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当山】武当山项目记略1·20210316-0322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湖北武当山】武当山项目记略1·20210316-0322
(1)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十堰下辖市),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中国道教圣地,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更是风头无限,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在武当山开创武当派,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近千年的名胜之地、宗教名山也使得这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聚集之地,据本世纪初统计,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遗址9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是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之地。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武当山和长城、丽江、周庄等景区一起入选“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并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入选最美“国家地质公园”等。
“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是山因地名而起,还是县名因山名而立尚不得知。因此处山势险峻、形奇峰俊、环境优雅、仙气迷腾而渐成为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自春秋以来就有许多达官贵人来武当山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更因社会动荡而致使大量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隋唐时期,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而得到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敕建“五龙祠”。乾宁年间(896—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元代忽必烈对武当山也格外推崇,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指令军民、工匠30余万人,大修武当山。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武当山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史称“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共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清代因统治者偏重佛教和兵火侵扰,武当道教日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当道教再次焕发青春。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把紫霄宫、太和宫收归武当山道协管理,其后湖北省政府先后将五龙宫、清微宫、琼台中观等相继移交武当山道协管理,道教活动蓬勃开展,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也井然有序。1961年,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分别有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等分批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2006年第六批国保评定中则将武当山建筑群整体列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明细账目多寻不得。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并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形成了绵延160里的建筑线,具“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为80公里,南至盐池河佑圣观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龙庙50公里,东至界山寺35公里。在这些建筑线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并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武当山的文物保护、规划、监测等相关工作,今准备在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开展榔梅石殿、竹笆桥、清微宫(焚帛炉崇台、台阶本体)、上元、中元、下元、南岩宫南天门、北天门及两道一路(东神道、西神道、徐霞客游路)的保护规划、设计及保护工程项目,为此我院配合进行部分相关数据采集及制图工作,主要包括文物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三维扫描、无人机及地面摄影的影像建模、相关图件的制作和部分调查工作。2021年3月16日-22日,有幸随郑少开、郑士涛等一起,赴武当山一地,在工作中短暂而深度地体味了武当山的文化和景观。
(2)
2021年3月15日,郑少开、郑士涛和老丁于当夜十点从北京乘机抵达湖北十堰武当山机场,入住武当山脚下武当镇。3月16日上午,与遗产院的张纪平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会合后,一同进山,住南岩宾馆。
驻地位于武当山景区当中,乌鸦岭处,一条进山公路的终点处。此地距南岩宫不远,亦有登山梯道可经榔梅石殿、黄龙洞、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而至武当之巅金殿。不过据说上山得两三个小时,下山则轻松地不足一小时就能跑下。
行李放下后,立马提上仪器,奔赴最近的一处工作场地,南天门,工作就此展开。
南天门是传说中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门,也是帝王宫殿大门,庄严而神圣。此座南天门是进入南岩宫的必经之路,同时连接着祈雨台,泰常观和雷神洞等景点。南天门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饰以红墙绿瓦,前后皆为长石梯联缀,古朴的青石和周遭密匝的茂林让这里有一种天阙仙宫的意境。




估计以前前往南岩宫须经过近百级的台阶才能爬上南天门,然后再下行后循道前往。后来在山腰处临崖修筑一条道路,南天门渐渐落寂,但那一段古道石阶会给人一种渐渐登高进入仙界之感,还是很有必要走上一遭的。
去往南天门、南岩宫的路上有一段名号“天街”之地,山脊间筑有青石道,两旁石砌栏杆,透过两侧的树木可见外面的山峦,感觉就好像是在天庭漫步一般。景致虽单薄,但雅韵悠长,尤其是在雨雾之时、无人之刻漫步此地别有一番风味。






(3)
南天门东侧偏北有泰常观和雷神洞等文物古迹点,其中泰常观是文化遗产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牌上称“泰常观又名太常观,是明代太常寺卿任自垣利用修南岩宫余料所建,为常寺臣居住之所。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扩建。内设道教始祖老子圣像等。太常观,元代既有建筑,因此处经常霞雾环绕,又称“云霞观”,后废祀。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重建玄帝殿、斋堂、道房计19间,太常寺丞长居此地,提调全山。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修复,光绪十三年(1887)地震使部分房屋倒塌。太常观现由武当山文管所太常观办事处进行日常看护,武当山文管所南岩宫管理处负责其保护及安全管理,归属武当山文物管理所,上级主管部门为武当山特区文物局。”
目前泰常观正在进行闭门维修,由湖北古建筑保护中心进行设计,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负责施工,合同款项约250万元。
泰常观门前左右各一卧式石碑,一块上刻“泰常观
而雷神洞亦名“欻火岩”,因冬暖夏凉,世称“天下十一洞天”,内有元代石殿及雷神塑像。





(4)
南岩宫是武当山中一处著名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存建筑20余栋,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等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而名气远播四海的龙头香为一根石梁,长约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渊,龙头上置一小香炉,其状极其峻险,据称以前时常有胆大的香客坠崖,今已呈封闭状。
南岩宫是武当山的一处重要历史和文物景观场所,现在由景区和文物部门管理,周遭还有多处巨型碑亭、题刻等,武当山的题刻似多集中在南岩宫附近,数量众多,也应对此开展专题性研究和保护。



















(5)
武当山作为一座神山圣山,自古拜山进香的古道不少,除了现在多被人熟知的东神道、西神道、南神道、徐霞客游道等,还有许多古老的现未被深挖细琢的古道,而沿着这些古道,散落着一些今少有游客前往的古庙古观古建筑、石桥石窟石建筑,其中有一条古道沿线经竹笆桥、下院、中院、上院、北天门等地,今残道依稀,香客不再,许多的古旧建筑已被荒草茂林尘土泥沙掩埋遮蔽,其光芒渐有凋敝之像。
北天门其实距离南岩宫不远,当为古神道上的一处“指路标牌”,只是蹊跷的是不似南天门那样地处高岭山坳处,且其穿过北天门的步道、神道也多难觅踪迹。
北天门规格较南天门略小,式样近同,东西向单门券通道,砌石为台,四周石栏杆环围,东西两端则是台阶上下,东侧门外两边各一石香炉。
北天门南侧高丘周边,多处建筑基址,条石台基、经幢残件、古墓等散布,地面建筑则损毁的几无痕迹。
南天门和北天门似仅与南岩宫有关,因南天门在南岩宫的东南向,而北天门在南岩宫的东北向,皆相对于武当山的中心金殿而言都是北侧。
北天门相较南天门而言,残损更甚,亟待进行保护修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