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针绣艺术发明者背后的悲欢离合

(2012-08-18 00:03:55)
标签:

杨守玉

吕凤子

镇江高专

正则

爱与美

情感

分类: 江南凤誌

乱针绣艺术发明者背后的悲欢离合
乱针绣艺术发明者背后的悲欢离合——请看长篇传记转载:

人淡如菊

——杨守玉传

钱月航著 

第四章   痛失慈父

    杨紫衡的祖父杨兼湄曾任福建省巡抚,父亲杨向畴任福建省道台,掌管全省煤矿事务。杨紫衡自小跟随父亲在福建谋生。成年后,应父母之命回到家乡常州,娶夫人史氏。史氏早逝,未有生育。数年后,杨紫衡继娶刘氏为妻,刘氏出身书香门第,是艺术家刘海粟的姑姑。

杨紫衡和刘氏婚后即住常州北后街顾家弄的杨家花园。

杨家花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此时虽不及咸丰年间刚购造时的显赫堂皇,历经几十年风雨,略少装饰,已显衰颓,但旧时风貌仍清晰可辨。前院芳草石径,香椿浓荫一地。影壁后是一个大院子,有假山翠竹,荷缸青莲,院后是客厅、内室、厢房,有回廊环抱天井,砌着两方花坛,东边是四季缤纷,西边是牡丹春光,厢房前的小天井里栽种着桂花、天竺葵等。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一年四季幽静清雅。

杨紫衡迎娶刘氏多年,一直不见生育,全家人望眼欲穿,直到1895年秋冬,34岁的刘氏终于怀孕见喜,杨紫衡在江西得到喜讯,非常高兴,接连写信回家,嘱咐妻子保重身体,一日三餐精心调养。

1896626,一个暖风浮动的黄昏,杨家花园里的牡丹花次第绽放,白的,圣洁耀眼,仿佛要把世间一切灰暗的角落照亮;粉的,蒙了一层透明的银灰色,看起来象抹了一层淡淡的忧郁,这淡淡的忧郁,使牡丹少了一分轻飘与明艳,多了一分沉静与安详。

这个黄昏,杨家花园里喜添新生命,一个瘦弱的女婴安安静静地到来,不带一丝哭闹,仿佛她那么小就已懂得人间疾苦,仿佛她不忍心给母亲增加痛苦。杨家花园上上下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小生命的到来。

杨紫衡当时正在江西九江经营一家当铺,家书来报,喜得千金,自然高兴,听说女儿生下来瘦弱而且文静,略一沉思,便给她取名韫,字瘦玉,乳名祥云。若干年以后,杨韫自己改瘦玉守玉,则是另外一番缘由。

春去秋来,瘦弱的杨守玉渐渐长大。她自小不爱说话,父亲常年在外经商,家里就只有她和母亲相伴,邻居的孩子们在院墙外面玩耍,嘻笑声不断传进来,母亲说,祥云你也出去跟她们玩吧,抓抓雀子(用小布袋装上米或黄豆玩的游戏)踢踢毽子。杨守玉总是摇头,她更愿意一个人在花园里看看花、拨弄拨弄草,欣赏它们自然美好的姿态,她喜欢和花花草草们安静地对话,就好象能听到枝叶们在说话,心里非常开心,一点也不孤单寂寞。母亲再也没有给杨守玉添弟弟妹妹,母女俩安安静静地过着平淡的日子。杨守玉的母亲虽然是大家出身,但生活很节俭,衣服破了小洞,她会非常精致地缝补好继续穿,穿起来居然看不出破绽,一年到头,粗茶淡饭,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会多做几道菜。母亲最爱吃馄饨,但她们极少享用,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有了特别的喜事,母亲才会喜滋滋地买菜剁馅,包几斤菜肉馄饨,馄饨或煎或煮,干湿兼宜,鲜美可口。在杨守玉眼里,馄饨是人间最美味的食物。

杨守玉6岁那年,父亲写信回家,说几年来生意做得很顺利、很稳定,希望母女俩到江西九江住一段时间,一家人团圆团圆。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父亲了,杨守玉非常兴奋,母亲自然也很高兴,但看上去年很平静,杨守玉知道母亲是从来不外露感情的。母女俩整理好足够的行装,告知了杨家刘家庄家的诸多亲戚,便坐上了开往九江的客船。

