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2023-02-17 09:19:36)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游逛嘉陵江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 - 磁器口


1

化龙桥既是一处街道,又是一个地名,作为地名主要是指东起嘉华大桥,西至红岩村纪念馆一带,这里背靠鹅岭、浮图关与虎头岩一线的山岭,面对北侧视野开阔的嘉陵江河道,一条老成渝公路从这里穿过。

从前出重庆城前往成都的官道走鹅岭、浮图关、大坪、歇台子、石桥铺一线,这样地处山下和江边的化龙桥因只是一个水码头,所以虽纵向交通成线,但横向交通欠佳,大片区域总的来讲还是比较荒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大修公路,向外主要有川渝公路(老成渝公路)、川黔公路和川湘公路,化龙桥因地处川渝公路上而得到了兴旺和发展,这里曾建起了当时重庆的第一座城市公路大桥,三券石拱桥,长60余米。抗战期间,由化龙桥所衔接的公路还成为了进出重庆城、运送战争物资的重要通道。也因其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这里也渐成为了工矿集中之地,成了重庆早期比较有名的工业区,同时厂矿间夹杂着住宅、商店、学校、影剧院、作坊、饭馆、酒肆、茶馆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圈,也可能是距离城区最近的一处工业区,化龙桥代表着工业文化的“繁荣”与“喧嚣”。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化龙桥一带的工业区开始衰败。现今,随着跨嘉陵江大桥的修建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在新的规划引领下,化龙桥区域旧的生态和业态完全被改变,老厂房老住宅被拆除、旧地形老地貌被改造,建成了一片集高档商务中心、时尚休闲、生态景观、商业集群、高端住宅于一体的“重庆国际商务区(IBD)”,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模式和“国际商务+总部经济”的模式赋能于化龙桥地区。在这一地区将建成重庆地区最高的、高达458米的“重庆天地-陆海国际中心”,未来将极大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同时,这里也在努力打造多种休闲业态和旅游化业态,方便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努力创造一种“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努力造就一处城市中心的“世外桃源”。

重庆中心城区山多房密,但在这却出现一个“天地湖”的人工湖泊水面,而且还被建成可以进行城市野外露营之地,但实地考察后觉得露营一事不适。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2

前不远处,红岩村,全国人民无人不知的红色经典地点。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中共代表的周恩来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同志也相继抵达,组成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一起都设在红岩村,整个抗战期间这里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1945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43天内,也是在这里居住和活动。周总理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也安葬在这里。因此,当年的红岩村成了举世瞩目的政治活动中心。

红岩村原是嘉陵江边的一个山村,名红岩嘴,因嘉陵江水和岸上岩石呈微红而得名。只是在小说《红岩》问世后,人们渐渐地称这里为红岩村。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在重庆解放前夕曾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里。解放后,他们岀版了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并进一步创作了长篇小谈《红岩》,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其所传递的信仰力量震撼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记得小的时候,在WG结束前后,市面上书籍很少,而《红岩》、《林海雪原》等是最让我震撼和受教育的书籍之一,而伟大的红岩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至今“红岩村”和“红岩”的精神魅力仍长久不衰。

1958年建红岩革命纪念馆,还同时管辖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中共代表团驻地中山三路263号、中山四路64号重庆谈判暨《双十协定》签字处桂园、化龙桥化龙新村76号新华日报馆址、民生路240号《新华日报》营业部等多处革命遗址,其中红岩村13号和曾家岩50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岩也可以说是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的总称,虎头岩就在红岩村的南侧,山上曾有古道,前往成都方向,亦称东小道。

想了想我怕都有四十年没有来过红岩村了,遂转身而上,一头扎进………………网中,再几天后又专程拜访。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3

嘉陵江北岸,大石坝地区,一个名为“洋炮局1862文创园”的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作为重庆主城区28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占地面积约21.5万平方米,项目内有区级文物29处,将建成国内知名兵工主题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文创园。

文创园项目所在地是原抗战期间第十兵工厂和原江陵厂厂区区域。项目名称来源于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上海洋炮局,186212月,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创办了上海洋炮局,它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工厂,也是中国最早的兵工厂,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后曾迁往南京,更名为南京洋炮局,抗战时期内迁到重庆,更名为第21兵工厂。而1940年湖南株洲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迁至重庆嘉陵江边忠恕沱正式投产,后被命名为第10兵工厂,专造炮弹。解放后原第21兵工厂更名为456厂,原第10兵工厂更名为152厂。1957年根据国家制定的军品民品皆要生产的要求,设第456厂第二厂名为国营长安机器制造厂、第152厂第二厂名为国营江陵机器厂,1994年,原长安、江陵两厂合并,现为中国四大汽车制造集团之一。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4

