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捷径吗?
如本文开头所述,高维信诚在年初开展了一项移动信息平台的业务,客户通过移动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终端销售信息。目前,这一业务的客户已经包括了NEC、宝洁、迪比特等大型日用品和消费电子企业,这一业务已经给公司带来了新的气象。
尽管这一业务也是客户提出来的,却跟该公司原来的SAP软件实施业务已相去甚远。
总裁刘建毫不掩饰对于IT服务行业的失望,表示没有绝对的信心。“如果培育期还需要十年八年,估计就撑不住了。”
曹开彬也表示,自从认识到IT服务行业需要培育以来,这几年来的变化并不明显,这使得更多的IT服务商人心惶惶。
科诺软件目前在做的就是可以看作是解决行业问题的工作。按照该公司的设想,小型的IT服务商(集成商)之所以难以为继,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够专业化。
“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提供一个工具,为集成商们提供先进的开发工艺和可靠的软件开发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最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最终用户实现快速、低成本地开发各种流程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系统。”汪须忠介绍说。
“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让集成商们可以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汪加快了公司扩张的步伐。在位于中关村的一栋崭新的大楼里,科诺公司占据了一层,有一百多名员工。汪须忠说,很多人自己都不认识。
汪的构想来自于他对软件产业的理解。随着软件本身的互联网功能的实现(B/S架构),未来软件的实施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到那时,就会出现一个软件运营商的角色,围绕着它的,是更多的专业软件模块供应商(如同中国电信负责客户化的工作,而大量的技术公司为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汪饶有意味地说,能看到这一点的国内公司很少。
迄今为止,毕博和埃森哲这样的技术类咨询公司在全球多个区域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软件研发部门。即使跟软件巨头们大量合作,他们自己依然要根据客户需求,做大量的客户化开发。
“到那时,IT咨询服务就会更加纯粹和专业。”曹开彬也认为,客户们在具备IT系统之后,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咨询公司告诉他“业务应该如何设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咨询公司们听了客户们的问题后反而说,“买一个SAP吧。”
这也是由于行业、企业管理软件产业最终走向萎缩的一个方向。目前,包括微软、SUN等在内的美国大型软件公司,都已经着手研究软件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最终走向。
然而,目前,对于IT服务商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
1997年,当IBM服务部的几位同事坐在IBM中国的办公室里时,看着窗外吊车林立,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之后,“他所创建和领导的华东机房及智能大厦团队在IGS全球范围内首创了“智能楼宇服务”业务品种”。徐颖得到的经验是,尽管IBM非常强大,也一定要细分市场。
但对于小型的、或者积累不足的IT服务商们而言,无论是汪须忠对于未来的描绘还是徐颖的经验之谈,对他们来说都太遥远了。
在欧美市场,IT服务在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从27%到40%花去了十年的时间。
徐颖说,他对中国的IT服务市场充满信心。
而刘建说,行业盈利没有捷径,“只能等待客户认知。”
问题是,等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