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人物在未上云端挥手之前,总有落魄到只顾喊“我想活”的时候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 |
连载7《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本书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首发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该书即将于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第一家庭悲喜剧》也将由该出版社出版,第三部名《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将面世之际,我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图片来自网络)
**********************************************
文/皇帝不称朕
第一卷 大明王朝:起点为零
第四章 我只想活下来(下)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初一日,百无聊赖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
仅仅在一个多月前,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在此举事,占领了这座城池。而元将彻里不花随即率兵来攻,企图规复该城,虽限于兵力有限,不能进取,但濠城内外的形势仍然非常紧张。
当未来的大明天子昂首挺胸、傲然阔步,走进城来时,守门士兵却狗眼不识金镶玉,竟把这位伟大人物当间谍抓起来,还要杀他的头。
有人见势不妙,赶紧奔告郭子兴,子兴派人遣人来救,一面之下,觉得朱元璋“状貌奇伟异常人”,便把他留在左右,做了随身亲兵。
这是《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与朱元璋本人的自述有异。
郭子兴是朱元璋的恩主兼岳丈,若非郭子兴的知遇与提拔,绝无后来的大明江山。所以在他死后,朱元璋始终对他怀有一份追忆,洪武中,封之为滁阳王,在滁州为其建庙,并亲自为庙碑拟出底稿。
在滁阳王庙碑中,朱元璋回忆了这件往事,他说:当初我挺身入濠,为门者所执,将欲加害。有人急告郭王爷,王乃亲自骑马(“亲驰”)来救,将我抚之于麾下。
实录说“遣人追至”,碑文则称“亲驰活之”,到底孰是孰非呢?
遣人与亲驰,显然是不同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说:“其缓急则有间矣。”
这种现场感很强的事件,当然应以当事人的回忆为准。可《太祖实录》为何不从朱元璋的自述呢?对此钱谦益虽然有疑,却未能给出解释。
我怀疑可能是永乐初年重修的《太祖实录》,为了拉开太祖与“红军帅”郭子兴的距离,苦心孤诣地做了文字改动。
“红军”二字,在明朝建国后,已为盗贼的代名词。虽然朱元璋并不否认在红军里混过几年,但他对红巾军的立场,已转变为当政者对叛逆者的严责姿态。不过出于对郭子兴的个人感情,对昔日恩主的阴魂,仍是奖慰有加,又是追封,又是建庙,有时忆起往事,还忍不住落几滴眼泪。他行事的矛盾,令后世修史者颇感为难。
朱元璋在《滁阳王庙碑》里说了一些令后人不快的话,如曰“非王(郭子兴),无以开万世之业”,如“追思更生之恩,实帝业所始”,如“今大统既定,四海一家,推本寻源,实由于王”。这本是朱元璋对旧主的感念之词,实录在引用时一概给兑了水,加以稀释,如庙碑称郭子兴为“再生父母”,实录辄易为“郭公于我恩厚”,就连郭子兴“亲驰活之”,也要改为“遣人追至”。
其实,不管是亲驰,还是遣人,这段记载都有未解的疑问:朱元璋就是濠州钟离乡人,是本地的土著,并无外乡口音,门军因何疑他是谍者,竟要杀他?乱世的一个穷小子,要杀辄杀,是谁跑去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又为何肯耐烦下顾,亲自来救一个敌探嫌犯的小命?
前文说朱元璋在庙里时,有“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我怀疑这位“乱雄”便是郭子兴,也就是说,朱元璋在郭部有好朋友,他是应这位朋友之召去濠州的。而与他一同来的,应当还有一些伙伴,大家约好了,一齐来投郭元帅。
当时元军仍威胁着濠州,局势紧张,朱元璋一伙人进城时,可能因为兴奋,口没遮拦,胡乱打听,结果被误作敌人的密探。幸有伙伴逃得快,找到郭子兴,讲明缘由。当时小小的濠城之内,挤着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5支人马,各称元帅,互不相下。而郭子兴性格孤僻清高,与其他四帅不合,受到他们的倾轧,被夺了事权,在家闲坐。逮捕朱元璋的,应该不是郭部人马,他们本不待见郭子兴,当朱元璋在急切之中搬出郭元帅的名头,他们不仅不给面子,反而欲速其死,要拿他祭刀,杀鸡给猴看了。
失意中的郭子兴,听说来投自己的好汉被抓,他是个火爆脾气,当即挟着盛怒,亲自骑马去救。由于这几个青年是好友介绍来的,郭子兴对他们格外关照,尤其是朱元璋,还是他亲手救下,从此便把他留在身边。
其实24岁之前朱元璋的故事很简单,他生于贫贱之家,窘困于少年,潦倒于青年,游方、做和尚、从军,凡事不利,在那个乱世,处处危机四伏,随时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而他的出身没有任何奇异,他的身边也没有任何神灵的护佑,他的奋斗既不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也不是为了打天下做皇上,他的全部目标,不过是为了生存,他如雷的呼声只是五个字:
我想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