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宁夏游记】20240329-0406·宁夏北部游记(10)

标签:
长城旅游文化 |
分类: 旅行记录 |
【2024宁夏游记】 20240329-0406·宁夏北部游记(10)
(1)
4月5日,天略阴,游逛继续。
2021年底,出差新疆,曾车行至中卫,在鼓楼东街的凯越酒店住了一夜,当天正好晓磊生日,只让他喝了一瓶啤酒以示庆贺。那天趁天未黑之际,在鼓楼周边转了转,只是高庙已经关门,就只能看了看鼓楼、红太阳广场和热热闹闹的街市,对中卫城市的印象不错。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西部,地处宁夏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城区曾为一座古城。明永乐元年(1403年)由右护卫改置为宁夏中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称中卫县,民国三十二年(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2004年设立地级中卫市。
中卫市是连接西北与华北的铁路枢纽,京藏等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沙坡头、金沙岛休闲度假区等自然旅游景区,也有双龙山石窟、中卫高庙、中卫大麦地岩画、一碗泉旧石器址等人文历史景区。
当年丝绸之路申遗时,最初有48处遗产点,但最终不知什么原因大幅度减少,而在最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才发现遗产点仅剩下了22处,而其余被刷下来的给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预备申遗点”,而这26处预备申遗点估计也都没有机会能扩展进去了,很遗憾的是宁夏曾经有四处申遗点,均在固原周边,结果“全军覆没”。固原能与丝绸之路联系上,实则同样中卫也当可与丝绸之路产生联系,而且都应该是向西的汉唐丝绸之路和向北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处,不过这方面的挖掘似不太够。
2015年第一次的西部之旅和2016年宁夏长城活动,都曾来过中卫,不过基本未在城区过多停留,多是穿城而过。今次原本也没有计划过多耽搁在城中,只是后来出现了一点状况,行程、行迹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早出发,计划黄河边寻点。为了能让小川叶休息一下,大安自告奋勇驾车,结果一起步就找不着老尚的前车了。
中卫城区逾西,长城自姚滩高墩呈东北——西南方向斜行,在沙坡头东部、鸣钟村南过黄河,经下河沿、上河沿后沿黄河而行,成为黄河南岸处在黄河天险上再度增设的军事屏障,形成了护卫国土的双保险,不过黄河边的军事防御设施多是以烽燧和山口的局部墙垣为主。
宁夏一地最西侧的长城资源,当在黄河边一处名观音崖的地方,这里有观音崖烽火台,周边主要以山险墙为主,实际上就是没有墙垣,而这里因为山高河窄,形成一段峡谷地带,又称黑山峡。黄河和长城向西,进入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地界。
沿黄河边因曾有村庄和一些小型矿山,所以有道通行,不过也因村镇和采矿挖石的逐渐外迁及关停,道路也缺乏保养,加上时不时还有石块滚落,造成路面上散石不绝,虽小心驾驶,但也难逃万一。让人沮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们的车胎爆了。
爆胎之地正好是黄河的一处“凸”形湾处,距离米粮营子关口约2.5公里。
换上单薄的备胎,虽前面不远就是目标点,但再也不敢涉险了,扭头回中卫城修车去吧,而老尚他们的车也赶回来陪伴左右,一同进城。
因租车时选择了最高的保险项,在修车厂直接换了一个新胎,然后又可上路了,不过一上午就已经过去了。




(2)
米粮营子关,黄河岸边的一处小关口,北侧是黄河,南侧有高山。其西约2公里的地方,河面相对开阔、平缓,黄河南北两岸皆有山口、沟谷,可向南、向北穿山而过,是一处交叉路口之所在。显见,此关当为坚守古道之眼。


