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32
  • 关注人气:4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的朝会与“懒朝”(一)

(2014-09-01 07:11:33)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明代的朝会与“懒朝”(一)

  明代的朝会与“懒朝”(一)

  中国古代宫殿,均遵循“前朝后寝”,即“外朝”与“内宫”的功能划分原则。外朝为“朝所”,有殿,有门,天子或坐殿,或御门,接受群臣的朝觐,理政议事,是为朝会。

  《周礼》中,即有“三朝五门”的记载。始建于明代的紫禁城,也体现了这一传统的建筑布局特点,其外朝殿廷设计,除了“壮观瞻”的考虑,也充分适应了举行朝会等典礼的需要。

  天子每日坐朝,接见百官,亲断庶政,这是现代人对朝会和天子勤政的印象。其实这并非古礼,而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朝会予以改造的结果。


  明代的朝会,烙印着朱元璋的鲜明个性


  明代朝会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每年正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天的“大朝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的“朔、望朝”,皆大会朝班;就是每日的“常朝”(早朝),大多数在京官员也都要入朝,在奉天门(嘉靖后改名皇极门,今故宫太和门)前“嵩呼舞蹈”,奏事发令。

  过去朝会可不这样,比如,根据政事的不同,分别在不同的殿廷接见大臣,这是历朝通例,所以有内朝、外朝、燕朝、治朝之别。明初尚有早、晚二朝,但后来晚朝(又称午朝)久废,皇帝基本上只在早朝“御门听政”,朝见群臣。再如唐制,除了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其他官员由“九参”(一月朝见九次)、“六参”(朝见六次)降及“四时参”(一年只朝君四次)。这显示了朝参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官员由其地位不同,朝参日数递减,并非不加区别,一体见君。

  但到了明代,每旦早朝,从宰辅到九品小吏,乃至不入流的杂职,都日逐随朝,骈首门下,了无亲疏轻重之别。而且,明代的朝会缺乏合理的功能分配,除了礼仪性的“大朝会”及“朔、望朝”在正殿(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即今故宫太和殿)举行,其他一切“大小公私之事并令公朝(即奉天门早朝)陈奏”,由天子亲自决断,早朝乃等于“日朝”,君臣天天都得赴朝。

  朝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从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后开始的。过去,人们把天子视作“元首”,臣下为“股肱”,天子端拱垂旒,“无为”而治天下,帮忙他处理政事的是宰相。宰相在朝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唐朝“宰相帅常参官”;宋制,正衙常参,“宰相一人押班”。有相臣辅佐,中外之事,先经甄别权衡,小事自决,大者奏请,故早朝事不繁累。朱元璋废相后,政事散于六部,无人总其纲,凡事须请旨而行,事无大小便如潮水一般涌到朝会上来了。

  如洪武二十八年定府部等衙门“合奏启事目”,即达184款,除了选举、盘粮、建言、决囚、开设衙门等大事,以及灾异、雨泽、囚数等类奏事项,还有许多像“收买牛支农具”、“追赃不足家属”之类的杂事;凡涉及“军中机密事情及守卫门禁关防等事”,许官旗军人径直到御前陈奏,就是民间词讼,也往往“实封闻奏”。有司所守之事,也要一一面请,如守卫皇城官军搜检出被盗内府财物,必须把窃贼引到御案前,由皇帝亲自发落,可谓“烦渎圣听”至极。

  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臣下蒙蔽,如今他身亲坐朝,事事过目,人人皆至御前,他认为这样,就能做到无“欺弊”了。

  洪武时的朝会呈现出一副奇特的景象:除了朝参官员,凡奉召来的耆老、人才、学官、儒者等,皆令“随朝观政”,将官子弟年纪稍长也令“随班朝参,以观礼仪”。当时“四方来者云拥而林布”,早朝的场面极为壮观。朱元璋坐在门上,亲“试文辞,询问经史及民间政事得失”,往往一语相得,即予优擢,用人“面选者多”。官员犯法,也常“面责而处之”。

  朱元璋还将朝会作为宣化的场所,“每日早朝、晚朝,说了无限的劝诫言语”,“于大班中,竭气语谕之再三”,必欲臣民“立志成人”。更将那些“裸形絷手、其状丑恶”的罪囚引于公朝,“使凶顽知警”,起到诫示的作用。

  这样的早朝,如同明初的其他制度一样,深深地镌刻了朱元璋的个人印记,是完全按照他独特的个性及行为方式创造的。但是,正因为这个制度具有太过强烈的个性,从而具有了某种不可替代性,当它作为祖制被继承下来时,只能徒存其“形”,而实乏其“神”,蜕变是不可避免的。通观明代早朝的变化史,很像剥笋一样,累加在早朝上的功能逐渐剥离,最后只剩下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

  明代介绍朝会之变。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 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