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很多人讨论关于幸福的话题。之所以讨论这个,肯定是很多人感觉不幸福。讨论的结果很是平淡,即幸福跟金钱和政治基本关系不大。心理学家说,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这结果平淡的有点泄气,如同没说嘛。然而,换个角度来想,对个人来说,主观感到幸福就是真的幸福,但是,整个社会是否幸福,谁说了算?
目前,戴尔公司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应该说,戴尔最近不太“幸福”,不然也不会反复推迟提交财报。从财务的角度看,推迟财报大多意味着公司业绩不佳。
去年,迈克尔.戴尔先生重出江湖之后,带来一些新玩意儿,不仅提出了“Dell2.0”,日前更是在中国提倡“简化IT”。我认为这很有革命性,至少比改善业绩和改变经销模式等更有意思。不知道你是否关注到,最近戴尔公司跟换了个品牌似的,不仅提出新理念,还通过博客就业界话题给惠普公司总裁写公开信,这实在太不符合它的个性了。在很多人印象中,那是一家出差要拿最低折扣机票、住最便宜酒店的成天节约成本的“冷”公司。如今,怎么忽然也玩“虚”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戴尔提出的“简化IT”,是针对业界已经通行多年的潜规则的一次开炮。在戴尔看来,之所以CIO们感觉不幸福,不是因为传统业务与IT系统的结合太困难,而是因为IT公司们故意把IT系统弄得复杂化了,因为只有这样,IT公司们才可以持续不断地从用户钱包里掏出钱来。被抨击的对象也包括了IBM和HP这样的公司,他们虽然在不断地降低其硬件成本,却大大抬高了服务的价格。戴尔公司认为,CIO们是被“忽悠”了。
这种理念其实并非戴尔公司最早提出的,比企业们更在乎1块钱价值的个人用户早就发现,手机或者电脑里的很多功能自己是根本不用的,但没办法,买来时就装好了。有的用户问,机器的价格中,一定包含了那些多余功能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成本,而这些成本,一定是要由我们用户来承担的。
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多核和Vista在推广中也遇到了这样的诘问。
戴尔提出的问题,事实是一个IT行业的潜规则。在IT业初期,IT公司主导了整个行业发展,用户是被动的接受。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个技术或者产品的价格,不是会计工作中的成本、利润与费用之和,而是取决于IT公司与用户之间的信息鸿沟有多大,鸿沟越大,价格的水分越大。
用户们明白这个之后感到非常不幸福。如今,戴尔公司替他们说出了这句话。同时,戴尔也表示,自己将会努力让用户们感到幸福,工作就从包装箱做起,同样的产品,别人用78个箱子,戴尔只用两个箱子。
那么,用户怎么才能幸福呢?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幸福程度跟效用成正比,跟欲望成反比。对用户来说,如果以最低的价格,拿到最好的产品和最放心的服务,基本就可以说幸福了。
问题是,这个条件实在是可能无法实现。那么,对戴尔来说,所追求的用户幸福,其实是在自己也感到幸福的前提下,双方妥协的一种幸福。或者说,双方能够在增加效用和减少自己欲望上达成一致。
姑且不说用户们能不能像林冲那样不到逼上梁山时就继续忍下去,咱就说说戴尔吧。戴尔不是慈善家,尽管说要尽可能让用户感到幸福,但也必须让自己感到幸福。
这就有点难办了,因为戴尔是在走平衡木。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个平衡木是很不对等的,这头是戴尔,那头可不光是用户。简化IT理论的提出,把业界其他厂商也推向了平衡木的那头,戴尔恐怕得拿出更大的本事了。
还好,有一个好消息是,其他厂商绝对不会明目张胆反对“简化IT”的,他们会对用户说,可别听那戴尔的,“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