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逛嘉陵江02】黄花园-嘉年华大桥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游逛嘉陵江 |
【游逛嘉陵江02】黄花园 - 嘉年华大桥
(1)
过黄花园大桥往前行,来到了大溪沟,此地因枣子岚垭、学田湾、曾家岩等溪流于此汇成大水沟而得名,今已成城市中心,大水沟不知是因为改道他行还是被封盖在地下,反正是见不到真影了。
大溪沟整体地形略呈凹槽状,也许这就是古称大沟的缘故吧。
虽不是一个很响亮的地名,但这里的一些点点滴滴还是记录和留存了老重庆的往日时光,也能寻觅一些老重庆的影子。最著名的就是这里有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及人民广场,以及改革开放后修造的重庆三峡博物馆,当然还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沈钧儒旧居、陈诚公馆、潘文华公馆旧址、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的中法学校旧址、大溪沟发电厂专家招待所旧址、重庆加尔默洛女修会旧址、自力巷公馆、巴蜀中学旧址、重庆第一家孤儿院遗迹等。
曾经的大溪沟电厂名头甚响,1932年成立电力筹备组选址建厂到1938年大溪沟电厂扩建,成为当时全国一等电力企业和四川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同时也奠定了重庆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至重庆刚解放时,也仅有3座公用发电厂,即第一发电所(大溪沟发电厂)、第二发电所(弹子石发电厂)和第三发电所(鹅公岩发电厂),而大溪沟这座极具历史和光荣的发电厂一直服役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最终停火关厂。其后城市建设的发展已将电厂旧址吞没,只留下几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专家楼作为苏联援建中国项目的物证和中苏友好的象征。
另外,重庆最早的自来水厂也建在大溪沟,所以不大的大溪沟统领着重庆主城的水和电,江边的运煤码头也在嘉陵江沿线数一数二。
大溪沟中的良庄,曾是沈钧儒、茅盾等人的居所,周恩来、叶挺、王若飞、王炳南南、王安娜、冯玉祥、于右任、田汉、郭沫若、沙千里、张申府、李公朴、黄炎培等经常到此议事,所以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和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发祥地。
一般所指曾家岩,多指位于崖壁之上的区域,靠近江边的山崖下在过去几为荒芜之处,后随着轻轨和道路的开通才渐成城市的一部分。这里是政治和民主的中心,也是抗战、统战、红岩遗迹集中的地方,区域内有重庆市委市政府、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五星楼、周公馆、桂园、特园、戴笠公馆等。
重庆市委市政府大院曾是陪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行政院随国民政府移迁重庆。抗战时期,蒋介石、孔祥熙、张群、宋子文等先后在该院任职。该建筑19世纪末由德国人修建,初为法国天主教教堂,后作为教会学校即明诚中学的办公室兼医务室。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后,借用此地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办公楼。今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另一处比较有名的建筑为周公馆,抗战期间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的一、三两层,,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也常住于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1961年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此处。
嘉陵江大桥,又名牛角沱嘉陵江大桥,是重庆城区中首座跨江大桥,1958年12月开工,历时七年才完工通车,曾是重庆的一处地标建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庆的一处著名景点。重庆建桥之念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就曾提出,后也多有规划。1946年,重庆市制定《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并委托桥梁工程大师茅以升完成了两江大桥初步设计。1949年初,重庆士绅在沧白路沧白堂还为嘉陵江大桥举行了奠基典礼,但真正修造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本世纪初,在大桥旁边建成渝澳大桥,工程名“重庆嘉陵江复线桥”,是澳门与重庆两地人民友谊的见证。2011年,轨道三号线开通,渝澳大桥旁边又多了一座轨道交通桥。
截止目前为止,重庆中心城区累计建成跨江大桥数十座座,跨嘉陵江的各色桥梁也有二三十座,故重庆亦有“桥都”之名,而就在去年就同时有水土嘉陵江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基建能力的强大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富强。





(2)
牛角沱是重庆的一处老地名,每每听到这个名字,重庆人首先不会将其与嘉陵江大桥联系起来(嘉陵江大桥似乎总是首先和上清寺挂钩似的),而是都会将其与交通枢纽等联系起来。目前的牛角沱,作为重庆轨道大站,日载客量近十万人,几乎是每个重庆人的必经之站,很长一段时间来往于机场的接客车也是从附近发车。解放前,这里就有汽车公司,解放后合并多家公司组成西南区民营生产第20和22联营社,经营郊区客运,后渐渐演变成位于老美术专科学校内的牛角沱汽车站。在我们小的时候一直都认为那是一座长途汽车站,其实这里仅是远郊的一处公交车站,像那时去往北碚等地都是在这里候车,长途的公交出行会让人们感受到奔波的艰难。
江边有块凸出河床十数米的巨石,人称“纱帽石”,除夏季水大会被淹没外,大部分时间是凸出江面的,其周围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石刻,其中在面朝嘉陵江一面较高处还刻着“董公死难处”,五个大字记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这里附近还有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居民老区:嘉陵西村、嘉陵东村等,数十年前的居民区也成了历史的见证,社区生活和环境与城市文脉和谐地交融在了一起。另外,这里还有大量民国时期的曾居住过达官贵人的住宅,如怡园、特园、鲜英旧居等。
沱本指江水的支流,而在四川、重庆一带也多借此字来指回水河湾,若水势平缓,没有形成回水,则称“湾”而不叫“沱”。据重庆规划展览馆统计,重庆叫沱的地名有598个,中心城区也有32个。在用河流地貌命名的地名中仅次于滩,居第二位。不过从地图上看,河道呈湾状的还应在李子坝一带。另据介绍牛角沱很可能是重庆小面的发源地,因这里曾于1925年建成了重庆第一家机制面粉厂(新丰面粉厂后于1934年更名为复兴面粉厂),有了机制面粉和机制面条后,卖小面的小馆子和摊铺才得以普及,才渐渐演变出今红遍全国的重庆小面。



