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朱元璋也像一颗扫把星,所至不利——励志啊!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 |
连载6《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本书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首发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该书即将于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第一家庭悲喜剧》也将由该出版社出版,第三部名《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将面世之际,我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图片来自网络)
*****************************************
文/皇帝不称朕
第一卷 大明王朝:起点为零
第四章 我只想活下来(上)
朱元璋的早年生涯,与一个地方豪强至为相关。此人姓郭名子兴,是淮西定远人,当元末天下大乱时,他尽散家财,广纳壮士,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春天,“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濠州即凤阳,朱的家乡,朱元璋的机会来也!
但当时的朱重八还看不到这是他人生的重大机遇。
这会儿他可能都不叫朱重八。早些年,因为家里穷,养不活他,把他送到庙里做了一名小沙弥,他应该还有一个法号。自江淮乱起,僧多粥少,庙里养不活恁多白吃的和尚,师傅便打发徒弟们出外游方乞食,也算是灾年逃荒的法儿。朱重八在外晃荡了三年,一无所成,而各地乱得愈来愈厉害,没得法,只好回到庙里。
可他就像扫帚星归巢,灾祸随之而至,他回来没多久,濠州就乱起来,一趟乱兵一过,把庙就给烧了。朱重八随着僧众,一哄而散。可逃至原野,举目四望,前路茫茫,不知何处是容身之处。他信步走去,竟又回到梁倒柱歪,只剩残垣断壁的庙里。
这个年轻和尚盘坐在一身烟熏火燎的佛像前,为自己卜了一卦。
他向神灵请教的问题很简单,一首当代的歌曲也唱过:
“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的留下来?”(原文:“出与处,孰吉”)
他为自己设想的路有两条:出亡,或留下继续为僧。
他将珓(珓,又作杯珓,是一种占卜小工具,多用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察吉凶,其实跟扔硬币差不多)往地上一扔,连抛三次,均是不吉。
出与处都不好,可怎么办呢?朱元璋摸着头,疑惑不解,忽然灵光一动:“莫非去投军,才是昌运吗?”
他试着按此念头一卜,果然大吉。
“从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朱元璋犹豫不决。“况且今日豪杰纷纷,兵匪不分,哪一家才是戡乱的真主,我可不知道呀,岂可随便乱投。”
于是他复默祷道:“兵为凶事,从军非我意,请神灵许我出逃避兵。”庙里是再呆不下去了,他希望能找到一个逃命的地方。然而祷毕再投,只见珓具跃然立起,分明在说:不许!不许!
神明够义气了,一再给他指明方向,可朱元璋不知好歹,依然赖在庙里不动,直到有故交从军中以书来招,他还是不为所动,偷偷将来信焚弃。
这段故事载在《明太祖实录》里,我怀疑出自后人的编造。为何呢?只因那位神灵太婆妈,而这个元璋太矫情。
既然朱元璋通过占卜向神灵求告,神灵给出明确的答复,他为甚一再推诿不行,像只恋巢的小鸟,此为大丈夫所为乎?他既不信神,却为何向神祷告不休?此秃顽劣,甚不听话,神灵该请他吃爆栗,猛敲他光头,促其警醒才是,为何竟容他在庙里又多赖了近一个月?
而这段时间,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接到招他入伙的来信后没多久,有人告诉朱元璋:“信的事被人知道了,要向官府举报你,这可如何是好!”朱元璋不惧,慨然太息道:“我听天由命罢了!”似乎他不走的意志转为坚强了。
我就奇怪了,他的本意不是出逃么,此时不逃,更待何时!怎么还呆上瘾了?
过了三天,那个据说要告发他的人果然来了,朱元璋与之交谈,察其辞色并无相害之意,于是说些好话,将其忽悠走了,自己接茬儿在庙里窝着。
这样过了10天,又有人来打小报告,说:“那家伙不是不告发你,他只是不愿自己做恶人,如今他请人告发你了!你宜审祸福,速决去就!”
这时,朱元璋才有些怕了。神灵提示了他三次,好心人警告了他三次,他终于考虑要走了。于是,朱元璋在“不获己”的情况下,决定到濠州去投军。
他投的可不是大元的官军,而是处处揭竿而起的民兵,今天我们习惯称之为“农民起义军”,而从当时官府的角度,则是乱贼、匪伙。
看官,你现在明白《太祖实录》为何要编造朱元璋以上可笑的情节了吧?原来费那许多笔墨,不过为投入匪军的太祖皇帝正名罢了,以表明他的选择,实为无可奈何之举。他本想做元朝的安分百姓,可神灵不许,险恶的环境也不同意,他是“不获己”(迫不得已)才为之的!——正所谓本不愿与贼为伍,而为贼逼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