嘉陵江北岸,还有一处地方,名盘溪,前两年曾专门跑了一圈,所记游记摘录于下。

以前多次听到妈妈讲,她曾因为在解放前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当年所在的学校开除,后来在进步人士的安排下来到民建中学继续读书,据说当年的民建中学就在盘溪、石门一带。妈妈讲她们学校隔嘉陵江与重庆大学相望,学运期间总是有重大的大哥哥大姐姐过河来组织他们去参加活动,甚至在嘉陵江水枯时节隔江喊话都能交互讯息。我还曾记得有次我们全家出行在外的时候,还曾专门下车在沙坪坝这边(嘉陵江南岸)眺望江北的盘溪一带,在民建中学的经历让妈妈一辈子都铭记在了心中。

曾经浏览重庆的国保和市保时注意到在盘溪、石门一带也有不少的遗存,其中有盘溪无名阙、蜀都中学旧址、徐悲鸿故居、洋炮局、寸滩头塘驿站等,两年前春节期间曾去过一趟,下文是当时所记。

盘溪既是一处地名,也是一条小溪的名称。盘溪,原来叫马翻溪,也称盘龙溪,其源头在渝北人和,从北往南,在石门附近汇入嘉陵江。石门之名也许就是盘龙溪冲破阻碍,奔腾而下破门而入嘉陵江之地的形象之称吧。由于与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仅一江之隔,为当时社会各界,文人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故留下大量的抗战文化遗迹,有许多现在依然可以有迹可寻,但很遗憾的是我只瞄着哪几处国保市保,回来后上网查阅资料才知已经漏掉了许多,心痛不已。

盘溪无名阙,汉阙,阙上无铭文,虽是一处“国宝级”的文物,但现在也仅仅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在城门前、皇宫前、陵墓前多建有这种称之为阙的建筑物,而汉代尤甚。据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汉代墓阙只有三十余座,在四川盆地内的墓阙就有21座,占了绝大部分,而重庆境内有五座,分别是忠县的丁房阙、无铭阙、乌杨阙(藏三峡博物馆)、万州的武陵阙和盘溪的这座无名阙。

盘溪的汉墓无铭阙,原也为一对,陪都时期,郭沫若曾邀请了一批在重庆高校的历史、考古学者对汉无铭阙进行了祥细的测量、考察。据史家考证,无铭阙大致是建于1800年前的东汉建安年间,但墓主人是谁却无法定论。其后左阙塌毁,其中最大的一块残阙在近年来被挖出后收藏于博物馆中。

今原地仅存右阙,外罩保护亭,面东门外竖文保碑,正面书“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无铭阙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零年七月七日公布 重庆市人民政府立”,门旁墙上钉一文保碑,上书“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盘溪无铭阙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〇年九月七日公布 江北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立”。

阙亭门锁,只能通过门缝和窗孔往里瞧,石阙呈方柱状,阙身系一块整石雕凿而成,截面方形,宽约80cm,高度在三米以上,虽无铭文,但正面雕凿有人形兽身的神鬼形象,左上方还可见有己示二字,不知何时所刻。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盘龙溪处,虽知这里曾有盘溪石虎和题刻遗址,但并未抱太大的希望,也怪没有细细做足功课,还以为石虎和题刻靠近江边,臆想其多半已在保障航运和修路架桥中灰飞烟面,后来找到别人的详细记录,才发现自己就从其附近走过。

盘溪河在快要进入嘉陵江处因巨大的落差而形成盘溪飞瀑景观,为抗战时期盘溪一景,曾在无数文人雅士的记述中提及。瀑布附近有一条石板古道,曾是从沙坪坝中渡口过河后通往川北的古道之一,这里有曾经担任过重庆商会会长、石家花园的主人石荣廷先生出资雕凿的一大一小两只浮雕石虎,现已成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而石门渡口码头处的“忠”、“孝”题刻(还有其他一些字迹不甚清楚的题刻),则位于悬空所架的北滨一路之下一处餐饮服务点处,老丁傻呼呼地下去转了一圈竟然也没有发现宝贝,就看到几处防空洞。

盘溪石家花园是一幢中西式合壁的楼房和庭院,建于1931年,为重庆商界名人石荣廷先生所建(袍哥掌旗大爷、商界巨贾、慈善家、民主爱国人士,抗战时期重庆市商会会长、川东慈善会会长)。抗战期间著名画家徐悲鸿租住于此并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其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包括《巴人汲水图》、《巴人贫妇》、《愚公移山》等。现石家花园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起徐悲鸿纪念馆,不过此时并不开放。

石门街,一条老街,但现已破败不堪,拆迁之中。其间有蜀都中学旧址,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房屋残旧欲塌,不过四周已经布满脚手架,看样子其即将起死回生。

