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中,修三殿。中道阶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府县佐二官督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舡,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万历中,鼎建两宫大石,御史亦有佥用五城人夫之议。工部郎中贺盛瑞用主事郭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费不足七千两。又造四轮官车百辆,召募殷实户领之,拽运木石,每日计骡给直。其车价每辆百金,每年扣其运价二十两,以五年为率,官银固在,一民不扰。
慈宁宫石础二十余,公令运入工所,内监哗然言旧。公曰:“石安得言旧?一凿便新。有事我自当之,不尔累也。”
献陵山沟两岸,旧用砖砌。山水暴发,砖不能御也,年修年圮,徒耗金钱。督工主事贺盛瑞欲用石,而中贵岁利冒被,主于仍旧。贺乃呼工上作官谓之曰:“此沟岸何以能久?”对曰:“宜用黑城砖,而灌以灰浆。”公曰:“黑城砖多甚,内官何不折二三万用?”作官对以“畏而不敢”。公曰:“第言之,我不查也。”作官如言以告内监。中官怀疑,未解公意,然利动其心,遂折二万,久之不言。一日同至沟岸尽处,谓中官曰:“此处旧用黑城砖乎?”中官曰:“然。”公曰:“山水暴发,砖不能御,砌之何益?不如用石。”中官曰:“陵山之石,谁人敢动?”公笑曰:“沟内浮石,非欲去之以疏流水者乎!”中官既中其饵,不敢复言。于是每日五鼓点卯,夫匠各带三十斤一石,不数日而成山矣。原估砖二十万,既用石,费不过五万。
坟顶石,重万余斤。石工言,非五百人不能秤起。公念取夫于京,远且五十余里,用止片时,而令人往返百里,给价难为公,不给价难为私,乃于近村壮丁借片时,人给钱三文,费不千余钱,而石已合榫矣。
神宫监修造,例用板瓦,然官瓦黑而恶,乃每片价一分四厘,民瓦白而坚,每片价止三厘。诸阉阴耗食于官窑久矣,民瓦莫利也。盛公督事,乃躬至监,谓诸阉曰:“监修几年矣?”老成者应曰:“三十余年。”公曰:“三十余年而漏若此,非以瓦薄恶故耶?”曰:“然。”公乃阴运官、民瓦各一千,记以字而参聚之,于是邀监工本陵掌印,与合陵中官至瓦所。公谓曰:“瓦唯众择可者。”佥曰:“白者佳。”取验之,民瓦也,公曰:“民瓦既佳且贱,何苦而用官窑?”监者曰:“此祖宗旧制,谁敢违之?”公曰:“祖制用官窑,为官胜于民也,岂谓冒被钱粮,不堪至此。余正欲具疏,借监官为证耳。”遂去。监者随至寓,下气谓公曰:“此端一开,官窑无用,且得罪,请如旧。”公不可。请用官民各半,复不可。监者知不可夺,乃曰:“唯公命,第幸勿泄于他监工者。”于是用民瓦二十万,省帑金二千余。
金刚墙实土,而在工夫止二十余名,二人一筐,非三五日不可。公下令曰:“多抬土一筐,加钱二文,以朱木屑为记。”各夫飞走,不终日而毕。
锦衣卫题修卤簿,计费万金,公嫌其滥。监工内臣持毁坏者俱送司。公阅之,谓曰:“此诸弁畏公精明,作此伎俩,【边批:谀便悦而后进言。】以实题中疏语耳。不然,驾阁库未闻火,而铜带胡由而焦?旧宜腐,胡直断如切?”内臣如言以诘诸弁,且言欲参,诸弁跪泣求免,工完无敢哗。用未及千,而卤簿已焕然矣。
永宁长公主举殡,例搭席殿群房等约三百余间,内使临行时俱拆去。公令择隙地搭盖,以揪棍横穿于杉木缆眼下埋之,席用麻绳连合,在工之人,无不笑公之作无益也。殡讫,内官果来取木,木根牢固,席复连合,即以力断绳,取之不易,遂舍之去。公呼夫匠谓曰:“山中风雨暴至,无屋可避,除大殿拆外,余小房留与汝辈作宿食,何如?”众佥曰:“便。”公曰:“每一席官价一分五厘,今只作七厘,抵工价,拆棚日,席听尔等将去,断麻作麻筋用,木作回料,何如?”众又曰:“便。”
都城重城根脚下,为雨水冲激,岁久成坑,啮将及城,名曰“浪窝”。监督员外受部堂旨,议运吴家村黄土填筑,去京城二十里而遥,估银万一千余两。公建议:“但取城壕之土以填塞,则浪窝得土而筑之固,城壕去土而浚之深,银省功倍,计无便此。”比完工,止费九百有奇。
按:两宫之役,贺公为政,事例既开,凡通状到日即给帖,银完次日即给咨。事无留宿,吏难勒掯,赴者云集,得银百万两。公每事核实,裁去浮费,竟以七十万竣役,所省九十万有奇。工甫完,反以不职论去,冤哉!然余览公之子仲轼所辑《冬官纪事》,如抑木商、清窑税,往往必行其意,不辞主怨,宜乎权贵之侧目也!夫有用世之才,而必欲使绌其才以求容于世,国家亦何利焉?吁,可叹已!
