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宁夏游记】20240329-0406·宁夏北部游记(9)

标签:
长城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旅行记录 |
【2024宁夏游记】 20240329-0406·宁夏北部游记(9)
(1)
4月4日,天有小雨,未能浇灭游玩之心。
中宁县,宁夏中卫市下辖县,中卫城区西侧。历史上,中宁一地曾多次设县、置州、建府,但又陆续撤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析中卫县胜金关山河桥以东地区设置中宁县,这才算是安定了下来。这里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
小县城中几无古迹古物可寻,但一座新建的琉璃宝寺却是让人惊讶的金碧辉煌,风格独特。
大门口,门匾为“大佛殿”,两侧匾额为“性天独朗”和“彻法源底”。旁竖一块文保碑,表明大佛殿为中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整个寺院全新,旧迹难觅,旧物未见。
主殿为琉璃宝殿,高台之上,内部塑像精美,法相庄严,最后的藏经楼则有五层之高。




(2)
城西三公里处则有宁舟宝塔,简称为舟塔,始建于唐大顺二年(891年),是丰宁城(今古城)为纪念北魏刁拥军在该地设置码头,一冬造船200艘,首创黄河航运业,于码头寺庙修建的一座砖塔。
宁舟宝塔为中宁县重点文物保,古塔西侧就为舟塔寺。
据称,宁舟宝塔的建筑凤格比较特殊,可能是近黄河边,地基较软的缘故,所以开挖基坑较大,四面以砖石砌墙,中建实心塔基,低于地面近3米,塔基之上竖宝塔,犹如桅杆矗立于船舱之中一般。清康熙四十八年被地震塌毁两层,雍正四年(1726年)整修。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时略有东斜,后自复直。如此多灾多难之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与寺庙一同拆除,原址建小学。1990年由当地群众集资重建,并在西侧再建舟塔寺。新建宁舟宝塔地面以上仍为七层八角,塔檐转角处悬挂风铃,塔刹为葫芦式。一层南设门(开),然后各层设东南西北四窗,但二层开北窗、三层开南窗、四层开东窗、五层开西窗、六层开北窗、七层开东南西三窗,而其余各窗为假窗。今之宁舟宝塔似并不为旧制、旧形、旧貌,亦无匾额上嵌。


(3)
城东10公里,一处华严塔,被围圈在一座小庙中,小庙仅余一殿,位于高台之上,小庙为华严寺。
小庙高墙,西南角外竖一碑,正面书“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4)
沿途虽还有一些烽燧,但已难入我们的法眼,老尚的计划是只看最好,只求高价。
再向东北方向行8公里,鸣沙镇中一处安庆寺,寺中一座鸣沙洲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寺门两侧壁面上分别嵌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和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上竖一国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折返,西行,奔双龙山石窟而去。
双龙山石窟,也称石空寺石窟,也有叫石空寺、石空大佛寺的。其开凿于唐代,据史书《陇右金石录》、《甘肃新通志》记载:“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创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为唐制”,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文化宗教圣地。该寺共有13个石窟,9间无梁洞规模最为宏大,窟内造像、壁画等有佛道两教内容,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两个教派、两种文化的交融之地,1963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知为何至今仍未能恭列国保之列。虽然其主窟残损极其严重,但残留的几处小窟中的内容也足以撑起国保的架子。
双龙山石窟,中部为九间无梁洞,东部为观音洞,西部为卧佛洞,整处崖壁长约200余米,高五六十米,崖壁呈东北——西南方向,崖壁顶部山头即有长城通过,且部分墙垣经过了修复。
目前正在进行双龙山(石空寺)石窟危岩体抢险加固工程项目,中铁西北院设计、成都屹华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同时《双龙山石窟九间无梁洞泥塑保护前期勘察研究》项目,也已由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和西安科技大学岩土文物与遗迹保护研究所完成。
进到石窟寺中,竟然没遇到任何工作人员,而双龙山石窟文物陈列馆也是大门紧闭,不过得以钻进了考古清理和施工现场看了看,算是最大的收获。









(6)
从双龙山石窟向西北方向不足3公里,有一处金沙村4号烽火台,旁侧有两溜各5个小墩。
金沙村,石窟寺对面不远处的小村,得名不知是不是因为这里的沙丘呈金黄色的缘故。
此墩周边被好事之人用石块摆出几处图案。
东北方向距此墩1800米的金沙村3号烽火台与此墩极为相像,亦为5+5连墩。
西南方向此墩2000米的刘庄村1号烽火台为一石墩,弯曲的10连墩。