1944年,蜀都中学在周恩来、董必武的领导、关怀下,由徐冰、张友渔、何其芳等具体指导创办。学校表面上是一所私立中学,但实际上是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领导。周恩来曾指示,蜀都中学是一所革命学校,要在教育战线上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要把蜀都中学办成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堡垒,成为输送革命干部、掩护和转移党员的一个据点。蜀都中学的14名创办人中,除了5名中共党员外,其余9名均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进步人士。在开办的六年中,以此为据点联系了许多知名人士,培养了革命志士,也接收了不少烈士遗孤。

而我最想找的是民建中学,结果未能如愿,甚至在网上所查资料都极其匮乏。

据有限的资料介绍,民建中学原名亚洲中学,1944年秋在璧山县依凤乡(今七塘镇)创办,1946年冬迁到当时沙磁区的盘溪后更名为民建中学。从创办起直到重庆解放,一直得到中共南方局青委、四川省委和中共川东临特委的关怀和领导。学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争民主、争自由的反蒋爱国运动,成为重庆地区学运中的一个坚强的民主堡垒。1949年春,中共沙磁特支在民建中学成立后,领导沙磁地区革命力量,开展护校和策反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不少师生也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5

再从盘溪、石门回返嘉陵江南岸,我们走到了重庆大学不过主校区部分多背对嘉陵江一侧。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全国重点大学,为“211”和“985”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经、管、法、文、史、哲、理、工、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7所附属医院,知名校友有李四光、马寅初、侯德封、杨廷宝、吴宓、任正非、吴冠中、阎肃等。1929年秋,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1933年迁入沙坪坝新校区。1935年,被批准为省立大学,改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19379月,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借重庆大学于111日开学,1938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1942年学校被批准为国立大学。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还校南京,国立山东大学复校青岛,部分师生留驻重庆,校舍以及部分设备并入国立重庆大学。解放后更名为重庆大学,并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创建和支援了中国国内十多所院校。近百年的历史中,重庆大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的老建筑已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工学院、理学院、文字斋和寅初亭,但让人疑惑的是寅初亭是1981年重建而起,为啥也能跻身国保?另外,就是仅这四处子项吗?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6

再前,进到磁器口。

磁器口,重庆著名古镇,中国著名旅游古镇,得近城旁水之利、享古朴原汁之福。

磁器口实际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以好耍、好吃、休闲、玩乐、古朴、建筑、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等特色名声泛起。其实,川渝一地古镇很多,能留存至今,且烟火气息浓烈的不在少数,但磁器口因其为城区或城区边沿的一个古镇,所以很天然的就成为了大众房前屋后的一处休闲之处,成了“家”的一部分。

磁器口也可以看成是城中的一条超大号的“老街”、“旧巷”,这也可从其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而不是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中得知。

据称,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白岩场。明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南京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清初,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民国七年(1918年),本地商绅集资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也因其近城旁水,渐成著名的水陆码头,各种商号、货栈、作坊、酒肆等商业店铺千余家,布满整个场镇街巷,并且出现了许多以瓷器、木竹、铁货、鸡鸭、米面等主的专业市集,而龙隐镇也渐渐改口而成了瓷器口、磁器口。

陪都期间是磁器口的高光时节,因为水运方便,它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地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大量的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大宗商品在这转运、交易,成为西南地区的商贸重镇。同时也因地理位置和历史的机遇,这里也成为了战略物资和战时机构尤其是文化机构和人员的聚集区。战时首都汇集了教育文化界精英和数十万流亡学生,据统计当时在山城的国立、省立、市立、县立、私立、教会学校达200多所,沙磁一带就有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省立教育学院等,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张道藩、蒋碧薇、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常书鸿、吴作人、吕斯百、王临乙等文化名人,而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也在镇上就读。也正是因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在这里,这里也被称为“抗战烽火中的画家村”,徐悲鸿著名的《巴人汲水图》就取景于此,所以古镇也当担的起沙磁文化发源之地之称。

当然,古镇中除了留存有大量明清及民国风格建筑以及千百年的石板路、石阶、堡坎、古树之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可寻,像宝轮寺、翰林院、宝善宫、钟家院、小重庆碑、汪逆跪像、文昌宫古寨遗址、架高来石刻、嘉陵江古渡口、清水溪金蓉桥、清水溪仁寿桥等,而磁器口古镇最为人所称道的则是传统的风貌和传统的烟火气息,不过现代社会的休闲旅游需求和资本型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将这种原生态风貌及内涵逐渐改变。

磁器口,老重庆的绝版缩影,尚具巴渝传统民居、民俗、民风特色的古镇、老街。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游逛嘉陵江03】嘉华大桥-磁器口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