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糟蹋粮食的盛世与羞死人的修史人

(2014-07-30 14:39:40)
标签:

历史

文化

 

    《汉书·贾捐之传》:“孝武皇帝(即汉武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这是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句子,说的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家如何富庶,以致京仓里的粮食因为堆积太久都霉烂掉了;汉代使用的钱都是一贯贯窜起来的,结果因为在库房里存放的年头太久,贯(即钱窜子,穿钱的绳子)都朽烂了,散钱一地,简直没法清理点数了。

 

    司马迁毕竟是史学大师,他用“红腐、贯朽”来形容国朝之盛,乃成为一种套路,但凡替“盛世”吹牛,都爱用这种形容法。就像哪位大家用花来形容了女孩的漂亮,自后嘴甜的人学舌,都说:“瞧那女孩儿多漂亮,就跟一朵花似的!”

 

    而我们教科书读惯了,也便知道,但凡如此糟蹋粮食的,都是盛世。好比有人这样形容明初永乐时的情景,曰:“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可是人们在欢呼之余,为何不坐下来喝口凉茶,消消火,然后想想:那么多粮食吃不了,囤积在官府的仓库里,任凭它烂掉,何不减税免粮,让老百姓家里多留存一些,或者改善生活,或者以备荒年?

 

    其实,仓库里存着巨量红腐不可食的粮食,正是古代的政绩工程!败得越多,国家越强盛!

 

    当一个朝代能这么做时,只能说这个王朝的权力还比较强大,所以能够使用强力(其实是国家暴力),如鲸吸虹一样把民间和地方的财富吸到中央来,以支撑所谓盛世的各种“形象工程”——而粮食堆在那儿,本身也成为一种形象。

 

    但按我们今天已经解放了的民智来看,就不免要问一下:所谓盛世,到底是王朝之盛,还是百姓之盛。“王朝”在我们今天说,是国家(即政权机器),百姓即是国民。由上可知,我们的“二十六史”所代表的中国史,真不愧是一部王朝的历史,因为它全然只以王朝府库是否充盈做标准。老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家里有没有积余?有谁关心过?

 

    所以我说,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史观!可惜,只有史观,而没有史著。近六七十年来,无数打着人民旗号书写的人民历史,其本质还是“盛世”之史,没人民什么事。人民照例在那里扮演路人的角色,永远成不了主角。而我最讨厌的一句话,是所谓“盛世修史”。有点钱,别胡乱糟蹋好不好!( 如果《新清史》觉得躺枪了,我说:你没有,说的就包括你!)

 

    观察盛世,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中的,都应该首先看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米缸里粮食长虫没?往往一个强大的政府,对人民不是什么好事。如我们最先说的汉武帝,最后不是搞不下去了,来了一个“轮台悔诏”?永乐朝,老百姓遇上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日子过得也是相当艰难。

 

    我看,咱们修史的,千万不要随便吹嘘盛世的好!写一部恢弘不着边际的盛世史,不如写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史。

 

    修史的,不必名垂青史,只要你写的东西不“羞死人”,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