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2022-04-02 15:20:50

元虞集,仁宗时拜祭酒讲罢,因言京师恃东南海运,而实竭民力以航不测,乃进曰:“京东濒海数千里,皆萑苇之场,北极辽海,南滨青、齐,海潮日至,淤为沃壤久矣苟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分授其地而官为之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长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视其成,则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而以次征之。五年有积蓄,乃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十年则佩之符印,俾得以传子孙则东南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之力,内获富民得官之用,淤食之民得有所归,自然不至为盗矣。”说者不一,事遂寝。

       其后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利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余万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元主从之,于是立分司农司,以右丞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正兼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迁民镇,凡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又略仿前集贤学士虞集议,于江、淮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圃堰之人各千人为农师。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募农民百人者授正九品,二百人者正八,三百人者从七,就令管领所募之人。所募农夫每人给钞十锭,期年散归,遂大稔。

       何孟春《余冬序录》云:“国朝叶文庄公盛巡抚宣府时,修复官牛官田之法,垦地日广,积粮日多,以其余岁易战马千八百余匹。其屯堡废缺者,咸修复之,不数月,完七百余所。今边兵受役权门,终岁劳苦,曾不得占寸地以自衣食,军储一切仰给内帑,战马之费于太仆者不,屯堡尚谁修筑?悠悠岁月,恐将来之夷祸难支也!

       樊升之曰:“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平江伯陈瑄,合肥人永乐初董北京海漕,筑淮阳海堤八百里,寻罢海运,浚会通河,通南北饷道,疏清江浦以避淮险,议仪真瓜州坝港,凿徐州吕梁浜,筑刀阳南旺湖堤,开白塔河通江,筑高邮湖堤,自淮至临清建闸四十七,建淮、徐临通仓以便转输,置舍卒导舟,井树以便行者。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译文】元代的虞集(仁寿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著名文学家。官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大学士,谥文靖),在元仁宗朝担任国子祭酒。侍讲之后,顺便言及京师依靠东南海运运输粮食实际上是竭尽民力,将粮船航行于风浪难测的大海上,于是向皇帝进谏说:“京东地区濒临数千里海岸线,到处都是一片芦苇场,北边最远的地方到辽海,南边到山东北部,海潮不断涌来,久而久之,从而淤积成了肥沃的良田。如果采用浙江沿海的办法,筑堤防水,保护田地,听任富裕之人想得到官者,分别授予他们土地,国家给予明确规定:能指挥万夫种田的,给你万夫田,任命你作万夫长;千夫、百夫也是这样办法。三年以后看其收成,并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确定向国家交纳多少赋税,以次进行征收。五年以后,如有富裕与积存,分别授不同等级的官职,就从所储存的粮食中抽出一部分作为俸禄。到十年,皇帝就可以签发官职等级、印绶,可以世代相传,永远享受这种待遇。这样,东南地区从事漕运、海运的士兵民夫有数万人,用他们近则可以保护保卫首都,对外可以防御异族侵略,这既可以缓解东南地区海运的压力,又是对京东获得富裕人民得官后的很好使用,也能使得在淤积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有所归宿,人都能各得其所,自然就不会再去做强盗了。”因为当时议论者意见不统一,其事就搁置不行了。

       后来脱脱(元朝人)曾说京师近海,深得地利,招募江南人来耕种,每年可收成一百多万石米麦,不必仰赖海运,京师也可以足食。元主依此而行,于是设立分司农司(官署名),以右丞(掌钱谷的官)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祯兼任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到檀顺,东到迁民镇,凡是官地及元朝朝廷所掌握的各处屯田,都听从分司农司立法办理租佃,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由朝廷先投资五百万锭银子。脱脱又大略模仿前集贤学士虞集的建议,在江淮之间招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园圃、堤防的人各一千人,担任农师,又设一些有名无实的官职,以十二道令牌宣称:能招募一百个农民的人,就授予正九品官,二百人的正八品官,三百人的正七品官,由招募者自行领导管理自己所招募的人,所招募的农夫,每人给十锭银子,一年后放他们回去,于是大丰收。

       何孟春(明·彬州人,字子元)在《余冬序录》里说:“明朝叶文庄公(叶盛,昆山人,字与中,谥文庄)巡抚宣府时,重新建立官牛官田的法令,开垦的土地日渐广大,积存粮食日益增多,用每年节余的钱购买八千多匹战马,残缺不全的城堡也都加以修复。不到几个月,就整修好七百多个城堡。如今边境的士兵受权贵之门的役使,整年劳苦,还得不到一点土地来供给自己的衣食,军中所需的一切费用,都依靠中央的供应,养战马的费用由太仆,官名,支给的多得无法估计,至于城堡的修筑又能仰靠哪里的费用。长期下来,恐怕将来外患一起就很难应付了。”

       樊升之说:“贾谊(汉·洛阳人)上汉文帝的治安策,晁错(汉·颍川人),的用兵之计,江统(晋·陈留人,子应元)的徙戎论,都是万世最佳的计划,李邺侯的屯田,虞集的开垦荒地,平江伯的漕运(陈瑄,合肥人,明成祖永乐初年,掌管北京漕运,建筑淮阳堤防八百里),则是当代最佳的计划。李允则筑园圃、造浮屠、佛塔,范文正、富弼的救济饥荒,也是当时最佳的计划。计划能达到尽善尽美,则人情必诚信协和,因此好的计划往往有如天成,命令一出,执行起来便有如流水般的顺畅。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李邺侯 后一篇:刘大夏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