(7)
余丁村烽火台,10连墩。
旁侧的长城墙垣经过修复,似无太大意义。
墙垣处一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刘庄,原本是一个小小的贫困山村,忽一日有高人指点,建起黄羊古落,卖起了民俗、记忆、情感、文化、古旧和乡愁
“黄羊古落”得名于这是属于黄羊村,其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在长城和黄河的夹抱下,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落、长河、大漠、雄关”就成为了她挥之不去的身份标签。历史上这里是中原文化和边塞文化的交汇之处,东联关中地区、西通河西走廊,南达固原一线,北至蒙古高原的十字路口,并正处于明代宁夏镇贺兰山长城军事防线大皑口(大武口)-镇北堡-平羌(吉)堡-广武营-石空堡-胜金关-中屯卫(中卫)之重要节点,有“边陲要地”之说。
不过,黄羊古落的建设封堵了我们从这里上山的通道,无奈扒拉影像看到西侧似也能绕行,遂转弯而过,虽路上有拦车的栅栏,但无人无锁,刚好能通过,也正好让我们将车轰上了山顶,轰到了刘庄村1号烽火台跟前。
此烽火台为赭红色石块垒砌而成的方台形实体建筑,台体十分高大,整体保存较好,是中宁县保存最好的单体建筑之一。壁面仅东南侧壁面部分坍塌,由底向上逐渐收分,顶部较为平整。南侧有呈曲尺状的10个小石墩(其中一个似被小道铲平)。
有人曾感叹道:黄河不语,却记下了五千年的文明嬗变;长城缄默,却目睹了八千里的沧桑岁月;古落安静,却在寂寞中难掩那道迷人的亮光。

(9)
烽燧往下,漫坡一片,数十处岩刻之点,这里就是黄羊湾岩画,宁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除了竖有两块文保碑外,还由黄羊古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竖了一块中宁岩画的概述牌:目前世界上五大洲有70多个国家、150多个地区发现了岩画,非洲、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至今仍延续着岩画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最早的岩画发现于非洲、亚洲、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是一种世界性交化现象。最早的岩画创作于四五万年以前,2万年前出土出现在大洋洲,1.7万年出现在巴西,1万年前到达南美洲大陆最南端。中宁岩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两岸山脉之中,黄河北岸分布在余丁乡黄羊湾山峦中,共有岩画500幅;石空镇分布在芨芨沟北石马湾山谷之中,共有岩画100多幅,全县共有600多幅。这里峰峦叠嶂、沟深谷邃、水草丰茂,是远古游牧民族生存的乐园。考古工作者在中宁岩画分布带上,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远古时期,曾经先后有多个不同民族居住在黄河两岸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10)
胜金关位于中卫和中宁之间,卫宁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带,这里山河阻隔,路通一线,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关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战场。其山势南侵,硬生生将山脚下的国道挤出一个半圆形湾来,也可视为山咀和黄河之间所夹的一处通道,今338国道和包兰铁路皆由胜金关穿行而过。
胜金关是明代长城宁夏镇的重要关隘,其与打硙口、三关口和镇远关合称为宁夏“城防四隘”,为中卫东部屏障。高崖之上有一墩,下有小石堡。
胜金关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夏很多长城都已成为国保了,可为何这里还是省保?而且不是整个中卫长城都是国保吗?



(11)
从胜金关山头西望,落日中有座阁楼式塔耸立,雷家沙窝村中的新塔。

(12)
中卫城东,砖塔村东侧,一新建小庙,华严寺,殿堂尚未募资起建,但一座砖塔已然屹立。
该塔可称柔远华严塔,俗称砖塔,据称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又历经多次损毁,原塔早已不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再次由村民募资而建,八角十一层,塔高33米,有一看塔人很热情为我们介绍了这座塔的来世今生。
据称,这里曾是古道,过去往来商旅都会在庙中祈祷旅途平安。

(13)
中卫城区北侧,紧挨着中卫沙坡头机场,长城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东西向向南北向的折拐,虽然南侧的墙垣多已不显,但此地两处并置的堡城较为完整,分别为姚滩1号堡和姚滩2号堡,而姚滩1号堡的南墙中还有一个巨大的墩台,其大小可能只有榆林的镇北台能和它比一比了,此墩名姚滩2号敌台,俗称四方堆。
这里曾建有大漠边关景区,亦或是更大的大漠边关景区的一部分,只是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已经黄了,景区中空无一物,荒草茂密。
长城关堡处竖一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墩下有“万里长城第一烽火台”标牌,墙墩皆经过修复。
暮色中驶进中卫城,夜宿城中如家华硕酒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