(3)
向前,鹅岭公园和浮图关山下的李子坝,又是一处富集抗战遗迹的地方。1938年,重庆作为战时陪都而享誉世界,而李子坝留存下来的众多抗战遗迹是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金融等各个方面的见证者,浓缩成了战时陪都的历史文化光影。这里有史迪威博物馆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公报报社重庆旧址等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湘公馆旧址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觉庐建筑群等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背靠鹅岭,北临嘉陵江,包含多组抗战历史文物建筑,部分建筑是从其他地方搬迁而来,每一栋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抗战往事。
这里还有一座史迪威将军官邸,其建于抗战初期,由曾经建造过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工程、上海国际饭店等中国近代著名建筑的大建筑商陶桂林主掌的陶酸记营造厂建造,同时建造的还有一处宋子文公馆,后成为国民政府接待贵宾特别是外国贵宾的重要处所。战时许多中外军政要人、国民党元老、中共高级官员、中外和平人生及民主人士等都曾在这一带出现,因此史迪威将军官邸以及周边大量官邸及政府机构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外军事交流、政治活动、民族团结、民主协商的重要场所和中枢之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下是嘉陵江水东流去,山上则是两处著名的景点,鹅岭公园和浮图关公园,两处公园虽不能联成一片,但现在是统一管理。
鹅岭公园,前身为礼园,也称宜园,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晚清重庆富商李湛阳为其父李耀庭修建的私人花园,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在飞阁短暂居住,数个国家的使馆也设在这里。解放后,李家后人将礼园捐献给人民政府,成为西南军区司令部驻地,刘伯承、宋任穷先后在飞阁寓居。1958年,礼园移交给重庆市人民政府,更名为鹅岭公园,并向民众开放。主要景点有飞阁、石绳桥、艺卉园、瞰胜楼、苏军烈士墓、丹麦公使馆旧址、土耳其大使馆旧址、广岛园、桐轩等。
与鹅岭公园隔一处低洼鞍部对望的佛图关,也是重庆古往今来皆重要的一处地理单元,其位于重庆古城西,地势险竣,两侧环水,三面悬崖,自古有“四塞之险,甲於天下”之说,是陆路进出重庆的必经之道,也是重庆城的重要屏障。这里建有独立的关城城堡,有出了浮图关关隘才算出了重庆城之说。佛图关因遗存有唐宋以来的石刻、佛像等故名浮图关,后演变为现名佛图关。抗战期间一度将关名改为“复兴关”,解放后重新恢复旧名。原有古寺夜雨寺,有取“巴山夜雨涨秋池”之意,相传“寺内壁间有青石一块,虽亢旱经月,侵晨视之,犹津润若夜雨然”,此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佛图夜雨”。据说在近年的建设中,夜雨寺遗址完全被损毁,佛图关的许多石刻及佛像也受到致命损毁,很多已烟消云散一般渺无痕迹了。
重庆为两江交夹之地,而就在鹅岭与佛图关之间两江间距最窄,直线距离约1200米。三国时期,江州守将李严曾打算把浮图关凿断,让嘉陵江与长江之水在这里汇流,把江州城真正变成四面环水的江中之州,其想法之大胆今也不为过,不过此计划被诸葛亮否决。今也有人提出过凿洞以沟通两水,倘若成行重庆必将声闻天下,无论工程难易都将成为举世罕见之奇妙设想。
山下的李子坝轻轨站,今已成网红之地,轻轨列车穿过而过成为了魔都重庆的一个经典镜头。








(4)
嘉华大桥旁现在正在修建一座轻轨桥,估计以后这样的情况会少一些,一桥两用多省事。
大桥东南角,山跟前,一座道观,关岳庙。
关岳庙曾为川渝地区著名的道观,原位于较场口,始建于明朝神宗年间,原为关帝庙,曾供奉一尊高约3米的关帝铜像。1914年,根据大总统令,全国关帝庙将岳飞神像并入合祀,遂改名为关岳庙。当年远征军出征缅甸,就是在关岳庙举办的出征仪式。历史上重庆关岳庙多次惨遭破坏,尤其是明末张献忠进攻重庆,道观被焚毁大半,清朝又重修,抗战时期日机轰炸重庆城,关岳庙再度严重受损,后来还被圈围在了建设公寓里面。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还记得曾去参观过,但是否见有铜像或殿宇模样早已没了记忆。进入新时代后,城市的发展建设迫使旧庙外迁,而择新址于此地,建起4座大殿,分别是灵官殿、岳王殿、关帝殿和三清殿。重建时比照台湾日月潭的文武庙,而宝岛文武庙在1969年重建时还是按照重庆关岳庙的模样来的。
十余年前,曾有一次回重庆,下火车后就是从嘉华大桥过江。多年未回重庆,重庆的面貌已经模糊,再加之是第一次从嘉华大桥过河,在快上桥的时候对面的城市景观一下子让我震惊不已。很熟悉了从南岸走长江大桥过江看山城重庆的山地景观,而那一次从嘉华大桥看城景的印象让我终生难忘。阳光下整个城市好似又被有意拉近、拉高一般,山城成了楼山、成了城山,层层叠叠、色彩各异;凸凹有序、形态雍华;华丽有度,亲和喜人,我想那就是一个城市让人喜爱的第一眼感受吧。
嘉陵江对面,江北城全城皆新,地缓楼高,呈又一种城市天际线。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