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谓文侯曰:“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一,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上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故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此为常平义仓之祖,后世腐儒乃以尽地力罪悝。夫不尽地力而尽民力乎?无怪乎讳富强,而实亦不能富强也。
【译文】战国时,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作“尽地力”之教,创平籴法,国以富强。)对魏文侯说:“善于以稳定价格收购粮食的人,一定会慎重准确地观察估计当年收成的,把一年谷物生长情况分成上、中、下熟三等:若属上等年成的收成,其收获的四成供自己费用,除自己费用外可剩四百石;中等收成的年成,自己用去三成,剩余三百石;下等收成的年成,自己食用一成,剩余一百石;小饥则一年收成仅收一百石;中饥则一年收成仅收七十石;大饥一年收成仅有三十石。所以上等收成的年份一户余四百石,收购三百石,而留给农民一百石;中等收成的年成,每户余三百石,收购二百石,而留给农民一百石;下等收成的年成,每户余一百石,收购一百石,农民无留存,使农民刚好够费用的,这样保持价格平稳也就可以了。小饥就散发给小熟年成所征收税粮,中饥就散发给中熟年成所征收的税粮,大饥就散发给大熟年成所征收税粮或收购其他物品。所以虽然有时遭受水涝干旱荒年,买粮不贵而民心不散,收购富裕的粮食而补充歉收而不够吃的。”这些政策在魏国得到贯彻执行,因此魏国很快富强起来。
这是常平仓(就是义仓,汉宣帝时所设)的始祖。后世一些迂腐的儒者,却以竭尽地力来责罪李悝。不竭尽地力难道要竭尽民力吗?难怪这些不敢谈富强之道的腐儒,实际上也没能力能让国家富强。
平籴
李悝谓文侯曰:“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一,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上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故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此为常平义仓之祖,后世腐儒乃以尽地力罪悝。夫不尽地力而尽民力乎?无怪乎讳富强,而实亦不能富强也。
【译文】战国时,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作“尽地力”之教,创平籴法,国以富强。)对魏文侯说:“善于以稳定价格收购粮食的人,一定会慎重准确地观察估计当年收成的,把一年谷物生长情况分成上、中、下熟三等:若属上等年成的收成,其收获的四成供自己费用,除自己费用外可剩四百石;中等收成的年成,自己用去三成,剩余三百石;下等收成的年成,自己食用一成,剩余一百石;小饥则一年收成仅收一百石;中饥则一年收成仅收七十石;大饥一年收成仅有三十石。所以上等收成的年份一户余四百石,收购三百石,而留给农民一百石;中等收成的年成,每户余三百石,收购二百石,而留给农民一百石;下等收成的年成,每户余一百石,收购一百石,农民无留存,使农民刚好够费用的,这样保持价格平稳也就可以了。小饥就散发给小熟年成所征收税粮,中饥就散发给中熟年成所征收的税粮,大饥就散发给大熟年成所征收税粮或收购其他物品。所以虽然有时遭受水涝干旱荒年,买粮不贵而民心不散,收购富裕的粮食而补充歉收而不够吃的。”这些政策在魏国得到贯彻执行,因此魏国很快富强起来。
这是常平仓(就是义仓,汉宣帝时所设)的始祖。后世一些迂腐的儒者,却以竭尽地力来责罪李悝。不竭尽地力难道要竭尽民力吗?难怪这些不敢谈富强之道的腐儒,实际上也没能力能让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