徽州木商王天俊等十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求札付,买木十六万根。贺念此差一出,勿论夹带私木,即此十六万根木,逃税三万二千余根,亏国课五六万两,方极力杜绝,而特旨下矣。一时奸商扬扬得意,贺乃呼至,谓曰:“尔欲札,我但知奉旨给札耳,札中事尔能禁我不行开载耶?”于是列其指称皇木之弊:一不许希免关税,盖买木官给平价,即是交易;自应照常抽分;二不许磕撞官民舡只,如违,照常赔补;三不许骚扰州县,派夫拽筏;四不许搀越过关;五不给预支,俟木到张家湾,部官同科道逐根丈量,具题给价。于是各商失色,曰:“如此则札付直一空纸,领之何用?”遂皆不愿领札,向东厂倒赃矣。又工部屯田司主事,差管通济局、广济局,局各设抽分大使一员、攒典一名、巡军十五名,官俸军粮岁支一百三十余石,每年抽分解部银多七八十两,少五六十两,尚不及费。贺公盛瑞欲具题裁革,左堂沈敬宇止之。公查初年税入,岁不下千金。该局所辖窑座,自京师及通州、昌平、良、涿等处,税岁砖瓦近百万万,后工部招商买办,而局无片瓦矣。公既任其事,稍一稽查,即如木商王资一项漏银一百零九两,他可知已。嗣查窑税,而中贵王明为梗。公谓中贵不可制,而贩户可制,即出示通衢,严谕巡军军民人等:“敢有买贩王明砖瓦者,以漏税论。官吏军余卖放者,许诸人详告,即以漏出砖瓦充赏。”王明窑三十余座,月余片瓦不售,哀求报税矣。诸势要闻风输税,即一季所收,逾二十余万。一岁所积,除勋戚祭葬取用外,该局积无隙地,各衙门小修,五月取给焉。
【译文】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修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三殿。中间通道的大阶石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两万人,建造旱船,以便托运巨石,派遣府县的副职负责托运巨石之事。为给旱船提供水源及民夫饮用,每隔一里路打一井眼,从开始到运到京师一共需二十八天时间,运一块巨石官民费用折合白银要十一万两有余。明神宗万历中,开始鼎建两宫大石,御史提出要用五个城邑的全部百姓之议。工部侍郎贺盛瑞用主事郭知易之议,制造十六个轮的大车,用骡子一千八百匹拉运,从起运到京师共需二十二天,托运费用不到七千两白银。再造一种四轮官车一百辆,招募富足之户带领着百辆官车去拖运木石材料,每天按骡子数目多少给钱。车价每辆一百两银子,每年扣去来往运输费用二十两银子,以五年为计算标准,一律用官银,百姓也不受惊扰。
慈宁宫的石础共二十来块,贺盛瑞让工人运入工地,宦官们都大吵大嚷说太陈旧了。贺盛瑞说:“石头怎么能说旧?再重加工一下就新了。以后有什么事我自己承担,不会连累你们的。”
献陵(明仁宗的陵墓)在天寿山(今北京市昌平县)南麓,其山沟过去用砖砌。山洪爆发,砖是不能防御的,年年维修却年年毁坏,白白浪费金钱。负责督工的主事贺盛瑞想用石头重新修建,而宦官却每年靠维修陵墓冒领工银,所以还主张用砖修,以便从中获利。贺盛瑞于是就叫来工地上的匠作官员质问说:“这沟岸用什么修了才能坚持长久呢?”回答说:“最适合用黒城砖维修,同时再灌上灰浆。”贺盛瑞说:“黒城砖多得很,宦官为什么不折合二三万块用?”回答说:“我们害怕,不敢用黒城砖。”贺盛瑞说:“你只管说,我不追究就是了。”匠作官员如实告诉了宦官。宦官对这事有怀疑,不了解贺盛瑞到底是什么意思,然而利益却触动了他们的心,于是就折合了二万,很长时间不说出来。有一天,贺盛瑞与宦官一同到了天寿山仁宗陵墓沟岸尽头,贺盛瑞对宦官说:“这地方过去用过黒城砖吗?”宦官回答说:“用过。”贺盛瑞说:“山洪爆发,砖防御不了水的侵袭,砌它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用石头砌吧。”宦官说:“皇帝陵墓的山石,谁敢动一点呢!”贺盛瑞笑着说:“沟里漂来的浮石,时间久了浮石多了堵住了流水,要想疏通水流,就非得把浮石除去不可,这该怎么办了?”宦官感到中了他的圈套,不敢再说话了。于是每天早晨天亮以后点名,每位石匠一次扛三十斤一块石头,就这样用了没多长时间,石匠扛的石头就堆成了山。原来估计,用砖费用要二十万两银子,现在既然已改用石头,费用还不到五万两银子。