(3)
来时走的中卫下河沿黄河大桥过黄河,回程时则是从大板湾黄河浮桥过河,别有一番风味。
大桥不用交钱,浮桥却不免费。


(4)
计划被打破,那就随机应变吧,奔城区中心,至高庙(保安寺)处。
中卫高庙(保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据传中卫旧有9寺18庙之盛,唯高庙高耸、高峻、高超,故谓之高庙。高庙之高是因其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历史上多次受地震、火灾等影响而损毁,但都一次次重建而成,并不断扩大殿宇、增加高度,始成今日之模样。
高庙以高取胜。在仅4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筑有260多间重楼叠阁。整个建筑群分两部分,前低后高,层层叠起,形如凤凰展翅。前院为保安寺及其山门,上为南天门大雄宝殿、中楼,最上层是五岳庙、玉皇阁、圣母宫,有木梯与中楼通。主体两翼分别是钟鼓楼、文楼、武楼等陪殿。南北向中轴线上,建筑物层层紧扣,步步增高,左右对称,上下呼应,亭廊相连,迂回曲折,檐牙相啄,翼角高翘,加上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造型别致的屋顶,构成一座气势雄伟、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在高庙的砖雕牌楼上有一幅著名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可见当年这里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而高庙最著名的体验景地当属高庙地狱,其为中国四大古地狱之一,不过我仅在门口站了下,听见里面鬼哭狼嚎之声,赶紧跑掉,生怕有小鬼追出。
此处免费,良心之举。










(5)
高庙南侧,有一个小型的广场,名红太阳广场,其名来源皆因此地有一尊汉白玉的毛泽东塑像,此地也成中卫市区的一大胜景。
据介绍,红太阳广场是在原中卫文庙的遗址上修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拆除文庙大院,改建农贸市场,市场东建中卫县人民委员会,西建文化馆、秦腔剧院。20世纪60年代初农贸市场易址,改建“灯光球场”(红太阳广场前身),西北角侧增建展览馆(后改为文化馆),从此这里成为中卫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凡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68年在毛主席诞辰75周年之际,中卫人民建此塑像。

(6)
中卫鼓楼位居城市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阁,重楼3层,是一座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楼阁建筑,楼型为四面八方一体式,是一座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通体粉红,在阳光和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雄壮和漂亮。
中卫鼓楼为宁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奔中卫市博物馆,其位于中卫市五馆一中心建筑群中(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水上运动中心)。而这组大型的文体建筑群整体设计突出了“生态、人文、科技”的和谐理念,体现了“跨越伸展、和谐共荣”的主题,并与四周的景观湖融为一体,形成“楼在湖中、桥在湖上、路在湖边”的园林式建筑风格。项目占地360亩,总建筑面积45.55万平方米,2011年建成,是中卫城市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博物馆中常设展览主要有《石吟牧歌——中卫岩画专题展》、《文明历程——中卫历史文物基本陈列》、《边城驼铃——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河漠风情——民间风俗展》等,展陈较佳。
岩画是宁夏文化遗产中最璀璨夺目的部分,名扬海内外,也是中国北方岩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卫岩画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数量达到宁夏岩画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的香山和卫宁北山之中,共有岩画8300多幅,个体图像25000多个,共同形成了具有中卫地域文化特色的石刻长廊。岩画的刻制年代上限位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的为宋元时期,表现了人物、动物、骑猎、祭祀、符号、舞蹈等内容,再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其中大麦地岩画核心区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历史,源远流长。三万年前黄河沿岸的一碗泉、长流水、风塘子沟一带留下了远古人类的足迹,清水河流域的菜园文化是宁夏南部史前文明的源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自秦灭义渠戎,中卫纳入北地郡管辖,嗣后历代王朝均在此屯兵戌边实施管理,至明清时期渡口商贸兴盛发达。古朴神奇的岩画勾勒了先民的牧猎图谱,绵延起伏的长城见证了边塞烽火,驼铃悠扬的丝路承载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了农耕牧猎、多样包容的独特地域文化。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眴卷县,为中卫设县之始。东汉筑麦田城,设护羌校尉,安置降汉匈奴部族。北魏时属薄骨律镇管辖。在中卫地区发现大量汉代戍边军民墓葬,各类出土文物表明戍边军民守御边关、发展农耕、融合游牧,形成独特的军屯文化。
隋唐在中卫设置丰安县,隶属灵州。唐后期在丰安置雄州,为中卫境内第一个州制。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卫成为通往西域的要道。社会经济繁荣,佛教文化盛行,石窟艺术在斧凿之间悄然兴起。边塞文化呈现“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兵食完富”局面,盛世繁锦惠及边关。
宋元时期,中卫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和际会的动荡之地。有宋三百年间,汉族与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在中卫交融共存,创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朝建立后,兴修水利,卫宁平原引黄灌溉逐渐兴盛,借地利之便促进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命诸路河渠提举郭守敬来此负责宁夏平原治水复屯事宜,在对黄河及河套地区的地势、水情、水利灌溉历史和治水、治淤经验的基础上,主持修建闸坝控制工程,完善宁夏平原引黄灌排系统,并为后世引黄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王朝为防止中国北部境内游牧民族的侵扰,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设立了“九镇”,分兵守御,为军政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域。而“镇”又统辖卫、所、堡、寨,环兵列戎,形成完整的军事体系,其中宁夏镇下辖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宁夏前卫和宁夏后卫。明永乐元年,改宁夏右护卫”为“宁夏中卫”,此为“中卫”地名之始,后一直沿用至今,也是目前全国唯一沿用古代军事建制“卫”字称谓的城市。
较为奇特的是中卫城虽地处要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在500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未遭战火的摧残,社会安定、商贸繁荣,是西北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和丝路古城。
在历史展陈的结束语中,有此一段:从边塞长城到沙漠水城,数千年沧海桑田,家园依稀可辨;从旧石器到云天中卫,千百代工具更新,生活今非昔比;从耕猎岩画到丝路驼铃,交流穿越时空。历史积淀了中卫人勇悍、豪迈、开放、包容的性格;大地承载了中卫古今的艰辛、荣耀与辉煌。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卫,正向新时代走去。











