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的朝会与“懒朝”(二)

(2014-09-01 07:15:55)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明代的朝会与“懒朝”(二)

明代的朝会与“懒朝”(二)

早朝渐为“观听之具”

 

过去人们认为,从明朝后期开始,皇帝开始懒朝。其实不然。

 

就说素称勤政的明成祖朱棣吧,由于他经常北巡,不在京师南京,朝会这场时政剧的“主演”不在,朝会与政治的“关系度”必然大为弱化。永乐七年,朱棣来到北京,以北地天寒为由,命以后“俟鸿胪寺(该寺负责朝会礼仪)官引谢恩、见辞者行礼毕,驾御右顺门内便殿,百官有事奏者,以次入奏,无事者退治职务,朔望如常仪”。亦即,从“便宜”的考虑,自后只在便殿奏事,早朝仅履行一些必要的礼仪。朱棣晚年多疾,永乐十五年以后更是“鲜御外朝,政事悉付皇太子决之”,朝会实际上处于半停废状态。

 

皇太子即位,是为仁宗。据朝鲜使臣的报告:“洪熙沉于酒色,听政不时,百官莫知早暮。”这是不见于明朝史料的记载,它显示:仁宗也不愿意按照皇祖朱元璋设定的模式来履行上朝义务了。朝会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表现最明显的,便是从宣宗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群臣“失朝”事件——我们称之为“懒朝”。

 

宣德元年七月乙未,公侯伯、尚书、寺卿等官约三十名无故不到,这是《明实录》记载重臣集体“失误朝参”的首例。这种现象屡经整顿,却一直没有改观,如宣德六年六月庚子,鸿胪寺奏,早朝文武官不至者五百余人,请治其罪,其中“二三次失朝者”即达三百余人。

 

才艺出众的宣宗是否像他父亲一样“懒朝”,不得而知,但所谓上行下效,宣宗很可能也不是一个勤于坐朝的皇帝。而且,正是从宣宗开始任用亲近大臣“代言”拟旨(即“票拟”),这是朝会政治功能更趋弱化的关键性一步。

 

“票拟”以奏事为中心,大致程序是:章疏由司礼监收进,发内阁拟票,经御笔或司礼太监“照票来字样”批答后发出施行。票拟制度形成后,皇帝通过授权,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找到了代劳者,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内阁拟票”相对于皇帝“公朝决政”,不能不说是一项颇有成效的替代机制,它很快在宣宗暴亡,幼君嗣位的大变下体现了价值。

 

英宗以9岁稚龄即位,根本不具备当朝决政的能力,但早朝又是皇帝一个人的舞台,绝对不允许一个类似宰相的人物出现。于是阁臣想出“权制”:首先,限制每朝奏事件数,不得超过八件;其次,对所奏之事,先一日进呈“面帖”,由阁臣预先提出处理意见,皇帝照答即可。

 

一个上下以“章奏批答相关接”的政治运作形态在特殊时期维持了朝廷的稳定,自身也得到巩固,英宗成年后,已无法恢复旧制。从此早朝被抽去了“讲政”的血肉,只剩下礼仪的皮骨,皇帝在朝堂上坐着,只是照已经拟好的处理意见“答旨”,传命施行而已,别无一句多话。

 

明末清初人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记录了一套固定的答旨模式,如:

 

所奏事关吏部者,圣旨答:“吏部知道。”户、礼、兵、刑、工等部,俱如之。如果该送都察院发落,则圣旨答:“都察院知道。”如果不指定某一个具体部门,圣旨就说:“该衙门知道。”

 

官员遣祭复命、升迁谢恩、到京陛见,以及各衙门奏事无“请旨”字样者,“俱不旨答”。

 

太常寺奏祭祀,京营官请神祭旗,旗手卫请祭旗纛并六月初六日请旗纛晒晾,吏、兵二部奏颁给文武官诰敕,以及尚宝司请宝、捧宝并请用宝及奏关金牌,对于这些例常的活动,圣旨俱答“是”。

 

据说,宪宗朱见深有口吃的毛病,每以答“是”为苦。鸿胪卿施纯彦揣知玉音不便,请易为“照例”,大获龙心,不久荣擢尚书。“两字得尚书”,传为笑谈。

 

除了“是”,还有其他一些“例言”。如官员面辞有当领敕的,叩头毕,圣旨云:“与他敕。”捧敕官捧敕授之。有该赐酒饭的,受敕叩头毕,旨云:“与他酒饭吃。”又有该赐银两的,谢酒饭叩头毕,旨云:“与他赏赐。”吏科进旨意题本,兵科进守卫官军揭帖,旨云:“接来。”司礼监官承旨接上。年终各衙门类奏差错,旨云:“你每说的是,且都饶这遭,在外的还行文与他每知道。”等等。

 

成化二十一年,诏盛暑祁寒日,廷臣奏毋得过五事,也就是说,一次朝会,顶多处分5件政事。

 

由于早朝所行皆徇成规,空文太多,礼体又极严,“大庭之上,体貌森严,势分悬隔,上有怀而不得下问,下有见而不敢上陈”,君臣双方的主动性都受到制约,到最后,“奉天门奏事,徒为观听之具”。

 

      明天介绍朝会是如何由懒而至停废的。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 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