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制:府兵平日皆安居田亩,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阵,国家有事征发,则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参验发之。至所期处,将帅按阅,有教习不精者,则罪其折冲,甚者罪及刺史。军还,则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高宗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以图吐蕃,始有久戍之役。武后以来,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开元之末,张说始募长征兵,谓之彍骑,其后益为六军。及李林甫为相,诸军皆募人为之;兵不土著,又无宗族,不自重惜,祸乱遂生。【边批:近日募兵皆坐此病。】德宗与李泌议,欲复旧制,泌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粟二百四万斛。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未暇复府兵也。”上曰:“亟减戍卒归之,如何?”对曰:“陛下诚能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上曰:“果能如是乎?”对曰:“此须急为之,过旬月不及矣。今吐蕃久居原、兰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采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又命诸冶铸农器,籴麦种,分赐缘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明年麦熟,倍偿其种,其余据时价五分增一,官为籴贮,来春种禾亦如之。关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浸多。边居人至少,军士月食官粮,粟麦无以售,其价必贱,名为增价,实比今岁所减多矣。”上曰:“,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对曰:“戍卒因屯田致富,则安于其土,不复思归。旧制戍卒三年而代,及其将归,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家人愿来者,本贯给长牒,续食而遣之。据募应之数移报本道,虽河朔诸帅,得免代戍之烦,亦喜闻矣。不过数番,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变关中之疲弊为富强也!”
屯田之议,始于赵充国。然羌平,遂罢屯田,又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则善后之策未尽也。邺侯因戍卒复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译文】唐朝实行府兵制度,府兵们平时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每府都有折冲都尉统领他们。折冲都尉在农闲时教习用兵打仗时的阵法,国家有战争、戍守等任务需征调,就把兵符与文书下发到诸州与府,参核验证后决定发兵。按规定日期到达指定的地点,将帅对派遣来的士兵进行审查检阅,如果派来的士兵教习训练不精,不懂战阵之法,就要拿折冲都尉问罪,严重的要将刺史也治罪。打完了仗,对表现好的要加官或者奖赏,然后从便道遣返回去。从军的士兵,近的不超过三个月就可以回到自己原来的州府,地方远的也不会超过一年。唐高宗派刘仁轨(尉氏县人,字正则。仪凤二年,镇洮河军。后官至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做洮河镇守,防备吐蕃,才有长期戍边的兵役。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天下太平日久,军事防备逐渐地松弛下来。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末年,兵部尚书张说开始招募长征兵,命名为“彍骑”,后来又扩展为六军。到李林甫做宰相时,各路军队都招募士兵,士兵们不再由当各地百姓组成,也没有宗族关系,相互之间不加尊重与爱惜,祸乱就从这里产生了。唐德宗和李泌(字玄邃,长源人,历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商量,想要恢复过去的府兵制,李泌回答说:“今年征召函谷关以东的士卒来戍守京西的有十七万人,总计需要二百四十万斛军粮。国家连年遭受饥荒、战乱,经费不足,也没有闲暇时间考虑恢复府兵制度。”德宗说:“马上裁减守边的士兵,让他们回到函谷关以东怎么样?”李泌回答说:“皇上你如果真能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可以不减少守边的士兵,也不惊扰百姓,使国家的粮食日益充足,粮价日益下跌,府兵制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恢复。”德宗说:“果真能做到这样吗?”李泌回答说:“这事得赶快去办,再过十天半个月就来不及了。现在吐蕃长期居住在原州、兰州之间,用牛运输粮食,粮食运完了,牛也没有用了。请拿出库藏的次等的丝帛,染成带花的丝织品,通过党项族人卖给他们,每头牛花二三尺(应为匹字),总计十八万匹,可换回六万多头牛。再命令诸铁作坊赶造农具,国家买进麦种,分别发给沿边的军镇,招募守边的士兵开垦荒田种麦。约定明年麦收后,再让他们加倍偿还麦种,其余的麦子按时价增加五分之一,官府买进来,储存起来,到来年春天播种庄稼也按这种办法办理。关中土地肥沃,却长年荒芜,一旦开垦耕种,一定会获得大丰收,守边的士兵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这样以来耕种者越来越多。边境居民日益减少,再加上军队的士卒每月吃的都是官府提供的粮食,粮食就更卖不出去了,价格必然越来越便宜,虽然我们这时是花了高价买进了粮食,名为提高价格,实际上要比今年的价格低多了。”德宗又问:“你说府兵制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恢复,这是为什么?”李泌回答说:“守边的士兵由于垦田而致富,就会心甘情愿地留在当地不再想回家了。过去的制度是守边的士兵三年期满,由别人替换,到他们将要期满的时候,下令有愿意留下的,就把他所开垦的荒田交给他做为他的永业田,家属愿意来边疆的,原籍地方可发给文牒,沿途供食宿而送达目的地。根据招募人数,上报到本道,即使是河朔一带的各位将帅,也可免去代戍关中边地的烦劳,也会喜欢与拥护这个办法的。用不了多久,关中边地的士卒也都会变成土著居民,就完全用府兵制度管理他们,这样就会改变关中地区的疲弊而逐渐富强起来。”
屯田的建议始于赵充国(汉,上邽人,字翁孙),然而在平定羌人以后就废除了。又设置金城郡来安置投降的羌人,处理善后的策略未尽完善。邺侯借着戍卒来屯田,又借着屯田恢复府兵,言论听起来十分可行,不知道为什么不见实行。
李邺侯
唐制:府兵平日皆安居田亩,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阵,国家有事征发,则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参验发之。至所期处,将帅按阅,有教习不精者,则罪其折冲,甚者罪及刺史。军还,则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高宗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以图吐蕃,始有久戍之役。武后以来,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开元之末,张说始募长征兵,谓之彍骑,其后益为六军。及李林甫为相,诸军皆募人为之;兵不土著,又无宗族,不自重惜,祸乱遂生。【边批:近日募兵皆坐此病。】德宗与李泌议,欲复旧制,泌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粟二百四万斛。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未暇复府兵也。”上曰:“亟减戍卒归之,如何?”对曰:“陛下诚能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上曰:“果能如是乎?”对曰:“此须急为之,过旬月不及矣。今吐蕃久居原、兰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采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又命诸冶铸农器,籴麦种,分赐缘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明年麦熟,倍偿其种,其余据时价五分增一,官为籴贮,来春种禾亦如之。关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浸多。边居人至少,军士月食官粮,粟麦无以售,其价必贱,名为增价,实比今岁所减多矣。”上曰:“,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对曰:“戍卒因屯田致富,则安于其土,不复思归。旧制戍卒三年而代,及其将归,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家人愿来者,本贯给长牒,续食而遣之。据募应之数移报本道,虽河朔诸帅,得免代戍之烦,亦喜闻矣。不过数番,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变关中之疲弊为富强也!”
