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吕凤子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徐
铭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江苏 镇江 212003)
摘要:吕凤子和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公平公正的教育、爱与美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诗意地栖居的教育环境。围绕着这一思想,吕凤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思考、实践。本文试图就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做一分析。
关键词:吕凤子;和谐教育思想;正则;爱;美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48(2009)01-0001-04
吕凤子(1886-1959),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美术家。在20世纪上半叶,他活跃于中国艺术教育和创作的殿堂之上,终生做了三件事:画画、教书、办学校,件件都有成就和价值。40年的办学实践、50年的教书生涯和60年的艺术创作,成就了他被专家学者们誉为美育先驱、画坛范模、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也形成了他以全面综合成就著称的艺术思想、教育思想、艺术创作三个方面的独特体系构筑,而贯串与这三大体系中的核心便是一个“和”字,即他的和谐观。本文试就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试做一分析。
1 吕凤子和谐教育观点的主要表述。
吕凤子先生何时提出“和谐教育”的观点的?目前凤先生著作由于挖掘整理不够,面世甚少,但仅从笔者手头掌握资料来看,他最早于1915年在扬州中学所作《美育与美的制作》演讲中就明确提出:“生的自然状态便是生的意志遵循生的法则的表现。所以我们说美在异,美在一切生的谐和变幻。”他希望“要在谐和的状态中”“提倡美育”,“要构成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
[1](1-2)在1943年《论美育》这篇为纪念正则学校立校31周年的文章中,吕凤子则从更多的层面阐述了“和谐教育”的观点。比如对教育目标的阐释,他认为教育最终要“使社会生活趋向合焉。”合者,和谐也。再比如,他强调,教育要“尽性”、“尽情”,生适动变,“相应斯和”。还比如,在阐述如何“成己”问题时,强调学校每一个活动都要“为群谋”,要“谋安宁”、“
谋幸福”、“谋快乐”,应当说,以这“三谋”来表述我们今日之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仍然不失全面精当。对于怎样指导儿童学习,他则明确要求:“我们负最大的责任是指导儿童学习做合理的儿童”。“合理”二字,明确指向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观念,唯全面发展,才能称之为“合理”,唯“合理”了,方能成就“和谐”。
[1](68-73)
1943年3月他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所做演讲《艺术制作》也多有述及和谐教育问题,及至1945年《纪念立校三十三周年》篇中,吕凤子则更是鲜明地直截了当地大声疾呼:“任何人合理的活动都是在求改善和的方法,建立和的秩序。”“异无既极,变及自由,而依于和,而基于和,而俱生俱成于和。美哉,美哉,这理想境界便是我们希求实现的美的境界。”[1](82-89)所以我们说,“和”,就是吕凤子美世界的真图画,就是吕凤子人生和社会目标的追求。
2 吕凤子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元素。
诚如许多吕凤子研究专家所言,如果我们寻绎吕凤子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他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是和他的人生理想、艺术理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也是用他一生实践去致力躬行的。同样,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也决非只是停留在演讲、作文的片言只语之中而是全面地体现在他的一贯办学主张中,体现在他的从事终生的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体现在他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中。就笔者对吕凤子先生的著作的学读和对其生平的了解,觉得他的和谐教育思想的确涉及之广、印证之众,很难以一言或数语蔽之。在这里只是就自己学习体会,从其主要元素上做一些罗列。
2.1 公平公正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内涵。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吕凤子对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关于公正、公平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的认识,是十分清晰的。所以他强调教育最终要“使社会生活趋向合焉。”尽管由于吕凤子所处的社会及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他无法追求这一公平公正的法律化,但是,他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作了不懈努力。他“毁家兴学、三办正则”的义举,早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主张平民教育、致力推进女子教育,他有感于母亲40始读书,早在1912年,便自费在家乡丹阳举办正则女子学校,并自此后四十载几度办学均以“正则”为名。正则,就是公平而有法则。吕凤子将“公平而有法则”作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并将其体现在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在办学追求上。[2]他一生致力于呼吁和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恪尽己责,托钵化缘,以“苦行僧”精神将自己的身心、事业、理想追求始终相随于他的正则学校。[3]
2.2 爱与美的教育
