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用一生深爱艺术大师刘海粟?(图)

标签:
杨守玉刘海粟吕凤子爱与美镇江高专正则情感 |
分类: 江南凤誌 |
人淡如菊
——杨守玉传
钱月航著
第六章 九哥祥妹
杨守玉的母亲刘氏,出身常州名门望族——刘氏家族。
刘家在清代出过大学士刘纶,刘纶与庄存与同朝为官,皆为翰林院编修,并结为姻亲,刘庄两家强强联合,家族势力相当显赫。庄家在常州城拥有大片房产,但与刘家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相传有“刘半城,庄一角”之说,可见刘家曾经的显赫势力。
刘家世居常州青云坊,刘家与杨家花园只相隔一条河,两条街,从杨家花园出来,走出弄口,步桥过河,弯过几陌幽巷,约一里许,便是刘家的深宅大院。刘宅前后五进,有楼宇高踞,有楠木大厅,而天井皆用青石铺就,一派富绅大户的气象。屋后有花园,园内湖石林立,遍植花木,映衬着四季风景,俨然一处赏心悦目的天地。
杨守玉的母亲有一个弟弟叫刘家凤,也就是杨守玉的舅舅,舅舅家有个排行老九的表哥,大名般木,字季芳,小名小九子,与杨守玉同岁,只大二三个月,因排行老九,杨守玉一直称他“九哥”,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刘海粟则称杨守玉“祥妹”。杨守玉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到舅舅家玩,和九哥一起读书画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刘海粟的母亲洪叔宜,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洪亮吉的孙女。洪亮吉(1746—1809年) 自幼丧父而刻苦读书,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官贵州学政。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越、楚、黔、秦、晋、齐、豫等地,诗作丰硕,佳构连连,尤其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
洪亮吉不仅才高学富,且生性耿直,嘉庆四年,曾上书指斥朝中四十余大臣的罪行,惹恼皇帝,发配伊犁,嘉庆五年赦还,撰述至终。
洪叔宜性格有乃祖之遗风,秉性豪爽,通晓诗文,对孩子们的读书抓得很紧。刘海粟6岁便到 “静远堂” 书屋去认字,9岁念《孝经》,10岁开始,每天上午念《四书》、《五经》、《古文观止》,下午跟先生学习书法绘画。晚餐后,围着风灯,复习古文,背诵唐诗宋词,也背诵洪亮吉的诗。
大人们看杨守玉和刘海粟聪慧好学,都喜欢画画,就商量着请了一位姓杜的先生,在家教他俩和其他几个亲戚家的孩子绘画。他们俩都喜欢恽南田的画,经常一起在书房里用油纸描恽南田的花鸟画。杜先生让几个孩子一起描画,杨守玉和其他孩子都描得很认真,很象,只有刘海粟不受约束,喜欢“乱画”,先生说他乱涂,画得不好。每当九哥受到先生的批评,杨守玉总是满腹担心和同情,刘海粟却满不在乎,索性在落款时题上“乱涂”两字,杨守玉看他那样,也忍俊不禁,刘海粟悄悄对她说:“其实描得太工整,就呆板,就压制了自己的想象力,画画就要画自己心里想的和喜欢的东西,将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大画家。”杨守玉不太明白刘海粟话里的意思,但她喜欢九哥率性而为,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求变的劲头。
在杨守玉看来,九哥的调皮有时也不无道理,反而是大人们不理解,她常常在心里为九哥抱不平。有一次,在书房里读《论语》,刘海粟向先生提问:“同样是孔夫子讲的话,曲肱而枕之,似乎很随便;吃起肉来又割不正不食,显得很拘谨。这不是有些矛盾么?”先生讲不出道理,就批评刘海粟破坏课堂纪律,故意捣乱。杨守玉心想,九哥问的有道理呀,为什么先生不解释反而怪罪于他,显然是先生的不是。在杨守玉的心目中,九哥是个聪明、大胆、不受拘束的人,将来他肯定会干出一番成绩来。
12岁那年冬天,外面天寒地冻,杨守玉照例跟着母亲去到舅舅家,一进院门,看见九哥正在雪地上画画,忙走过去观看,只见画的是螃蟹,生动有趣,活像市场上卖的毛脚大蟹,她发现表兄的手指上沾满冰雪,冻得青紫僵硬,忙说:“九哥,暖暖手再画吧。”九哥仿佛没听见,继续专心地画。杨守玉想,外面那么多孩子打雪仗,追着跑着玩耍,九哥好像从来不玩那些小孩子气的游戏,俨然一副画家的样子。海粟画完了抬起头,见表妹还在呆呆地看着,他有一种被崇拜的感觉,得意之感油然而生。
杨守玉轻声问:“九哥,你不和他们玩打雪仗吗?”
