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空子现象—制度失灵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有一种叫市场失灵的现象,或者叫外部性,我们熟知的搭便车现象,公地悲剧等。人们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叫制度失灵,钻空子现象是典型的制度失灵。制度的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成自然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基本上是一个自我约束,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另外就是制度是一种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的资源,或者是一种公共政策;最后就是设计出来的为达到管理者(制度制定者)的某种目的,制度实际上成为了管理手段。其实习惯性制度,可以叫作规范,基本上人们都会遵守,很少有人去钻空子。平台性制度是经常见到的钻空子,这其实就是搭便车现象,但是杜绝搭便车现象还是的。真正的钻空子现象出现在管理制度上。
经济学中的制度大部分是管理性制度,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制定的政策。这类制度可分为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激励制度是为了鼓励某种行为而设计的,反过来惩罚制度是为限制或者消除某种行为而设计的。这一制度在执行时会出现钻空子现象,而导致制度失灵。
为什么会出现管理制度的失灵?是因为任何奖惩都有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条件才会奖励或者惩罚,否则这一制度是毫无意义的。有条件就会有人钻空子,关键是钻空子的成本和收益如何,在前面“价格折扣的空子”一文中我们已经看到制度的空子如何被钻的。
假设制度规定:实现条件A就可获奖励B, 或者达到条件A会被罚款B,实现条件A的成本是Ca,当Ca>B是激励无效,制度失灵。制度的空子在那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