屯田之议,始于赵充国。然羌平,遂罢屯田,又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则善后之策未尽也。邺侯因戍卒复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译文】唐朝实行府兵制度,府兵们平时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每府都有折冲都尉统领他们。折冲都尉在农闲时教习用兵打仗时的阵法,国家有战争、戍守等任务需征调,就把兵符与文书下发到诸州与府,参核验证后决定发兵。按规定日期到达指定的地点,将帅对派遣来的士兵进行审查检阅,如果派来的士兵教习训练不精,不懂战阵之法,就要拿折冲都尉问罪,严重的要将刺史也治罪。打完了仗,对表现好的要加官或者奖赏,然后从便道遣返回去。从军的士兵,近的不超过三个月就可以回到自己原来的州府,地方远的也不会超过一年。唐高宗派刘仁轨(尉氏县人,字正则。仪凤二年,镇洮河军。后官至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做洮河镇守,防备吐蕃,才有长期戍边的兵役。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天下太平日久,军事防备逐渐地松弛下来。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末年,兵部尚书张说开始招募长征兵,命名为“彍骑”,后来又扩展为六军。到李林甫做宰相时,各路军队都招募士兵,士兵们不再由当各地百姓组成,也没有宗族关系,相互之间不加尊重与爱惜,祸乱就从这里产生了。唐德宗和李泌(字玄邃,长源人,历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商量,想要恢复过去的府兵制,李泌回答说:“今年征召函谷关以东的士卒来戍守京西的有十七万人,总计需要二百四十万斛军粮。国家连年遭受饥荒、战乱,经费不足,也没有闲暇时间考虑恢复府兵制度。”德宗说:“马上裁减守边的士兵,让他们回到函谷关以东怎么样?”李泌回答说:“皇上你如果真能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可以不减少守边的士兵,也不惊扰百姓,使国家的粮食日益充足,粮价日益下跌,府兵制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恢复。”德宗说:“果真能做到这样吗?”李泌回答说:“这事得赶快去办,再过十天半个月就来不及了。现在吐蕃长期居住在原州、兰州之间,用牛运输粮食,粮食运完了,牛也没有用了。请拿出库藏的次等的丝帛,染成带花的丝织品,通过党项族人卖给他们,每头牛花二三尺(应为匹字),总计十八万匹,可换回六万多头牛。再命令诸铁作坊赶造农具,国家买进麦种,分别发给沿边的军镇,招募守边的士兵开垦荒田种麦。约定明年麦收后,再让他们加倍偿还麦种,其余的麦子按时价增加五分之一,官府买进来,储存起来,到来年春天播种庄稼也按这种办法办理。关中土地肥沃,却长年荒芜,一旦开垦耕种,一定会获得大丰收,守边的士兵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这样以来耕种者越来越多。边境居民日益减少,再加上军队的士卒每月吃的都是官府提供的粮食,粮食就更卖不出去了,价格必然越来越便宜,虽然我们这时是花了高价买进了粮食,名为提高价格,实际上要比今年的价格低多了。”德宗又问:“你说府兵制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恢复,这是为什么?”李泌回答说:“守边的士兵由于垦田而致富,就会心甘情愿地留在当地不再想回家了。过去的制度是守边的士兵三年期满,由别人替换,到他们将要期满的时候,下令有愿意留下的,就把他所开垦的荒田交给他做为他的永业田,家属愿意来边疆的,原籍地方可发给文牒,沿途供食宿而送达目的地。根据招募人数,上报到本道,即使是河朔一带的各位将帅,也可免去代戍关中边地的烦劳,也会喜欢与拥护这个办法的。用不了多久,关中边地的士卒也都会变成土著居民,就完全用府兵制度管理他们,这样就会改变关中地区的疲弊而逐渐富强起来。”
屯田的建议始于赵充国(汉,上邽人,字翁孙),然而在平定羌人以后就废除了。又设置金城郡来安置投降的羌人,处理善后的策略未尽完善。邺侯借着戍卒来屯田,又借着屯田恢复府兵,言论听起来十分可行,不知道为什么不见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