刘海粟头也不抬地说:“那种小孩子游戏我才不玩呢,我将来要做大艺术家,世界知名的那种。”见杨守玉不吱声,追问道:“你将来做什么?”
杨守玉心里对表哥很崇拜,想说自己也有相同的理想,但又觉得没有把握,说不出口,怯生生地试探道:“我也喜欢画画,不过,还要下很大功夫,学很多东西才行。”
刘海粟继续像大人一样指导表妹:“你跟着我学,保证你将来成为大画家。你先照着《芥子园画谱》画,一页页画过去,芥子园画谱见过吗?”
杨守玉轻声道:“我已经照着画过一半了,先画秃树枝,再画石头、树叶,现在正在学着画人物……”
杨守玉的回答出乎刘海粟的意料,他终于抬起头认真地看了看眼前这个弱不禁风的小表妹,实际上他自己一遍还没有临摹完,想不到表妹已经临了一半,不过他马上又用大人的口吻说:“不能光是临摹,要脱开本子也能画才行,知道吗?”
杨守玉认真地点点头,说:“九哥,过两天我把画稿给你看,请你帮我指点指点。九哥你接着画吧,我进房看看舅舅和舅妈去。”
“好,你明天记着把画稿拿过来我看看。”刘海粟高声说着,又埋头在雪地里画起来。
刘海粟14岁那年,母亲洪氏病故,刘家凤请姐姐刘氏过去帮助照料家务,杨守玉就更频繁地跟着母亲来往舅舅家,和九哥的接触也就更多了。杨守玉缺了父爱,刘海粟少了母爱,两颗稚嫩的心在相怜相惜中贴得更近了。
第七章 水墨生情
1909年,刘家凤把从小喜欢画画的刘海粟送往上海,在朱湘等人创办的布景画传习所里学画。和小时候在家里临摹古画完全不同,刘海粟第一次接触到了粉画和素描,还有造型、色彩和光影等概念,这与中国画强调线条和墨色有很大不同,少年刘海粟走进了一个绘画的新天地,学习一年后,他感觉自己的见识和视野大为拓展,颇有一种今非昔比的全新感受,于是踌躇满志回到常州。

1910年,15岁的刘海粟在常州青云坊自己家里办起图画传习所。此
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因有两个,其一,当时世面上图画传习所极为少见;其二,教授书画者一般都是远近知名的老先生,而这个图画传习所的创办者竟是乳臭未干的少年。
第一个反对刘海粟办图画传习所的是他的父亲刘家凤。刘家凤本不想让刘海粟走绘画之途,因为绘画在当时被视为末技,“只有哑巴才去学画”,并不为世人看好。但是,刘海粟从小那么喜欢绘画,并在绘画方面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他就顺水推舟,着力加以培养。诗书画印兼擅,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对才华的经典诠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刘家凤,不顾世俗的偏见把儿子送往上海学画,他希望刘海粟从此专心致志在绘画方面求索进取。出乎意料的是,在上海学画才一年的刘海粟,并没有闭门用功,而要开办图画传习所,教小孩子们画画,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可能受到社会欢迎。左思右想,刘家凤对儿子既生气又担心。
一天,刘家凤把海粟叫进书房,准备把儿子好好教训一番。
“我看自古以来的画家都是临摹自学为主,一定程度的时候,跟一位师傅再学,师徒承袭,古往今来,那么多画家都是走的这条路子,就拿我们常州的两大绘画家族恽家和汤家来说,我看都是父传子,兄传弟,关起门在自家用功,用不着到什么图画传习所去学。”
刘海粟见父亲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有必要跟父亲好好谈谈。他告诉父亲,图画传习所的讲课内容不仅有国画,还有西洋绘画技巧和方法,有素描,有写生,有水彩,有粉画,与国画是完全不同的科目,靠自学和临摹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专门的课程才能学会。把中西绘画技法相融合,才能创造出中国画全新的面目。
见海粟说得头头是道,刘家凤略一沉吟又道:“只有专心致志地钻研才能出成绩,你办传习所,肯定要影响自己的创作,对你自己不是损失吗?”
“中国的绘画人才太少,靠一个人带几个徒弟,徒弟学成了再带徒孙,中国的美术事业怎么发展起来?中国的人口素质怎么才能得到大的提高?中国太需要办美术学校了,”刘海粟在父亲面前说得慷慨激昂,圆圆的脸上放出红润的光泽,“父亲,您放心,我边教边学,教学相长,不仅不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还会受到激励和促进,您想呵,我自己水平不高、进步不大的话,怎样去教别人呢?”
