《太宗实录》说皇太孙早已生出削藩之心。他还未即位,已深忧皇叔们倚仗“尊属”(辈分高),将来不服他的约束。一天他坐在东角门,和心腹太常卿黄子澄等人谈话,遽然说道:“我非先生辈,安得至此!然皇祖万岁后,我新立,诸王尊属,各拥重兵,何以制之?”

    这是要讨论将来的宗藩政策了。此时朱元璋尚在世,这是异常敏感的话题。黄子澄却轻飘飘地说:“此不难处置。”

    皇太孙道:“请言之。”

    “诸王虽有护卫之兵,仅足自守。朝廷军卫犬牙相制,若有事,以天下之众临之,其能当乎?”

    黄子澄说的很有道理,过去从未有过藩王在一个朝代的极盛时期造反成功的先例。藩王实力纵强,他所守的也不过是一隅之地,朝廷以天下大兵临之,不是如泰山压卵石吗?

    “汉代七国之乱,列国并非不强大,但最终不免于灭亡,这是因为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其势必然不支。”

    黄子澄以古拟今,信心十足。

    皇太孙听罢,底气也充足了,说道:“兹事终仗先生矣。”

    这是《太宗实录》的记载,为许多书所转引,视之为信史。

    然而看官明鉴!文中皇太孙一开口,便知这段对白定属伪造。

    皇太孙说“我非先生辈,安得至此”,换成白话文,就是:“我若不是先生们,哪里坐得上储君之位!”好像他做储君,名不正言不顺,捡了老大便宜似的;它对应的正是永乐朝官方的“历史解释”:太祖的本意在燕王,却被一帮奸臣从中阻挠,坏了好事。实录在这里借已死的朱允炆之口,自证他得国之侥幸。

    东角门是紫禁城前朝正门奉天门(即紫禁城午门内广场正对的那座大门,是御门听政之所)东偏的小门,是出入内廷的主要孔道,并非隐秘、可以密谈的好去处。那时朱元璋还没死,皇太孙就开始公然讨论改变其主要政策,并打定主意,一旦诸叔反抗,即用兵剿灭,难道就没有一点忌讳?

朱允炆坐上储君之位,那么多人(如燕王)心存不满,一定密布眼线,随时伺察太孙的不是,他即使要与黄子澄议一议,也一定不会让人随便听去。况且黄子澄作为朝廷大臣,岂敢公然与储君交接,私议政事?且所议的还是朱元璋最为忌讳的“离间亲亲”,他不想活啦!按祖训的规定,是要族诛的!

    所以,这番对白,应纯属编造,意在揭露朱允炆违背祖制,其削藩之心,由来已久。建文帝哪里想得到,他生前被四叔夺了皇位,死后还要被四叔的子孙绑架,说出许多违心的话。这些话还不少呢,见下文。

    建文帝父亲懿文太子在世时,东宫是诸王们的长兄,而现在诸王却是东宫的叔辈。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九年重新拟定了诸王见东宫仪制,规定诸王来朝,先朝见于外廷,与东宫行君臣之礼,然后相见于内殿,行家人之礼。固然皇储地位尊显,但朱元璋同时强调诸王们的“尊属”(辈分之尊),让允炆向诸王们行叔侄之礼。这表明,到朱元璋的晚年,他对自己大力推进的分封制度,依然充满信心,没有丝毫的怀疑。

    朱允炆被迫低头,心中实不服,但他不敢向祖父说起他心中的隐忧,更不敢公然拉臣下来私议。一切,都待他即位之后再说吧!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