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文帝如何筹措削藩

(2014-11-26 21:05:26)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连载39《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已于近日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第三部《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面世之际,特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

******************************

/皇帝不称朕

 

第三卷  北边起风尘

 

第二十一章  开刀削藩(上)

 

    上文讲到,《太宗实录》凭想象编写了一段建文帝与黄子澄的东角门密议。它为什么可信,成为无人质疑的信史?乃因建文君臣所议的道理甚是浅显,一般人都看得明白,并坚信:如果新朝雷厉风行推行新政,改变太祖的宗藩政策,裁抑亲王的权力,将是“削藩(解决尾大不掉之藩镇)——藩乱(或不乱)——平藩(解决利权太重的宗藩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其间可能出现波折,但天下一统、皇朝万年、坚如磐石的大局不会变。

    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天下大势运行的规律,不管燕王朱棣有没有在王冠之上再加戴一顶白帽子的野心,这个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的——造反,未易轻言也!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迅速组织亲信大臣撰写太祖遗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都是针对诸王的:

    第一,诸王不必来京,各自在国中哭临;

    第二,王国所在地方,文武吏士只许听朝廷节制,惟王府所领护卫官军听王指挥。

    洪武中,诸王权势极重,无论是封国周边的朝廷守臣,或公差路过的文武大吏,都必须朝见亲王,行君臣大礼;诸王不仅专制国中,还干预地方用人及政务;即便是朝廷调兵遣将,需要征发诸路兵马,也须关白亲王,并用诸王为统帅。而根据遗诏,诸王从此只能节制本府所辖三护卫兵马,地方文武官吏不准再听王府“令旨”行事了。

    朱允炆还未正式登基,已亟不可待地借先帝遗诏削夺诸王大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新天子不久还将有更大、更为激进的动作。朝廷内外众多的投机客觑准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开始霍霍磨牙,准备狼噬那些尊贵的王爷们了。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人纷纷出首,告发诸王煽动谋乱的逆迹。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五皇叔周王朱橚第一个倒了霉。

    周王是朱元璋很疼爱的一个孩子,他的封地不在寒苦的北方,而在较为富庶的大城开封。与沿边手握雄兵的塞王相比,周王开国于中原腹地,是最没可能造反的王子之一。然而朝廷很快接到周王有“异谋”的告密材料,而且这份揭发材料竟然来自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勋。

    以子告父,孰谓不信?

    朝廷如获至宝,当即作成定案,遂祭出削藩的第一只鸡。

    建文帝首先向周王下手,可能是偶然的(汝南王告变),也可能是精心挑选的结果。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间,朱元璋刚刚敛葬,户部侍郎卓敬就上密疏,请裁抑宗藩——这真叫人走茶凉,“洪武大帝”才升天,他那一套马上不灵,大家伙都围着新的核心转去了。

    建文帝并没有公开表态,采取了“不报”,即不做任何答复的方式加以冷处理,但密地里却与“同参国政”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紧锣密鼓地商议削藩大计。

    当时亲王封国有约20个,实力有强有弱,王子有贤有无德,在下手的顺序上,齐、黄二人意见不一。齐泰的意见,是先削燕,因为“燕(王)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强者既去,弱者自然披靡,不在话下。而兼任翰林学士的黄子澄则顾及到师出有名的问题,他说:“周、齐、湘、代、岷等王,在先帝时,多行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诸藩之罪,宜先从周王始。”

    他特别强调:“燕王预备已久,轻易难图。周王,是燕王同母之弟,削去周王,等于剪除燕王的手足。周王既去,燕王可图矣。”

    黄子澄说“周王是燕王同母之弟”,是朱棣身世之谜中的一条关键证据:因为燕、周如果同母,则燕王必非嫡出。朱棣的身世已经讨论过了,这里我们来讨论黄子澄之见高不高明?

    建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然而他的高见,平心而论,却是毫无意义的空谈。好比他说燕王早有异志,轻易难图,若先削周王,等于去其手足,则燕王可图。这是什么逻辑?好比街头小孩儿结伙打架,这一伙见那一伙的头子着实厉害,这边厢便商量:我们避开他,先上幼儿园把他弟弟揍一顿,这样他就好收拾了。于是这一伙抛开主要对手,一起去招呼幼儿园的小朋友。结果将如何?可能益挑其兄之怒,狂怒着来复仇,拳头雨点落下,更猛更烈。

    黄子澄所见,不就是如此吗?周王并没有什么实力,他即便是与燕王同心同德的亲弟弟,差不多也就是幼儿园里一稚童,剪他不剪,有甚干系!

    今天我们作事后观,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结果失败了,似乎朝廷下了一步臭棋;然而,问题在于,假若朝廷采纳的是齐泰的建议,也未必一定就能成功。

    决定成败的因素非常之多,并非只取决于削藩的步骤。当战争开始后,黄子澄所预言的,以天下之众临一藩王,胜败轻易能分的局面,并没有如期望的形成,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朝廷与燕王鏖战几4年,不仅没能击溃燕王,反把自己拖垮了。朝廷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是洪武以来造成的外强内虚的局面造成的。

    不管怎样,在削藩之初,朝廷一个接一个的废黜诸王,行事却是非常顺利,一个虚假的有利形势,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建文帝。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