(8)
中卫的永安寺俗称高墩庙,也有人称为高墩永安寺,顾名思义也就是建于高台之上,这里曾是长城经过之地,曾是夹道关所在,估计这个高墩就曾是一处高大的敌台。
永安寺北侧为腾格里湖,长城在这里跨湖向东北方向、奔姚滩二堡而去,今在水面中尚存条状陆地印迹,形成湖中有“墙”的奇特景观。
永安寺是典型的净土宗寺院,选军事要塞建庙,似有镇抚狼烟、祈求平安永保之意,而据传寺中观音殿里送子观音非常灵验。

(9)
永安寺出来,虽近下午三时,天有雨飘,但仍不愿返程,遂决定继续南下。
今205省道是从中卫南下兴仁、西安州、海原、固原,并可连通西安的一条大道,但不知为何四眼井堡并未卡在大道处,而是西偏,位于山脚下,距离大道的直线距离在三四公里。
四眼井城址为宁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场未见有文保碑。城址东西长135米,南北宽115米,城内空旷,曾有耕作之像。
据说附近还有处四眼井遗址,1987年在此兴建引水工程时,出土了一批窖藏西夏文物,包括瓷器、铜器、铁器和钱币,并发现几处西夏时期窑洞式房屋及文物,断定为西夏时期居住遗址,亦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沿205省道南下之际,沿途可见一些烽墩,且有些还隐约可见有栅栏围圈进行保护,但长城资源数据集没有显示,甚是奇怪。


(10)
四眼井城址南部山中,有一处香岩寺,孤寂落魄地位于荒山野岭之上,这也说明旧时这里曾是翻山越涧的古道场所。
香岩寺,位于中卫市黄河以南的香山主峰之巅,甘肃靖远县、宁夏海原县、宁夏同心县接壤之地,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称。
香山主峰在古时森林茂盛,层峦叠嶂,清雅幽静,气势磅礴,香岩寺是僧侣道士拜佛修道之所,也是邻近中卫,灵州,固原等处民众朝山游乐之处,清代赋名“香岩登览”,列为中卫八景之一,清末名人谢威凤就有“远览香岩千障岸,高枕贺兰万重山”的酒令句。
据载,香岩寺始建于唐代,与石空大佛寺、宣和羚羊寺、寺口米钵寺同为宁夏四大古寺之一,也曾香火兴旺、佛灯长旺,为塞上名刹也。清康熙、道光、光绪年间,香岩寺陆续进行过重修重建。在香岩寺东南一小山坡之上,建有一片塔林,为明清时期住寺僧人墓塔,砖砌、土筑共约大小十座。一座小型砖石牌坊,门洞上额刻“松风晚照”四字,门联刻:“云室共我为至友,山水同吾作一家。”,不过现在门匾不知哪里去了。
今香岩寺塔林遗址为中卫市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顶2300余米,雨雾飘飘,温度竟降为三四度,冷的全身乱晃,匆忙一观后赶紧驾车离去,一路向银川驶去。








(11)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