坟顶上用的石头,每块重一万多斤。石匠说:没有五百人抬不起来这块大石。贺盛瑞考虑若从北京抽调民工来搬运,北京离天寿山这里远的有五十多里路,把大石弄到顶上实际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往返要走一百多里路,给的费用多了使国家受损失,少了个人受损失,就从附近村庄找来壮丁临时让他们给干这么一会儿,每人只给三文钱,五百人合起来也不过一千五百文钱,而石头已放置到指定位置。
专管皇帝陵墓修建的神宫监修造陵墓,按惯例用板瓦,然而官窑烧出的瓦颜色发黑而质量差,而每片价格还要一分四厘钱,民窑烧出的瓦颜色发白而质坚固,每片瓦价格只有三厘钱。这些宦官买官窑烧的瓦从中吃回扣时间很长了,民窑烧的瓦质量高价格低,而宦官却从中得不到好处。贺盛瑞督工修建,于是亲自到神宫监,对诸宦官说:“你们专门为皇帝陵墓搞修建多少年了?”比较老实的说:“三十多年了。”贺盛瑞说:“三十多年而如此漏水,这难道不是官窑烧的瓦薄质量次的问题吗?”老实的人回答说:“是的。”于是贺盛瑞就暗暗让官窑与民窑各运一千片瓦,官窑与民窑的瓦暗中都作上记号,混和放在一起,于是就邀请来负责督促检查陵墓修建任务,以及负责其合陵的宦官来到放瓦的地方,贺盛瑞对他们说:“修建各陵墓,用什么瓦或不用什么瓦,只有你们大家选择确定了才行。”大家都说:“白色的瓦最好。”拿出白色的瓦检验一下,经验证原来标的记号,都是民窑烧出来的瓦。贺盛瑞又进一步追问说:“既然民窑烧的瓦质量好价格又便宜,又何苦非要用官窑烧的质量差价格又高的瓦呢?”宦官说:“这是过去先朝留下来的制度合规定,谁敢违背?”贺盛瑞接着说:“先朝规定要用官窑烧的瓦,是因为官窑烧的瓦在质量与价格都超过了民窑,现在民窑烧的瓦在质量与价格上都胜过官窑,难道不是说冒领钱粮,已经到了使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了吗?我正想把这些情况都写成书面材料汇报给皇上,请各位帮我作个证明。”说完就走了。负责皇帝陵墓修建的宦官也紧跟着来到贺盛瑞寓所,低声下气地对贺盛瑞说:“如果修建皇帝陵墓用民窑瓦,此风一开,以后官窑就没人用了,姑且得罪了你,请还按过去的老制度办吧。”贺盛瑞不同意。宦官又说:“还按过去的老制度不行,就请按官窑、民窑烧的瓦各使一半办吧?”贺盛瑞还是不同意。负责皇帝陵墓修建的宦官知道不能再改变了,就说:“按你说的定了,但希望别把此事再泄露给其他管事的人。”于是就用民窑烧的瓦二十万片,节省库藏白银二千多两。
皇陵地宫四面的金刚墙中间填土而成,所用只二十几名工人,两人抬一筐土,没有三五天功夫是不能把金刚墙修好的。贺盛瑞下命令说:“多抬土一筐,给抬土人加钱二文,用红木签子计数。”自从实行这种办法后,抬土的民夫抬起土来像飞地一样,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所需用土都抬够了。
锦衣卫题奏修整皇帝所用的仪仗,计费要白银一万两,贺盛瑞嫌价格太高。负责监工的宦官拿着毁坏的仪仗都送来。贺盛瑞看了看,对他们说:“这是诸位掌仪仗的武士害怕你机灵聪明,才使出这样不正当的手段,以证实他们奏疏中的说法罢了。不然的话,皇帝贮藏銮驾仪仗的仓库没有听说发生火灾,而铜带为什么会发焦呢?时间长了容易腐坏,为什么仪仗中有的像刀切一样直线断去呢?”宦官根据贺盛瑞的话责怪掌仪仗的诸武士,并且还说要参奏他们。掌仪仗的诸武士跪着哭泣着求饶命,诸仪仗修理完后,没有一个人敢吵吵嚷嚷的。所有费用没有超过一千两白银,而各种仪仗器材却都焕然一新。
明穆宗女儿永宁长公主死了,要举行殡礼。按照惯例,要用席搭成临时殿房等三百多间,内使临走时都要拆去。贺盛瑞命令选择一片空地方搭盖,用棍子横穿在杉木缆眼下,一头埋入地下,把席用麻绳缝合在一起,在那里干活的人都大笑贺盛瑞这样做是没有用处的。出殡完了以后,宦官果然派人来收取这些木料,由于杉木立柱埋得深很牢固,席子又用麻绳缝合在一起,即使用力把绳弄断,拆起来也很不容易,于是就扔下走了。贺盛瑞叫住隶役对他们说:“山中突然来了大风大雨,没有房屋可以避风雨,除把搭的大殿拆了以外,剩下搭的小房留给你们作食宿之所,怎么样?”众隶役都说:“好。”贺盛瑞又说:“搭棚子的席子,原来买时每张席子官价一分五里,现在给你们用每张席子只作价七厘钱,不收你们的现钱,只从你们工价中扣除,将来拆棚子时,席子由你们自己随便处理,拆棚子的断麻绳可作麻筋用,搭棚于所用木料都还要交回去,你们看怎么样?”众仆役都说:“好。”
