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逛嘉陵江05】北碚水土镇-北碚澄江镇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游逛嘉陵江 |
【游逛嘉陵江05】北碚水土镇 - 北碚澄江镇
(1)
离开了水土老街,我们继续上路,仍是沿嘉陵江左岸向前,当然右岸也行,两岸皆有公路沿江并行。左岸碚金路,现在也称水北公路,为351国道,而右岸公路称陵峡路,为212国道。
比较奇怪的是从水土镇至澄江镇,约15公里的嘉陵江水道几乎是呈直线一般,而期间甚至是穿过了数道呈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山梁,就好似山梁像土筑豆腐合的一般,被嘉陵江水轻轻松松地就豁开了口子奔涌而出,也仅仅是在北碚城区的地方生生地被挤偏、移位了一下。
这一段确实可以称之为小峡谷,尤其是在北碚城区以下。从资料上知,此段名观音峡,为北碚区嘉陵江小三峡之第三峡(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是中梁山脉被嘉陵江冲刷侵蚀形成的峡谷,最窄处江宽仅140米左右,西北起自朝阳桥,东南止于施家梁,全长约4公里。清乾隆《巴县志》卷1:观音峡“两崖石壁数仞,左有龙洞,高二丈许,深不可测,曾艤舟洞口。洞中泉水潺潺,不可近。春夏水涨,则洞口淹没,舟不敢行。在悬崖多瀑布,溅玉飞雪,直注江端半壁。蜀汉时凿有匾路,若栈道,水涨峡难行舟,则登岸由匾路出峡。其幽深与温汤峡相似”。
有一地名,张飞洞,因这里也曾是张飞古道,想当然这里可能有三国遗迹,遂前往,但遍寻不着,只是在路旁见到一处天然洞穴,现在也被人们用来储藏酒了。




当然,也有一个小洞穴,里面摆放有制作较为粗糙的观音像,应该不是所记载的观音阁,似过于简陋,不过也许这就是今人附会观音峡的缘故吧。





今以观音峡为核心建观音峡森林公园,由分布于嘉陵江观音峡两岸的张飞岭、鸡公岭和凤凰岭等3个景区组成,现有自然景点10个,人文景点11个,包括张飞道、天府寨、北川铁路白庙子码头绞车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龙车寺、道明寺、观音阁等宗教遗存。
有人称,这就是路边的景点景区,不过开车可得小心一点,路窄湾多,不要光看景,忘记看路了。
白庙子,一条老街区,曾因煤矿而兴旺,今则恢复了平静并趋于冷寂。
据《江北县志》《天府志》记载,白庙子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34年4月,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聘请丹麦工程师守尔慈主持设计并修筑的四川省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它全长16.8公里,沿途设有11个车站,终点站就设在北碚的白庙子,此后大田坎、三才生、鹰耳岩、枧槽沟,文星场等几十家煤矿所产的原煤,就从这条铁路运出,白庙子自此开启了其辉煌的一生,而由此诞生的天府煤矿则在抗战期间以及解放后的几十年中为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碳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反过来也造就了白庙子这条历史底蕴深厚的老街。
白庙子道路依山而筑,房屋傍山而建。茶馆、饭铺、商行、钱庄、民宅几百幢层层叠叠,都能开门见山,推窗望水,是嘉陵江沿岸继草街,澄江,土沱水运码头外最热闹的煤运码头和巴渝老街。










白庙子这里应该多为当年矿上的职工家属,所以现在整片住宅楼和周边环境已经粉饰、装修的很好,当然了也失去了许多老街的味道。
半山腰处有一处“北川铁路-白庙子码头绞车(梭槽)遗址”,为重庆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但建筑墙皮简单刷成砖砌模样,看上去比较搞笑。
在这里时光仿佛停止,老街干净宁静。










