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戚继光廉修长城——古代的工程腐败

(2007-12-26 18:10:37)
标签:

文化

工程往往成为孳生腐败的温床,这是现代的认识。这里我们略窥一下古代的情况。

要说古代工程,最有名也是最庞大的,当然要算长城了。从战国一直到明代晚期,历经千年,时废时修,才成就今天的格局。长城绵延万里,各处材质不同,关塞形势有异,工程质量也大不一样,不好泛泛而论。这里且抉一斑,以窥全豹:1569年名将戚继光在北边修长城,东起山海、西至镇边(今昌平西),两千里边墙,1017个敌台,历三年始成。戚继光所建长城烽燧台堡、雄关险隘,许多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耗资却仅为10万两,而依据当时修长城的平均造价,至少需银120万。有明一代,边饷始终是政府财政的极大负担,末年甚至达到千万两,超过了全部田赋收入。这其中有多少属虚糜,又有多少落入个人的腰包?以戚氏长城观,“决大部分”的定论当为不谬。

古代生产力有限,大型工程却不少。不仅有像长城这样的军事工程,还有大量的国家营建项目,如陵寝、宫殿、河工等等。如明朝,营造之事,外有工部,内有内官监。按惯例,藩王的府邸都是内监奉敕营建,而营求者往往要先拿出“数万金”的运动费,才可能搞到这份美差。据记载,天启元年,湖广衡州府修桂王藩邸,太监翟应魁贿银4万两未能得到这份差使,而黄用花了5万两得到了。结果新王府地基不坚,还没住人,殿宇即倾塌了。这在当时是普遍的情况,即便是帝后陵寝也常发生地宫漏水等质量问题。天启元年修庆陵,发帑银50万,还没开工就已经被各方侵吞达8万两。难怪时人惊呼:“欲(工程)坚美完善,得乎?”

清朝道光帝慕陵本来建在东陵,建成后却发现地宫内多处浸水,只好拆了在西陵重建。道光专为修陵颁过《俭约诏》,结果还是耗银240多万两,比乾隆豪阔的裕陵还多出37万,比慈禧定东陵多花13万。

这充分说明,一旦制度腐败,花了大钱却不定办得成大事儿。

一些情况下,在工程中吃空额、拿回扣、虚耗糜费,往往能得到当局的某种默认,“当路者”甚至以发包工程作为一种笼络和得利手段。出了问题,就推出几个触霉头的去挨刀,像道光地宫漏水事,就有督陵大臣多人削爵,罚做苦役。如果因为工程质量问题,出现了象黄河决堤这样的大事,几个大臣掉脑袋,算是自作自受,可成千上万的人民枉陪性命,岂不冤枉!

一般来说,古代政治清明,则工程造价低、质量好;而逢末世,正好相反。这是“法纲解体”的必然后果,古今一理,不可不慎。

当我们凭吊一些宏伟的古代工程和建筑时,以上几条记录,权作佐助我们全面认识历史的另一种资料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圣诞夜讲鬼话
后一篇:题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