都城的外城墙根下,由于被雨水冲激与侵蚀,时间长了,逐渐形成了坑,将危及城墙,称作“浪窝”。工部负责城墙保护的员外郎根据尚书的旨意,商议运吴家村黄土填补修筑,从吴家村到外城根约有二十多里远,估计运费一千多两银子。贺盛瑞提出建议:“只从护城河里掘土填补,原来被水冲激侵蚀的外城墙根下的坑,由于得到土的填补,并且把土夯得很结实坚固,护城河挖去了一些土疏浚得更深了,既节省了开支,而又事半功倍,没有比这个法更便利可行的。”等到完工以后,整个费用只有九百多两银子。
按:贺公主持兴建两宫的工程时,开了不少事例,凡有公和文到来,即日批复,银钱交割的次日,必定入帐列管。每一件公事都在当天解决,官吏无法从中舞弊,因此各方款项纷纷聚集起来,总共筹得了一百万多两银子。贺公对每一项开支都亲自审核,删去浮滥的费用,结果竟只花了七十万两就将工程完竣,共节省了九十多万两的开支。没想到工程才刚完毕,贺公竟被冠上交代不清的罪名,黯然离职,这真是太冤枉了。我曾参阅过贺公之子仲轼先生所辑的《冬官纪事》,里头提到裁抑木商,清算窑税等事,贺公在处理时往往坚持己见,一点都不怕得罪主事者,难怪他会引起权贵之人的侧目。像这种有用的人才,如果一定要迫使他无法施展所长,才能为官场所容,这样对国家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唉!世事真是令人可叹。
徽州有木材商人王天俊等十人,怀挟着巨额资金,依托权门势要,向官府求得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准向王某等购买木材十六万根。贺盛瑞思忖一旦如他们所求,姑且不论他们将暗中夹带私人木材营私,光是这十六万根木材,即已有三万二千余根被他们在帐上动了手脚,使国家平白损失五、六万两的税收,他正要想办法阻止王某等胡作非为,但皇上却已发出特旨准其所求。一时之间,奸商们都得意扬扬,贺盛瑞却将他们召集起来,晓谕道:“你们要的札付我自然必须奉旨发出,但是我要在札付中列载些什么事项,你们能限制得了吗?”于是,贺盛瑞在札付中严格规定了以下诸事:一,不得抵免关税,因为官府依照市价向他们购买木材,也是一种交易行为,自然应当像普通货物一样缴税。二,载运木材的船只不得冲撞官舫民船,如有违犯,须按照行情予以赔偿。三,不得骚扰州县地方政府,要他们派民夫拉纤。四,不许未经检查即行通关。五,官府不预支经费,俟木材运到张家湾,有关部门派官员逐根丈量木材尺寸大小,合乎规格的才给钱。各个商人见到札付的内容,大惊失色道:“这样的话,札付不过是一纸无用的文书,要来做什么?”于是没有一个人肯领取札付,大家相率前去向东厂索回贿赂的赃款。又明朝工部衙门设屯田司,其主管官员兼管通济局、广积局两个单位,每个局又设抽分大使(官名,负责征收租税)一员,攒典(基层吏役)一员,巡军十五员,官俸军粮每年约耗费一百三十余石。但这两个单位每年征收上缴工部的税款只有七、八十两银子,少的时候只有五、六十两,还不及维持这两个单位所需的费用。贺盛瑞想拟案裁掉这两个单位,但被工部左侍郎沈敬宇阻止。贺盛瑞私下追查,发现两个单位初设之时,每年都可缴给工部一千两银子,又其所辖窑场,光是从京师到通州、昌平、良、涿等地方,每年取自砖瓦的税款几达一百亿文钱之谱,但后来工部招商买办砖瓦,广积局的这项收入便断绝了。贺盛瑞又继续深入追查,发现仅仅是木商王某一项漏税额便高达一百零九两银子,其他会有什么弊端,大概就可想像得到了。后来清查窑税时,宦官王明从中作梗,贺盛瑞揣想,宦官不可制,但商贩可制,于是命人在通衢大道上张贴告示,警告军民人等,凡敢有买卖王明的砖瓦者,一律按漏税论罪,若有官府或军中私下卖放者,准许知情之人检举,即以漏税的数额充作奖赏。措施执行之后,王明所经营的三十余座窑场,有一个多月片瓦不售,情形十分凄惨,遂不得不向贺盛瑞低头哀求,自动报缴税款。这件事传出之后,朝廷中的要员纷纷自动缴税,三个月下来,税收竟达二十余万两银子,一年下来所收到的税,除了支用勋族贵戚的祭葬费用,剩下来的钱连局里头的府库都堆放不下,于是通令所辖各单位整修房舍,前后五个月的各项开支均由该局包办。
贺盛瑞(九条)