(2)
从白庙子沿嘉陵江方向望去,不足1公里的江面上密匝地分布有五座桥(其中一个还是双桥),形成了五桥“叠翠”的壮丽景观。
从上游往下,五座桥分别为:新朝阳桥、老朝阳桥、遂渝铁路桥、襄渝铁路桥、兰渝铁路桥(双桥)。其中老朝阳桥建成于1969年,享有“亚洲第一吊桥”的美誉,现已停用,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称渝武高速公路扩能项目中的北碚观音峡嘉陵江特大桥也正在建设中,不知六座桥能不能排在一起。
(3)
出观音峡即来至北碚城区,北碚城区实际上也是处在两江交汇处,嘉陵江与梁滩河的怀抱中,诞生了这座历史的城市。
北碚,重庆主城九区之一,还是重庆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碚原名白碚,其名始于清初。因场镇建于嘉陵江畔,有白石自江岸横亘江心称“碚石”而得名。初设巴县白碚镇,因白碚地处巴县县境之北,后改名北碚镇。解放初短暂的不到一年半时间内曾设北碚市,为川东行署所在地,后则一直为重庆下辖区。
北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尤其是陪都期间得到极大的发展,很特别的是北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和一个人(卢作孚)及一件事(陪都)密不可分,为这里带来了开明和发展,也使得这里留存有大量陪都遗址,如国立复旦大学旧址、老舍旧居、梁实秋雅舍旧址、晏阳初旧居、作孚园(北碚公园)、张自忠上将墓、西部科学院旧址、卢作孚纪念馆(峡防局旧址)、红楼(北碚图书馆)、清凉亭等,另外还有有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旧居等。所以北碚也有“战时小陪都”和“战时中国的科学中心”(李约瑟)之称。
北碚城区内一小山包,名火焰山,1930年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开发建设北碚,为启民智,以火焰山东岳庙建成峡区博物馆,并在周围开荒辟地建成公园、动物园等,取名“北碚火焰山公园”,后更名为“北碚平民公园”,解放后改名为“北碚公园”,曾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公园。
城中另一处小山包(马鞍山)端头延伸进江,端头取名庙嘴,曾设江航指示标志。明末清初之时,这里还建有文昌宫,是北碚九宫八庙的仅存者。上世纪二十年代,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成立后,其司令部及后来的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北碚管理局都设在这里,开启了卢作孚、卢子英兄弟开发三峡、建设北碚的宏图,北碚解放后这里成了军管会驻地。,今这里建卢作孚纪念馆。
北碚有两座嘉陵江大桥,取名有点怪,一称重庆北碚嘉陵江大桥,一称北碚嘉陵江大桥。





(4)
出城不远,河右岸处,一处金刚碑老街,曾经赫赫有名,在《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了28个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风貌区中,金刚碑为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相传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尊者到缙云山建寺之时,有金刚力士前来助力,遗漏巨石在此,当地人俗称“立石子”。立石高七米之多,二米多厚,状似一碑,唐人曾题刻“金刚”二字而得名金刚碑。
清康熙年间,缙云山煤窑开采的煤炭用骡马驮至金刚碑,然后从这里用船只运送各地。随着煤业兴旺、骡马成队,这里形成了一个销售转运煤炭的集镇,沿山建成两条人字街,除此以外,还有煤、盐、船、驮、牛、马七帮公所、金刚大庙等,金刚碑业已成为商贸业兴盛繁荣的街镇。民国初期,金刚碑也曾被称作“金刚坡”。随着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北碚成为文化迁建区,金刚碑也迎来了各路名人。1941年,梁漱溟将勉仁中学迁来金刚碑,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在金刚碑也创建了“中福公司”,加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机关、企业等齐聚金刚碑,使这里空前繁荣。建国后,随着机关、单位、学校的返迁和缙云山南麓小煤窑陆续关闭,金刚碑渐渐衰落下来。1981年洪水后,金刚碑的人口已迁徙大半,老街从此萧条,但就是因为冷寂而凸显高傲与冷清、因为建筑闲置和残损而显得沧桑与悲凉、因为落叶满地无人清理为显得幽静与野趣,这里成了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访古探幽的场所,自上世纪末这里就已经悄然声名远播了。
而在经过了四年的封闭建设后,金刚碑老街重启开张,难言好坏,各人自行品味吧。旧的老街仅适合小众的人士独自品评,开发后的老街则更适合普罗大众的休闲消费环境,只是目前招商还远未到位。




