吕凤子先生自24岁始,先后执教于两江师范学堂附中、宁属师范、常州第五中学、江苏省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长沙第四师范、扬州江苏省第五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镇江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无锡苏南文教学院、苏州江苏师范学院等十多所院校,[3]同时担任了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和与美术有关的社会、学术职务,历经五十载春秋。在五十年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爱立教,以美育人。早在1918年,吕凤子出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国画科主任时,就与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现代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蔡元培先生引为知己,并相互探讨过教育与美育的问题,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吕凤子则主张以爱育和美育代宗教。之后,在吕凤子的演讲和著作中,都反复强调了爱与美的教育。他强调“爱无涯”、“美无极”,认定有了“爱”和“美”,才有“善”和“真”。他毕生尽瘁于爱与美的教育,从无倦意。他曾经说过:“生无已,爱无穷也。异无已,美无极也。成无已,仁无尽也。”他坚持以无尽的爱,作为“创造活动最后推动力”,来构筑美的世界,实现整个学校和受教育者的人生都处在“谐和的状态”中。[1](74-81)他不仅言教文述爱与美,而且身体力行爱与美。他视教师为兄弟,待学生如子女。在他所创办的正则学校中,率先实行对愿意为学校终身服务的教师实行养老,这在当时的政府都没能做到。抗战期间,吕凤子出任国立艺专校长时,自己出钱设立“吕凤子奖学金”,资助逃难的贫困学生。由私人掏腰包资助公学,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他对教师、学生的爱,饱含着对他们的亲近感、理解感、期望感和无私奉献的自觉性;他的这种爱,不是基于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出于任何形式的个人需求,而是体现着社会发展寄予教师“茁其芽”的重托、对消除“人间怨毒”的期冀,是对“求改善和的方法,建立和的秩序”的“美的境界”的追求。[2]
2.3 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教育的核心内容。吕凤子的全面发展人才观,体现在他的“完人”(也称作“成人”)思想中,他强调要通过美育的实施,让学生在心灵、身体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吕凤子早在1915年就提出“要构成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这明显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在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向新知识分子转化过程中对“人”的本身发展意义的觉醒。而在《论美育》中,他则更清晰地提出要“指导儿童学习做合理的儿童”。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注意他们身体的发育而祛其障碍,时刻注意他们情意的偏向而指导辅导助其发展,并教以怎样学、怎样思的方法。”特别还强调要“时刻注意他们整个心的活动”。
[1](68-73)如果说1915年的“人”的发展的理想更多只是一种萌芽的话,那么到1943年,当他办“正则”学校已经31年的时候,应该说,他对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已经到了形成比较完整思路的时候了。使受教育者自身“合理”——在德、智、体、美、情诸方面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而吕凤子在这里正是通过把握住“人类自身和谐发展”这一和谐发展的关键,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完人”,这既是吕凤子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他要求学生“培育道德”,追求完美,“求得真我”,他认为“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
[1](74-81)要把尽善尽美当作人生制作的目标去努力。要求通过成人爱己,来养成自身完美的人格,优化全面素质,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2.4 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
吕凤子和谐教育思想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绝对地丝毫不忽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谐教育追求的价值观,是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吕凤子作育人才,主张“尊异成异”,人有不同的个性与才华,这便是“异”。他认为,“一切社会事业皆谋个别人生在和谐状态中各尽其生,各成其异。”[1](82-89)他十分重视这种异,按照每个人个性与才华,促进其有所成就,便是“成异”。因此,1940年他担任国立艺专校长时,就力主中、西画分列,以利于学生各尽其长,各行其能。当时,国立艺专师生思想活跃,学术空气浓,作品风格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这与吕凤子的办学方针是分不开的。尽管目前所能见到他的演讲稿为数不多,但我们却能多次见到他反复强调“尊异成异”、“集众殊为我殊”,即既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同时又要成就每个人的个性;“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使两者和谐共生。他要求学生“确实做到尊己尊异,尊一切己尊一切异”,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创造才能(穷异),并在遵循宇宙普遍法则(自然,生力之在)的基础上,各造其极(穷异)。他要求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要不羁于现实而超越于现实的更高人文理想的确立,从而努力揭示了艺术终极关怀的应在境界,以及达到和实现这一境界应有的心性修为和智慧开发。他说,怎样便可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就是要受教者知道我有自己,人亦有自己,我尊重我的自己,人亦尊重人的自己。如我只知尊重我的自己,不知尊重人的自己,人亦如是,那么人我相处必至不能相安,必至相仇视而底于乱。换句话说,社会秩序就不能建立,人们相处,不能相安,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1](68-7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所强调的和谐教育,正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基本素质获得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个性也能够获得充分发展。以尊重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注重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在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得到有序、协同、全面、主动、充分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说,在这方面吕凤子有着比其同时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有着更高的美学思索,我们今天应当充分体任其价值。