嘉靖中,修三殿。中道阶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府县佐二官督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舡,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万历中,鼎建两宫大石,御史亦有佥用五城人夫之议。工部郎中贺盛瑞用主事郭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费不足七千两。又造四轮官车百辆,召募殷实户领之,拽运木石,每日计骡给直。其车价每辆百金,每年扣其运价二十两,以五年为率,官银固在,一民不扰。
慈宁宫石础二十余,公令运入工所,内监哗然言旧。公曰:“石安得言旧?一凿便新。有事我自当之,不尔累也。”
献陵山沟两岸,旧用砖砌。山水暴发,砖不能御也,年修年圮,徒耗金钱。督工主事贺盛瑞欲用石,而中贵岁利冒被,主于仍旧。贺乃呼工上作官谓之曰:“此沟岸何以能久?”对曰:“宜用黑城砖,而灌以灰浆。”公曰:“黑城砖多甚,内官何不折二三万用?”作官对以“畏而不敢”。公曰:“第言之,我不查也。”作官如言以告内监。中官怀疑,未解公意,然利动其心,遂折二万,久之不言。一日同至沟岸尽处,谓中官曰:“此处旧用黑城砖乎?”中官曰:“然。”公曰:“山水暴发,砖不能御,砌之何益?不如用石。”中官曰:“陵山之石,谁人敢动?”公笑曰:“沟内浮石,非欲去之以疏流水者乎!”中官既中其饵,不敢复言。于是每日五鼓点卯,夫匠各带三十斤一石,不数日而成山矣。原估砖二十万,既用石,费不过五万。
坟顶石,重万余斤。石工言,非五百人不能秤起。公念取夫于京,远且五十余里,用止片时,而令人往返百里,给价难为公,不给价难为私,乃于近村壮丁借片时,人给钱三文,费不千余钱,而石已合榫矣。
神宫监修造,例用板瓦,然官瓦黑而恶,乃每片价一分四厘,民瓦白而坚,每片价止三厘。诸阉阴耗食于官窑久矣,民瓦莫利也。盛公督事,乃躬至监,谓诸阉曰:“监修几年矣?”老成者应曰:“三十余年。”公曰:“三十余年而漏若此,非以瓦薄恶故耶?”曰:“然。”公乃阴运官、民瓦各一千,记以字而参聚之,于是邀监工本陵掌印,与合陵中官至瓦所。公谓曰:“瓦唯众择可者。”佥曰:“白者佳。”取验之,民瓦也,公曰:“民瓦既佳且贱,何苦而用官窑?”监者曰:“此祖宗旧制,谁敢违之?”公曰:“祖制用官窑,为官胜于民也,岂谓冒被钱粮,不堪至此。余正欲具疏,借监官为证耳。”遂去。监者随至寓,下气谓公曰:“此端一开,官窑无用,且得罪,请如旧。”公不可。请用官民各半,复不可。监者知不可夺,乃曰:“唯公命,第幸勿泄于他监工者。”于是用民瓦二十万,省帑金二千余。
金刚墙实土,而在工夫止二十余名,二人一筐,非三五日不可。公下令曰:“多抬土一筐,加钱二文,以朱木屑为记。”各夫飞走,不终日而毕。
锦衣卫题修卤簿,计费万金,公嫌其滥。监工内臣持毁坏者俱送司。公阅之,谓曰:“此诸弁畏公精明,作此伎俩,【边批:谀便悦而后进言。】以实题中疏语耳。不然,驾阁库未闻火,而铜带胡由而焦?旧宜腐,胡直断如切?”内臣如言以诘诸弁,且言欲参,诸弁跪泣求免,工完无敢哗。用未及千,而卤簿已焕然矣。
永宁长公主举殡,例搭席殿群房等约三百余间,内使临行时俱拆去。公令择隙地搭盖,以揪棍横穿于杉木缆眼下埋之,席用麻绳连合,在工之人,无不笑公之作无益也。殡讫,内官果来取木,木根牢固,席复连合,即以力断绳,取之不易,遂舍之去。公呼夫匠谓曰:“山中风雨暴至,无屋可避,除大殿拆外,余小房留与汝辈作宿食,何如?”众佥曰:“便。”公曰:“每一席官价一分五厘,今只作七厘,抵工价,拆棚日,席听尔等将去,断麻作麻筋用,木作回料,何如?”众又曰:“便。”
都城重城根脚下,为雨水冲激,岁久成坑,啮将及城,名曰“浪窝”。监督员外受部堂旨,议运吴家村黄土填筑,去京城二十里而遥,估银万一千余两。公建议:“但取城壕之土以填塞,则浪窝得土而筑之固,城壕去土而浚之深,银省功倍,计无便此。”比完工,止费九百有奇。
按:两宫之役,贺公为政,事例既开,凡通状到日即给帖,银完次日即给咨。事无留宿,吏难勒掯,赴者云集,得银百万两。公每事核实,裁去浮费,竟以七十万竣役,所省九十万有奇。工甫完,反以不职论去,冤哉!然余览公之子仲轼所辑《冬官纪事》,如抑木商、清窑税,往往必行其意,不辞主怨,宜乎权贵之侧目也!夫有用世之才,而必欲使绌其才以求容于世,国家亦何利焉?吁,可叹已!
