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标、朱允炆父子为何被人指为“仁弱”

(2014-10-27 06:51:59)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连载26《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本书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已于近日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第三部《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面世之际,特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图片来自网络)

********************************************

/皇帝不称朕


第二卷 皇子与储位

第十四章

“三人”之仁不敌一人之暴(上)


朱标一系后来失去皇位,于是在篡逆者所修的“正史”里,时不时透露一些信息,说朱元璋对太子并不满意。不满之故,主要是朱标为人“柔弱,牵制文义”,不称一代枭雄之意;又说太子宫中多过失,愈令他老父亲不快于心。

“牵制文义”,是说朱标拘泥迂阔,不识变通。至于他宫中有何过失,无论正史野史,都看不到任何记载。但既然官史以宫闱之事相讥,大概是责他好色吧,或许比好色还严重些,至有猎色纵淫之举,甚或因为溺于美色而废事,乃至戕伐了本根。

懿文太子朱标只活了37岁,他在正当鼎盛的壮年,出了趟差,到陕西搞调研,回来就死了,使他老父亲数十年栽培之功,一朝尽废。

太子暴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罹患不治之症,要么就是内宫生活不太检点,以致生命根须浅薄,稍受些风寒,就受不了。好比后世那位著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是三十出头,到南方巡游了一番,回来就呜呼哀哉鸟,似与懿文太子同例。且明代皇帝,多在年年轻轻时就登了仙,他们的后宫里肯定藏有什么厉害的“致命病毒”,这个我们放后文再讲。

而所谓“柔弱”,其实是他四弟朱棣,为衬托自己“雄豪”,特地糊了,强安在他头上的一顶帽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幸垮了台,在官史的刻画里,也被归入柔弱一流。

“正史”是朱标的坏弟弟和他的子孙们修的,自然免不了要损他几句;而众多的野史、别史和民间传说,却没有不说朱标好的。懿文太子的名声非常之好,基本上可以用成龙主演的一部电影的名字来形容——“一个好人”;在洪武朝一片哀鸿的政治氛围下,太子朱标仁柔的性情、敢谏的勇气,令人向慕不已。

朱标总的性格特点,是一个“仁”字。

孔子在《论语》里,通篇讲“仁”,也讲仁的境界难以达到。偏偏朱标就做到了仁、被人公认为仁,就是一心奉承篡逆者的史官,也不敢多加他诬词,竟然也承认他仁,这是不简单的。

朱标一生行仁,他的儿子建文帝继承了他的性格基因,结果却因仁而失国,没得好收场,不禁令人哀婉叹息!一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并在惋惜之余,责他父子是“仁柔”,等于说仁过了头,变成妇人之仁了。而篡逆者豢养的史官,则在“仁”后再加一弱字,变成“仁弱”或“柔弱”,说朱标父子一味讲仁,全然无用,以讥讽太子这一系的失败。

明代官史中,懿文太子事迹非常少,懿文太子的故事,多见于稗官野史。

这些故事,多是讲他怀仁重义的。

如说他的师傅宋濂,在七十多岁高龄时,因为孙子被打入“胡党”(丞相胡惟庸党案),他也受到牵连。朱元璋不顾旧情,要杀老臣的头。朱标很伤心,跑去找父亲,为师傅求情。可朱元璋异常决绝,一定要杀掉宋濂。朱标见哭谏无效,转身就走。朱元璋惊问:“你干什么?”他却不答,一边跑一边擦眼泪,一副伤心欲绝的样子。

朱元璋不放心,急忙令两旁太监跟过去看。只见太子跑出宫殿,径直奔到玉带河边,噗通一声,跳了下去。

朱元璋万想不到儿子会拼了性命去救师傅——这不是传说中的死谏么!他是又气又怜,只好答应饶宋濂一死,改为发配,将老头儿流放到四川泸州。

朱标此举,虽然救师傅性命于一时(宋濂不久就死在了戍地),却也害死了不少太监。当他坠河时,太监们纷纷跳下河去救,登时一池子落汤鸡,在水中扑腾。幸喜太子无碍,湿哒哒被人拉上来。换了旁人,见儿子无恙,一定大喜,谁知朱元璋脑壳里的那根筋,就是搭得跟旁人不一样,当太监们以为立了救驾之功,沾沾自喜,等着封赏时,忽听传谕:跳河救人者,予重赏!却附了个前提条件:没脱衣服跳河者受赏,那些脱了衣服才跳的,统统处死!

额滴个神啊!我替那几个枉死的太监向天吁一声:还有天理没有?如果某个太监带了一块劳力士,他跳河时顺手把手表一摘,又将如何处置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我并不认为它是真实的。下面再讲几个,信不信,您自个做主。

一个故事说,因为朱标是长子,出生较早,因此比弟弟们更能体会创业的艰难。他曾听人讲,父皇也不是常胜将军,他也落魄过(可笑的是,他每次落魄,都有艳遇),有一次为汉王陈友谅所败,陷入绝境,多亏母亲马皇后不离不弃,咬碎玉齿,生拉活拽,才从死人堆里逃出来。

朱标听了,非常感动,就把这故事绘成图画,以作纪念。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经常惨然不乐,越发杀人如麻。朱标心中不安,劝谏道:“诛夷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听了,默然不答,第二天把他召来,将一根浑身是刺的棘杖扔在地上,说道:“来!你把它拾起来。”

朱标稍一迟疑,朱元璋就接着昨天的话头,拉开机关枪的枪栓——开枪(开腔)了:“你不敢拿,我帮你把刺削平了再传给你,岂不好吗?”

朱标是聪明人,马上领会到父皇是在借棘刺以喻江山大事,连忙跪下听训。

“我所杀的,都是天下之险人。”朱元璋道,“我杀他们,等于帮你除去杖上之刺,再交到你的手里,这是你的福气!”

朱标叩头称谢,嘴上还犟:“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看来他是根本没听进去,竟然还嘴说:父亲您要是尧舜之君,怎么会有那么多乱臣贼子?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心想这孩子竟然敢说我是桀纣之君。盛怒之下,操弓便射。

朱标大惊失色,仓皇奔走,朱元璋则一路追射之。朱标在殿柱间躲闪时,身上忽落下一物。朱元璋捡起一看,是太子手绘的一副图画,画的正是当年打江山时的苦情。那不是已经故去的皇后马氏吗?只见她头发蓬松,衣衫不整,背上负着一人,正倚着一块石壁,狼狈残喘。那背上之人,不正是自己吗?而远处,汉王陈友谅的追兵旗影隐约已近。看到这里,昔日百般辛苦,一齐涌上心头,朱元璋忍不住大哭起来,就把弓箭扔地上了。

这是个流传极广的故事。可我看过之后,没有立刻在记忆里打上一个“received”(照单全收)的印章,脑袋里却飞进一副滑铁卢战场的画面。也是死尸成堆,污血横流,一个人背着一名未死的军官,跌跌撞撞、步履沉重地从远走近。那不是《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么?他是个苦出身,沉默寡言,意志坚定,一身的蛮力,用一边肩膀就能扛起一辆重达千斤的大马车,一位可怜的农夫就是这样被他从车轮下挽救了生命。

莫非冉阿让的原型是马皇后?想到这里,我哑然失笑了。当然不是!然而我通过冉阿让的事例知道,马皇后若能背起老公逃避追兵,她应该同冉阿让一样,除了顽强的意志,还有一身硬鼓鼓的肌肉。

再说马皇后就有些不敬了,还接着说懿文太子罢。

待续——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