(5)
前,再进一处风光秀丽的嘉陵江小三峡之温汤峡,此地江面更窄,百米出头。
重庆著名的北温泉就坐落于此,此景区也是重庆山水的代表和精品,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景区中有创建于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年的温泉寺,故此地有“温泉故里”之称。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都曾游历此处,印象非常好,而待到数年前再度游玩时,却发现温泉部分已经被撇开由一家旅游服务公司经营(柏联集团),曾经为普罗大众服务的温泉现在已成高消费的休闲之态了。
嘉陵江西侧右岸为缙云山,古名巴山,是重庆人文名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植物基因库”和重庆市植物园。山上有风景迷人的黛湖、狮子峰、香炉峰、佛光岩、舍身岩、相思岩、白云竹海等自然景观,有始建于423年的缙云寺古庙,有晚唐石照壁、宋代牌坊、清代那伽窟等古石刻,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遗址和道教胜地绍龙观、白云观等。
十五年内两次去游玩缙云山,可印象中两次都不是同一个地方,真是纳闷了。


(6)
前面几处地点两年前曾去过,下面就是当年的游记。
北温泉江对面,有著名的张飞古道。传说三国时(220~280年)蜀将张飞北上阆中,在嘉陵江三峡东岸开凿了一条行军便道,穿峡而过,后人称为张飞大道。此道从观音峡上东阳镇开始,经禅岩、西山坪,绕温汤峡,由草街子、麻柳坪进入牛鼻峡而达合川。此后,此道便为渝合交通要道。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途经此道曾留下著名诗篇:“离离远间树,蔼蔼没遥氛。地入巴陵道,星连牛斗文。孤狖啼寒月,衰鸿叫断云。仙舟不可见,摇思坐氤氲。”这正是古道风光的真实写照。《江北厅志》记载:“观音峡在厅西北九十里,两岸石壁万仞,沿江怪石嶙峋,水涨过石,舟不敢行。蜀汉时凿有匾路,险若栈道,大水则登岸由匾路出峡……皇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合川陈大犹等捐金数万,沿岸开凿三峡大道。”
长长的古道今显迹无多,主要在大沱口社区至白羊背、白沙沱一线,今仍是通勤之路,也有很多人专程来此踏道寻古。两年前也曾来此一游,只是并未全程走下,仅仅在白沙沱,白羊背那边道口简单溜达了一下,结果回程时出了车祸,开车的弟弟弯道时迷瞪了一下,将车掉进了沟中,好在道沟外是山坡,有堡坎一道,车子斜在沟中一路划蹭数米后才停下,吓的我俩三魂已去二,至今一想起北碚就感觉后脊骨发凉。
北碚地区自古就以温泉著称,不过现在社会性平民化的温泉之地很少了,而在张飞古道上有一处名为“二岩温泉”的野温泉,两个很小的温泉池子,一个泡澡一个泡脚,野趣横生。另在古道沿途还有多处石刻,似近代所为。
白沙沱、白羊背不远有一处渡口,渡江可至澄江古镇。据称整个古道上有三大特色,野温泉、白羊背的豆花饭和1.5元的过江轮渡。
实际上白羊背就位于张飞古道尾端,与白沙沱等地都是嘉陵煤矿二厂曾经的家属区,一处城乡不分、工农混杂的厂矿宿舍。只是现在停矿闭产,居民多已远走他乡,残留的厂房、民居已呈凋敝衰败之态,残墙陋屋上已爬满青苔,大自然强大的修复能力正在慢慢地嚼食着所有的人工之物。
因小时候也是在厂区家属院居住,所以很自然地就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亲近感,似乎都能闻到几十年前那种环境下的特有味道。
老旧的厂房宿舍,讲述的是几十年前的历史,而所有这一切都能一下子将人们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场景中。


















(7)
白沙沱对岸,嘉陵江右岸,北碚的另一个古镇,澄江口,澄江镇。
在北碚流行这么一句话:“北碚的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过澄江口”,这里的澄江口就是澄江场镇,地处北碚嘉陵江上游约10公里,212国道旁。澄江之名据说来源于一场灾难,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嘉陵江爆发特大洪水,把场镇全部淹没于水中,于是改名字为“沉江”的谐音“澄江”。
澄江是靠码头而兴的场镇,因处交通要道,商贸发达,南来北往客商游人如织,饭馆酒肆茶楼戏园及风月场所特别多,因而以好耍而闻名。而今,码头不再重要,好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澄江老街,感受古朴古香的味道;鹅卵石的沙滩上晒太阳,听水流之声,观渡船往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