徽州木商王天俊等十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求札付,买木十六万根。贺念此差一出,勿论夹带私木,即此十六万根木,逃税三万二千余根,亏国课五六万两,方极力杜绝,而特旨下矣。一时奸商扬扬得意,贺乃呼至,谓曰:“尔欲札,我但知奉旨给札耳,札中事尔能禁我不行开载耶?”于是列其指称皇木之弊:一不许希免关税,盖买木官给平价,即是交易;自应照常抽分;二不许磕撞官民舡只,如违,照常赔补;三不许骚扰州县,派夫拽筏;四不许搀越过关;五不给预支,俟木到张家湾,部官同科道逐根丈量,具题给价。于是各商失色,曰:“如此则札付直一空纸,领之何用?”遂皆不愿领札,向东厂倒赃矣。又工部屯田司主事,差管通济局、广济局,局各设抽分大使一员、攒典一名、巡军十五名,官俸军粮岁支一百三十余石,每年抽分解部银多七八十两,少五六十两,尚不及费。贺公盛瑞欲具题裁革,左堂沈敬宇止之。公查初年税入,岁不下千金。该局所辖窑座,自京师及通州、昌平、良、涿等处,税岁砖瓦近百万万,后工部招商买办,而局无片瓦矣。公既任其事,稍一稽查,即如木商王资一项漏银一百零九两,他可知已。嗣查窑税,而中贵王明为梗。公谓中贵不可制,而贩户可制,即出示通衢,严谕巡军军民人等:“敢有买贩王明砖瓦者,以漏税论。官吏军余卖放者,许诸人详告,即以漏出砖瓦充赏。”王明窑三十余座,月余片瓦不售,哀求报税矣。诸势要闻风输税,即一季所收,逾二十余万。一岁所积,除勋戚祭葬取用外,该局积无隙地,各衙门小修,五月取给焉。
【译文】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修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三殿。中间通道的大阶石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两万人,建造旱船,以便托运巨石,派遣府县的副职负责托运巨石之事。为给旱船提供水源及民夫饮用,每隔一里路打一井眼,从开始到运到京师一共需二十八天时间,运一块巨石官民费用折合白银要十一万两有余。明神宗万历中,开始鼎建两宫大石,御史提出要用五个城邑的全部百姓之议。工部侍郎贺盛瑞用主事郭知易之议,制造十六个轮的大车,用骡子一千八百匹拉运,从起运到京师共需二十二天,托运费用不到七千两白银。再造一种四轮官车一百辆,招募富足之户带领着百辆官车去拖运木石材料,每天按骡子数目多少给钱。车价每辆一百两银子,每年扣去来往运输费用二十两银子,以五年为计算标准,一律用官银,百姓也不受惊扰。
慈宁宫的石础共二十来块,贺盛瑞让工人运入工地,宦官们都大吵大嚷说太陈旧了。贺盛瑞说:“石头怎么能说旧?再重加工一下就新了。以后有什么事我自己承担,不会连累你们的。”
献陵(明仁宗的陵墓)在天寿山(今北京市昌平县)南麓,其山沟过去用砖砌。山洪爆发,砖是不能防御的,年年维修却年年毁坏,白白浪费金钱。负责督工的主事贺盛瑞想用石头重新修建,而宦官却每年靠维修陵墓冒领工银,所以还主张用砖修,以便从中获利。贺盛瑞于是就叫来工地上的匠作官员质问说:“这沟岸用什么修了才能坚持长久呢?”回答说:“最适合用黒城砖维修,同时再灌上灰浆。”贺盛瑞说:“黒城砖多得很,宦官为什么不折合二三万块用?”回答说:“我们害怕,不敢用黒城砖。”贺盛瑞说:“你只管说,我不追究就是了。”匠作官员如实告诉了宦官。宦官对这事有怀疑,不了解贺盛瑞到底是什么意思,然而利益却触动了他们的心,于是就折合了二万,很长时间不说出来。有一天,贺盛瑞与宦官一同到了天寿山仁宗陵墓沟岸尽头,贺盛瑞对宦官说:“这地方过去用过黒城砖吗?”宦官回答说:“用过。”贺盛瑞说:“山洪爆发,砖防御不了水的侵袭,砌它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用石头砌吧。”宦官说:“皇帝陵墓的山石,谁敢动一点呢!”贺盛瑞笑着说:“沟里漂来的浮石,时间久了浮石多了堵住了流水,要想疏通水流,就非得把浮石除去不可,这该怎么办了?”宦官感到中了他的圈套,不敢再说话了。于是每天早晨天亮以后点名,每位石匠一次扛三十斤一块石头,就这样用了没多长时间,石匠扛的石头就堆成了山。原来估计,用砖费用要二十万两银子,现在既然已改用石头,费用还不到五万两银子。