辗转近一个月,她们终于来到九江县城,这是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城廓虽不很大,但南来北往,商贾云集,自有一番热闹景致。看着一城陌生的人流,母女俩有些不知所措。幸好杨紫衡已在码头上静候多时,一下船就把母女俩接上了一辆人力车回家。

杨紫衡作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居所里布置一新,备好丰盛的菜肴,但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思夜想的一家三口终于团聚。

父亲在杨守玉心目中占据极高的位置,父亲是刚毅的化身,是任何苦难压不垮的巨人。母亲经常跟她讲起父亲小时候的故事:早年祖父杨向畴在福建做官,一家老小都随之在福建生活,父亲杨紫衡十四岁那年,祖父去世,伯父杨同桂因哀伤过度不日也去世,留下两个年少的兄弟——哥哥杨旭初和弟弟杨紫衡。兄弟两人,飘零异地,相依为命,筹集资金,历尽千山万水,将父兄骸骨运回常州,待到家乡,资尽力竭。其坚忍和至孝,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这个故事深深地刻印在杨守玉的脑海里,杨守玉从小最敬重的人就是父亲,她时时以父亲的行谊为榜样,修炼自己的内心。

也许是因为短暂,也许是因为盼望已久,这一段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是杨守玉一生最幸福和圆满的回忆。父亲言语不多,但慈爱都融化在他的行动里,每有闲暇,他会带着杨守玉到街市上散步,到旧书铺里淘旧书和字画,有时还会把她背在背上一起回家。父亲写字的时候,喜欢叫杨守玉过来看,让杨守玉给他拖纸、磨墨,父亲对别人说:只有用瘦玉磨的墨,他的字才会写得最好。父亲还常教她念古诗,最常读的是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满了悲伧和凄凉的意境,父亲解说这样的诗句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瘦玉小小的心灵深受震撼。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幸福呵!

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团圆的时光才过了3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高烧,腹痛难忍,在服用了数月的中药无效后,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去,留下夫人刘氏,女儿杨守玉,还有年方17的小妾陈淑芬。

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小小年纪的杨守玉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悲欢离合。3年来,因生活的美满幸福,杨守玉第一次有了快乐的体验,就象一朵花因为阳光的第一次照射而灿烂地开放,可是,这一缕阳光是那么短促,很快就被风雨代替,杨守玉的心悄悄关阖,再次陷入灰暗的低谷。

悲痛的经历使杨守玉变得坚强,她告诉自己要学着父亲当年的样子坚强地面对一切,把两个垂泪的母亲带回常州。她一边安慰母亲,一边安慰小姨母,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回想3年前,她和母亲是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从常州到九江去找父亲,而现在,她们从九江回常州,心里只有对至亲的无尽怀念,满腹的哀痛像船下滚滚的江水,没有穷尽。 

第五章  闺中学绣

回到杨家花园,母女三人依然沉浸在无限的哀痛之中。

这么多年,杨守玉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杨家花园春来秋去,花开花落,她的心中永存温暖的期盼,期盼父亲风尘仆仆地从江西回来,期盼父亲的书信,或者父亲托北归的人捎回口信,父亲是杨守玉的精神依托,有了父亲,她心中好象有一盏灯亮着。而现在,杨守玉只能在梦中见到敬爱的父亲,从此,岁岁年年永失父爱。

母亲刘氏和小姨母陈淑芬都是知书明礼的女子,尽管素昧平生,相识就是缘分,刘氏很快接纳了小她20多岁的陈淑芬,把她当成妹妹一样看待;而陈淑芬也早已把杨家看作自己的家,她主动提出愿意跟着到常州,一辈子照顾刘氏和瘦玉。回到常州以后,年过四十的刘氏因哀痛过度,身体和精力已远不如前,陈淑芬毅然挑起了照顾一家人起居的重担。

杨守玉已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杨家的传统尊师重教,女子也不例外。为了让她能够在家求学,家里和邻居合请了一位博学的家庭教师——史聘三先生,史聘三先生也就是史良的父亲。

在史聘三先生的指导下,杨守玉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左传》、《战国策》、《史记箐华》等古文,打下了坚实的文学修养基础。