“你的想法,为父以为有一定道理,那么你就去试试吧。”刘家凤听了儿子的一番话,由衷地高兴,赞赏儿子的雄心大志,但怕海粟过于自傲,便故意半信半疑地答道。
得到父亲的支持,刘海粟开始筹备传习所“开张”,可是,事与愿违,奔波数日,报名者寥寥,刘海粟很有些垂头丧气。
刘氏从刘家凤那里得知情况后,也有些为外甥刘海粟担心,回到家说与女儿杨守玉听,杨守玉心想:“现在大家都为生计奔忙,学画被当作有钱有闲人家的奢侈享受,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九哥心气高只怕受不住这当头一棒。”这样想着,不觉也着急起来。
第二天,刘海粟到姑母家串门,说起传习所的事,刘海粟一脸笑容道:“姑母,传习所报名的人可多啦,我得挑选着录取,否则人太多了。”
刘氏刚要说话,杨守玉朝母亲使眼色,刘氏会意,点头道:“那就好呀,到时候开学了好好教人家画。”
杨守玉笑着把九哥送出门,回头见母亲和小姨母都忍俊不禁,她也掩嘴笑起来:“九哥这人,就是爱面子,跟自己人还隐瞒,唉,要不这样,娘娘,我也去报名学画吧,我跟着杜先生学了点皮毛,正需要提高呢,也好帮帮九哥。”刘氏想了想道:“看来只好这样了,自家人总归要帮一帮自家人。”
第二天,杨守玉找表姐庄著成商量报名的事,表姐开玩笑道:“既然瘦玉表妹来发动,我当然要响应罗,不过要说清楚,我是看在你的面子上呵。”杨守玉听表姐这么一说,不觉脸上热热的,好象掩藏的心思被她看出来了,赶忙跑了回家。
杨守玉和庄著成两人率先到刘海粟的传习所报了名,在她俩的带动下,几天后,又有10多个亲戚家的姐妹来报名,传习所不久正式开学。
传习所侧重于自学,上午临画或写生,下午读画论,相互评画,用的是一种旧式书院和传习所相混合的学艺方式。刘海粟是传习所里的灵魂人物,他既当先生,又是学员,和姐妹们一道做功课,女孩子们都很崇拜他。
在传习所里,杨守玉第一次接触到了素描、写生和油画,多年习练中国画,猛然用另一种材料、工具和方法,另一种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表现事物,杨守玉感到非常新鲜、神奇和震撼,她发现油画能够强烈地表达事物的精神和创作者的情绪,通过层层加色,效果越来越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非常虚心地看九哥创作油画,心摹眼追,暗自揣摩,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西画技法。
杨守玉天资聪敏,加上勤奋好学,绘画技艺提高很快。写生传神,临画逼真,花园里的太湖石,河道边的倒垂杨柳,云淡风清的天空,在她的画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杨守玉的油画、水彩习作深受姐妹们的赞赏,当然,也受到刘海粟的好评和更多的关心爱护,在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里,两人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刘海粟的八姐刘慕慈,和刘海粟年龄相近,心志相通,也在传习所学画,刘慕慈似乎看出了一些端倪,有一次试探道:“九弟,听父亲说准备给你提亲了,将来你想要娶什么样的姑娘呢?”
“姐姐,你看呢?”海粟笑着反问。
“不知道,你的心思别人哪猜得出。”八姐故意道,用余光乜斜着弟弟。“不知道就算了,可见你不关心我。”海粟面露不悦。
“祥云妹妹可合你意?”慕慈见弟弟不高兴,心想,这小弟越来越厉害了,非逼着我把话挑明,于是问道。
刘海粟深深地点头,他一本正经地对姐姐说:“如果不能和表妹结婚,我终身不娶!”刘海粟的脾气,姐姐是有点知道,倔强起来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姐姐故意逗他:“啊哟,弟弟,不要这么肯定,万一父亲相中的姑娘比祥云表妹还优秀呢?你要不要?”
刘海粟急得满脸通红道:“八姐,你明天就帮我去跟父亲说,趁父亲现在还没有考虑其他人选,好姐姐,你一定得帮我这个忙。”
“好吧,姐姐帮你这个忙,你可得记得姐姐的好呵,今后不可随便给姐姐看脸色哦,说老实话,我也挺喜欢祥云表妹,又文静又有才气,和九弟你最般配不过了。”
刘海粟的心思七转八拐传到了杨守玉的耳朵里,少女的心弦被剧烈地拨动了,人生最美好的图景好象已经展现在眼前,她每天哼着歌进进出出,这是她10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开心光景。受父亲的影响,杨守玉自小喜欢诗文、绘画、书法、篆刻、昆曲等,那些日子,她一会儿展纸磨墨,挥笔作画,一会儿低低地哼两句昆曲曲调。母亲和小姨母看着女儿的幸福样儿,暗地里也为她高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