坟顶上用的石头,每块重一万多斤。石匠说:没有五百人抬不起来这块大石。贺盛瑞考虑若从北京抽调民工来搬运,北京离天寿山这里远的有五十多里路,把大石弄到顶上实际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往返要走一百多里路,给的费用多了使国家受损失,少了个人受损失,就从附近村庄找来壮丁临时让他们给干这么一会儿,每人只给三文钱,五百人合起来也不过一千五百文钱,而石头已放置到指定位置。
专管皇帝陵墓修建的神宫监修造陵墓,按惯例用板瓦,然而官窑烧出的瓦颜色发黑而质量差,而每片价格还要一分四厘钱,民窑烧出的瓦颜色发白而质坚固,每片瓦价格只有三厘钱。这些宦官买官窑烧的瓦从中吃回扣时间很长了,民窑烧的瓦质量高价格低,而宦官却从中得不到好处。贺盛瑞督工修建,于是亲自到神宫监,对诸宦官说:“你们专门为皇帝陵墓搞修建多少年了?”比较老实的说:“三十多年了。”贺盛瑞说:“三十多年而如此漏水,这难道不是官窑烧的瓦薄质量次的问题吗?”老实的人回答说:“是的。”于是贺盛瑞就暗暗让官窑与民窑各运一千片瓦,官窑与民窑的瓦暗中都作上记号,混和放在一起,于是就邀请来负责督促检查陵墓修建任务,以及负责其合陵的宦官来到放瓦的地方,贺盛瑞对他们说:“修建各陵墓,用什么瓦或不用什么瓦,只有你们大家选择确定了才行。”大家都说:“白色的瓦最好。”拿出白色的瓦检验一下,经验证原来标的记号,都是民窑烧出来的瓦。贺盛瑞又进一步追问说:“既然民窑烧的瓦质量好价格又便宜,又何苦非要用官窑烧的质量差价格又高的瓦呢?”宦官说:“这是过去先朝留下来的制度合规定,谁敢违背?”贺盛瑞接着说:“先朝规定要用官窑烧的瓦,是因为官窑烧的瓦在质量与价格都超过了民窑,现在民窑烧的瓦在质量与价格上都胜过官窑,难道不是说冒领钱粮,已经到了使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了吗?我正想把这些情况都写成书面材料汇报给皇上,请各位帮我作个证明。”说完就走了。负责皇帝陵墓修建的宦官也紧跟着来到贺盛瑞寓所,低声下气地对贺盛瑞说:“如果修建皇帝陵墓用民窑瓦,此风一开,以后官窑就没人用了,姑且得罪了你,请还按过去的老制度办吧。”贺盛瑞不同意。宦官又说:“还按过去的老制度不行,就请按官窑、民窑烧的瓦各使一半办吧?”贺盛瑞还是不同意。负责皇帝陵墓修建的宦官知道不能再改变了,就说:“按你说的定了,但希望别把此事再泄露给其他管事的人。”于是就用民窑烧的瓦二十万片,节省库藏白银二千多两。
皇陵地宫四面的金刚墙中间填土而成,所用只二十几名工人,两人抬一筐土,没有三五天功夫是不能把金刚墙修好的。贺盛瑞下命令说:“多抬土一筐,给抬土人加钱二文,用红木签子计数。”自从实行这种办法后,抬土的民夫抬起土来像飞地一样,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所需用土都抬够了。
锦衣卫题奏修整皇帝所用的仪仗,计费要白银一万两,贺盛瑞嫌价格太高。负责监工的宦官拿着毁坏的仪仗都送来。贺盛瑞看了看,对他们说:“这是诸位掌仪仗的武士害怕你机灵聪明,才使出这样不正当的手段,以证实他们奏疏中的说法罢了。不然的话,皇帝贮藏銮驾仪仗的仓库没有听说发生火灾,而铜带为什么会发焦呢?时间长了容易腐坏,为什么仪仗中有的像刀切一样直线断去呢?”宦官根据贺盛瑞的话责怪掌仪仗的诸武士,并且还说要参奏他们。掌仪仗的诸武士跪着哭泣着求饶命,诸仪仗修理完后,没有一个人敢吵吵嚷嚷的。所有费用没有超过一千两白银,而各种仪仗器材却都焕然一新。
明穆宗女儿永宁长公主死了,要举行殡礼。按照惯例,要用席搭成临时殿房等三百多间,内使临走时都要拆去。贺盛瑞命令选择一片空地方搭盖,用棍子横穿在杉木缆眼下,一头埋入地下,把席用麻绳缝合在一起,在那里干活的人都大笑贺盛瑞这样做是没有用处的。出殡完了以后,宦官果然派人来收取这些木料,由于杉木立柱埋得深很牢固,席子又用麻绳缝合在一起,即使用力把绳弄断,拆起来也很不容易,于是就扔下走了。贺盛瑞叫住隶役对他们说:“山中突然来了大风大雨,没有房屋可以避风雨,除把搭的大殿拆了以外,剩下搭的小房留给你们作食宿之所,怎么样?”众隶役都说:“好。”贺盛瑞又说:“搭棚子的席子,原来买时每张席子官价一分五里,现在给你们用每张席子只作价七厘钱,不收你们的现钱,只从你们工价中扣除,将来拆棚子时,席子由你们自己随便处理,拆棚子的断麻绳可作麻筋用,搭棚于所用木料都还要交回去,你们看怎么样?”众仆役都说:“好。”