2.5 诗意地栖居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和谐教育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也是学校培育具有和谐人格和和谐理念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凤先生心目中有着一个十分美好的理想校园环境。这在1912年他亲自为正则学校作词作曲的《正则校歌》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唯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欣生趣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4](22)校歌描绘的是他一直孜孜以求的一个和谐校园之梦。直至1945年,他在“纪念正则立校三十三周年活动”演讲时,再次举出“正则校歌”来描绘自己的理想中的和谐校园,并十分自豪而又明确地说:“谁要知道我们在这儿(指正则艺专所在地重庆壁山文风桥——引者注)做什么,我们唱了三十三年的校歌可以给他简单明了的答复。”[1](82-89)这里,吕凤子所追求的理想育人环境,绝对是诗意盎然的,因而也是自然美好和谐的。生存的境界决定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与生态有着直接的决定关系。诗意栖居的和谐校园环境,无疑是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追求的一个美好境界。创造和建设一个诗意栖居的和谐校园,标示着一种精神向度和人的存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它的意义不仅在现实层面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使在校园生活的人的舒适惬意,而且它也是人的存在的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表征,即人不仅使生物性的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和文化性的存在;也是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本质意义,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让人在与自然相融的环境里认识自然,使受教育者习自然之智、学自然之德、感自然之恩,增长与自然和谐守望的能力,逐渐养成和谐意识、和谐人格,不正是充分彰显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吗?
笔者认为,这样的诗意栖居的教育(校园)环境,至少包含了:
——朴实雅致的自然环境:生生不息的校园充满爱,鲜艳如霞的花儿到处盛开。三建正则,吕凤子先生都亲自构思设计,呕心沥血。[2]他说:“最容易叫人感觉其美的莫如璀璨的花,都丽如霞。所以举它做例说‘璀璨如花兮都如霞’”。
[1](82-89) “爱无涯”而“如花”“如霞”,善与美交融流淌,让人听来始终是那么的真挚感人。
——友好交往的人际环境:教师全心培育学生,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正则校园充满欢乐和生机。吕凤子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启蒙祛蔽的事。蒙蔽祛,爱的芽便可发荣滋长,所以说‘畴发其蒙兮,茁其芽’。”“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做到尽量发展每个不同的个性,尽力的生,自会感到生的趣味和幸福,再不会有人间的怨恨和悲哀。”“我们学校也就成为‘鼓舞欢欣,生趣充实’的处所”。
[1](82-89)
和谐教育就是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并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不断提升。
——淡泊宁静的心理环境:校园的和谐,应当包含并保持一份特有的宁静,应该避免世俗的喧嚣。宁静而美丽的校园,洒满了秋天月亮的光华,这是一幅多么静谧、纯洁、和谐的美丽图画啊!正如吕凤子说的:正则学校“正如秋月光华照耀人间,你看美不美?所以说,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
[1](82-89)这里尽管使描述的自然环境,而实质是吕凤子自身心境的写照。这不争名利,寓“和”于淡泊宁静之中,也是他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心灵修为的理想标准。
综上所述,吕凤子先生对于和谐教育的认识思考是有着他的独到之处的,而他的建设和谐校园的不懈实践和努力,也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学之辈由衷敬佩。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产生缘于他对中国传统和西学新教的慧心参悟,也因着对所处战乱环境痛恨感触(笔者将另文分析)。为了创造一种理想的和谐美世界,他再三从内心发出呐喊,要“流尽我们的泪与血”,以血泪“洗人间怨毒”。然而由于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使然,他的实践只能是在一校一地的小环境里,因而他的努力有时也只能是呼号、只能带着无奈。但是,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关于“和而美”、“爱而美”的人生信念和哲学、艺术理念,他的“血也不留涓滴”的努力,是足以“长留千古热”的
参考文献:
[1]吕去病.吕凤子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徐铭. 吕凤子“正则”职业道德教育观初探[J]. 镇江高专学报,2006,(4):1-5.
[3]萧平.《吕凤子书画集》代序[G]//吕凤子书画集.香港:爱莲居艺术出版社,2006.
[4]吕去病.吕凤子韵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
(本文发表于《镇江高专学报》2009年第一期。如需引用,务请告诉博主。又:插图选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