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CPD的两篇中文文献
(2022-04-30 15:16:13)
标签:
社会建构政策设计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分类: 政策科学 |
政策科学文献里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Design
Theory(SCPD)的中文应用不算太多,两篇文献供参考。
《公共行政评论》2020年第5期
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调整对谁有利?——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分析
郭磊,胡晓蒙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关于规范和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通知》要求企业缴存比例不得超过12%,地方政府阶段性降低缴存比例,不同企业如何反应?由此带来何种分配后果?基于社会建构理论,预测政策对缴存比例超过12%的企业无效,对缴存比例接近下限的企业有效,并以201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分析表明,各利益相关者存在差别化反馈:(1)隐蔽性获益者:事前缴存比例超过12%的企业维持违规超缴,事前缴存比例低于下限的企业或维持缴存不变而转化为合规或进一步违规降低缴存,二者作为竞争者藉由可预见的执行偏差隐蔽性获益。(2)实质性获益者:事前缴存比例介于下限和12%之间的企业保持合规,缴存或不变或降低,作为优势者实质性获益,且因政策模糊避免被负面建构。(3)利益受损者:职工失去企业配款才能提高现金收入,作为依赖者支付隐蔽性成本而收益减少。本文不仅直接评估政策结果,还识别出三种确保利益分配模式实现的政策设计策略:政策模糊以避免优势者被负面建构;可预见的政策执行偏差(执行不足和过度执行)使竞争者隐蔽性获益;隐蔽性成本减少依赖者净收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年第6期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转型与政策变迁——基于两种传染病的比较研究
李斯旸,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亚鹏,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是政策过程的主流框架之一,目前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然而,既有研究主要关注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不同类型对政策设计的影响,相对忽视了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动态转型过程对政策变迁的影响及对其政策反馈的考察。本文通过比较中国艾滋病和乙肝人群社会形象建构转型的过程,分析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转型模式对政策变迁和目标群体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转型具有"国家主导"和"社会主导"两种类型。在国家主导模式下,相关政策设计变迁速度较快、力度较大、目标群体福利获得情况较好,政策变迁主要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点;在社会主导模式下,相关政策设计变迁速度较慢、力度较弱、目标群体福利获得具有一定象征性,政策变迁主要表现为自下而上的特征。研究初步发现,社会主导的转型模式更有可能促进目标群体形成积极正面的政策反馈。
前一篇:基本养老保险如何影响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