都城的外城墙根下,由于被雨水冲激与侵蚀,时间长了,逐渐形成了坑,将危及城墙,称作“浪窝”。工部负责城墙保护的员外郎根据尚书的旨意,商议运吴家村黄土填补修筑,从吴家村到外城根约有二十多里远,估计运费一千多两银子。贺盛瑞提出建议:“只从护城河里掘土填补,原来被水冲激侵蚀的外城墙根下的坑,由于得到土的填补,并且把土夯得很结实坚固,护城河挖去了一些土疏浚得更深了,既节省了开支,而又事半功倍,没有比这个法更便利可行的。”等到完工以后,整个费用只有九百多两银子。
按:贺公主持兴建两宫的工程时,开了不少事例,凡有公和文到来,即日批复,银钱交割的次日,必定入帐列管。每一件公事都在当天解决,官吏无法从中舞弊,因此各方款项纷纷聚集起来,总共筹得了一百万多两银子。贺公对每一项开支都亲自审核,删去浮滥的费用,结果竟只花了七十万两就将工程完竣,共节省了九十多万两的开支。没想到工程才刚完毕,贺公竟被冠上交代不清的罪名,黯然离职,这真是太冤枉了。我曾参阅过贺公之子仲轼先生所辑的《冬官纪事》,里头提到裁抑木商,清算窑税等事,贺公在处理时往往坚持己见,一点都不怕得罪主事者,难怪他会引起权贵之人的侧目。像这种有用的人才,如果一定要迫使他无法施展所长,才能为官场所容,这样对国家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唉!世事真是令人可叹。
徽州有木材商人王天俊等十人,怀挟着巨额资金,依托权门势要,向官府求得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准向王某等购买木材十六万根。贺盛瑞思忖一旦如他们所求,姑且不论他们将暗中夹带私人木材营私,光是这十六万根木材,即已有三万二千余根被他们在帐上动了手脚,使国家平白损失五、六万两的税收,他正要想办法阻止王某等胡作非为,但皇上却已发出特旨准其所求。一时之间,奸商们都得意扬扬,贺盛瑞却将他们召集起来,晓谕道:“你们要的札付我自然必须奉旨发出,但是我要在札付中列载些什么事项,你们能限制得了吗?”于是,贺盛瑞在札付中严格规定了以下诸事:一,不得抵免关税,因为官府依照市价向他们购买木材,也是一种交易行为,自然应当像普通货物一样缴税。二,载运木材的船只不得冲撞官舫民船,如有违犯,须按照行情予以赔偿。三,不得骚扰州县地方政府,要他们派民夫拉纤。四,不许未经检查即行通关。五,官府不预支经费,俟木材运到张家湾,有关部门派官员逐根丈量木材尺寸大小,合乎规格的才给钱。各个商人见到札付的内容,大惊失色道:“这样的话,札付不过是一纸无用的文书,要来做什么?”于是没有一个人肯领取札付,大家相率前去向东厂索回贿赂的赃款。又明朝工部衙门设屯田司,其主管官员兼管通济局、广积局两个单位,每个局又设抽分大使(官名,负责征收租税)一员,攒典(基层吏役)一员,巡军十五员,官俸军粮每年约耗费一百三十余石。但这两个单位每年征收上缴工部的税款只有七、八十两银子,少的时候只有五、六十两,还不及维持这两个单位所需的费用。贺盛瑞想拟案裁掉这两个单位,但被工部左侍郎沈敬宇阻止。贺盛瑞私下追查,发现两个单位初设之时,每年都可缴给工部一千两银子,又其所辖窑场,光是从京师到通州、昌平、良、涿等地方,每年取自砖瓦的税款几达一百亿文钱之谱,但后来工部招商买办砖瓦,广积局的这项收入便断绝了。贺盛瑞又继续深入追查,发现仅仅是木商王某一项漏税额便高达一百零九两银子,其他会有什么弊端,大概就可想像得到了。后来清查窑税时,宦官王明从中作梗,贺盛瑞揣想,宦官不可制,但商贩可制,于是命人在通衢大道上张贴告示,警告军民人等,凡敢有买卖王明的砖瓦者,一律按漏税论罪,若有官府或军中私下卖放者,准许知情之人检举,即以漏税的数额充作奖赏。措施执行之后,王明所经营的三十余座窑场,有一个多月片瓦不售,情形十分凄惨,遂不得不向贺盛瑞低头哀求,自动报缴税款。这件事传出之后,朝廷中的要员纷纷自动缴税,三个月下来,税收竟达二十余万两银子,一年下来所收到的税,除了支用勋族贵戚的祭葬费用,剩下来的钱连局里头的府库都堆放不下,于是通令所辖各单位整修房舍,前后五个月的各项开支均由该局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