杨守玉的同学中有表姐庄筹,字著成。庄著成比杨守玉大两岁,是杨守玉一生最亲近和知心的朋友。

庄著成出身于常州的大家族庄家。庄家和杨家一样,也是状元门第。明清两代,庄家进士辈出,清代庄家出举人90名,进士29名。1684年到1795年的111年间,庄家有9人入仕翰林院,1人中状元。庄家最杰出的人物是庄存与,他创立了中外闻名的常州今文经学派,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均深受其学术思想之影响。

庄氏女子都富有文才,受经世致用的家学影响,聪慧而有才智。杨守玉和庄著成的友谊保持了一生。她们有很多共同爱好,经常一起背古文,一起诵读唐诗宋词,有时她们学写古诗词,不好意思给史聘三先生看,总是互相帮着推敲修改。庄著成的性格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她见杨守玉内向不太爱说话,就经常找由头跟杨守玉开玩笑,逗她开心。

庄著成善绣,常为绣庄做些刺绣的鞋头花、帐幔之类。杨守玉没事老爱跑到表姐家,躲在表姐的闺房里,跟表姐学刺绣。她看到表姐在一个圆圆的绷架上仔细地绣着,捏着银针的手上下翻飞,各种彩色的丝线穿梭其间,几天以后,雪白的绸缎上就出现漂亮生动的花草动物。杨守玉心里羡慕极了,她请表姐也给她置备了一套工具,象模象样地在一旁学起来。杨守玉非常有耐心,常常一坐半天不挪身,表姐很惊讶,说:祥云,没想到你比我更有耐心。学刺绣首先要能坐得住,这是基本功,看来,你天生就是做刺绣的料呀。

受到表姐夸奖,杨守玉心里很高兴。她学着表姐的样子,先选好自己喜欢的图样,把它衬在绸缎上,按着图样的纹理和颜色,设线布针。表姐告诉她:学刺绣的人最好要会画画,那样的话,她就能自己设计样稿,就能绣出自己的特色来。于是,杨守玉开始自学画画,有一天,她在亲戚家看到一本图画书《芥子园画谱》,是一位在上海报社当编辑的亲戚带回来的,那上面画着无数种花草树木、虫鱼山石,各种姿态应有尽有。她第一次接触到这么专业的绘画书,简直如获至宝,反反复复地看,她首先选中了一只八哥鸟的造型,认认真真地绣起来,画谱全部是黑白的,她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八哥加上了淡绿、粉红、鹅黄等颜色。几天以后,一只漂亮生动的八哥出现了,杨守玉跑去给表姐看,表姐大加赞赏,故意吃惊道:哟,祥云,你绣的八哥太象了,当心它晚上飞跑呀!

当然,刺绣是她们的课余副业,她们的主要精力还是读书,完成史先生布置的背诵和书法练习作业。杨守玉学习极其认真,完成作业也总是一丝不苟。有一次,她生病卧床,第二天一大早,母亲起床后看见杨守玉早已坐在床头看书了,她在床铺上架起一张小方桌,方桌上笔墨纸砚放得端端正正,她正在认认真真地练习书法帖子《石门颂》。母亲看见她冻得脸色发白,小手通红,赶忙上前制止。母亲说:祥云,快点躺下,等身体好了再写吧。见母亲着急的样子,杨守玉笑着安慰道:娘娘,别担心,我已经好多了,这是史先生布置的必修功课,很快就能写完。古代读书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呢,我和古人相比差许多呢,您放心吧。常州一些旧式读书人家的女儿,为表达对母亲的敬爱,称呼母亲为娘娘娘亲,杨守玉一直这样称呼自己的母亲。 

(未完待续)

 【博主老徐的话】我校丹阳校区是近代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于1912年的丹阳正则学校,今年正值100年。杨守玉先生既是凤先生的学生,也是正则学校聘请的终身教师。她终身未嫁。杨先生把她的一生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正则学校和正则绣,她所追求的爱与美。她是当之无愧的凤先生的艺术和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继承者,其德其才其仪,皆堪为人之师表,崇爱尚美之典范。感谢常州记者钱月航撰写《人淡如菊——杨守玉传》,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校先贤吕凤子、杨守玉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更为学习继承他们的思想精神,现分节转载此书。供我校师生以及其他仰慕凤先生的人阅读体悟。(插图、摄影均为博主老徐所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