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3(哈密博物馆)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411245317(1)哈密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3(哈密博物馆)
(1)
哈密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是一座展示哈密古代文明的综合性博物馆,号称新疆三大博物馆之一,是哈密地区(现为哈密市)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和陈列展览中心。它所收藏的珍贵文物及研究标本达1.2万件,22(类)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尤以新疆青铜时代至汉代的青铜器、彩陶器、服饰和古尸等藏品最为出色。五堡文物、焉不拉克文化都有较高的考古科研价值。
博物馆位于哈密市区西南角,与哈密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同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援建的,已成为哈密市一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
博物馆中常设展览为《哈密古代文明》,用大量的文物、图片和文字介绍全面而详尽地为参观者勾勒出了哈密的历史和发展。
哈密市包括天山南麓的伊州区和天山北麓的巴里坤县和伊吾县,这里生活着汉、维、哈、回、满等39个民族,历史遗迹共838处,其中现有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2处。
哈密是新疆最东面的地级市,环境多样,最北面是阿尔泰山余脉大哈甫提克山,最南是噶顺戈壁的白龙山,中间横亘的是天山,天山廊道与河西走廊在此对接。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其文化特征深受当时华北地区的影响。先秦时期,这里的考古发现显示与甘肃西部既同属一个文化体系,又受到了来自亚欧草原和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西汉时,这里被称作伊吾卢,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时,称为“伊吾”,先后设置宜禾都尉和伊吾司马。魏晋南北朝时期,承续宜禾都尉,到东晋前凉一度把伊吾划归敦煌郡管理,设伊吾都尉,北魏设伊吾郡,这是哈密设置郡县的开始。隋朝时,设立伊吾郡和柔远镇。唐代设立伊州,辖伊吾、柔远、纳职三县。宋元时期,曾被西辽管辖,蒙元时归甘肃行省,称“哈密力”。明朝时,册封控制哈密的察合台后裔为忠顺王,并设哈密卫。清代将哈密划归镶红回旗,设哈密厅,归甘肃管理,后改为哈密直隶厅。中华民国时期改土归流,成立哈密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立哈密地区行政公署,2016年撤地建市,成立哈密地级市。
历史的发展和考古发现充分表明,新疆缩影的哈密市自古以来就被看作“西域襟喉”、“嘉关锁钥”,一直是中华文化汇聚积淀、并向西传播的枢纽之地。农牧文明在这里交汇,丝路南北线在这里汇聚,无论是汉晋隋唐,还是宋元明清,始终是多文化井存、多民族聚居之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开发建设了壮美河山、广袤疆域,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在哈密市博物馆的历史陈列中领略这片神奇土地的历史和各族人民共同铸就的辉煌!





(2)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4到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哈密市发现的三道岭、七角井细石器遗存,采集到大量的细石器,这些石器与我国华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风格几乎完全一致,具有同一技术传统,应属于同一文化体系,距今七千年至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东天山南北的农牧文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和牧业为主,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开始出现。由于天山将哈密地域分为南北迥异的环境,天山廊道与河西走廊的紧密相连,造就了哈密地域与甘肃西部早期文化天然的紧密一体关系,同时与辽阔的北疆草原地区牧业人群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交流。这一时期代表性的遗址有哈密天山北路(林雅)墓地、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南湾墓地、萨依吐尔墓地等,出土的彩陶器、青铜斧、铜刀、粟类农作物及木耒、木耜等重要文物,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3)两汉-魏晋-隋唐时期
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阶段。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乌孙等共同对付匈奴,期间张骞曾经到过哈密市,在巴里坤湖生活了一段时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先后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入我国版图,成为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西域各国包括哈密正式归入汉中央的管辖之下,东汉开始称哈密为伊吾,公元73年(东汉永平十六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131年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经过考古勘探,推测屯田地可能在今天拉甫却克古城附近。汉代在哈密留下了三块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任尚碑和裴岑碑,焕彩沟碑因碑文被后世磨去,另刻碑文,现仅有: “惟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清代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
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三国、魏晋时期,在哈密仍设宜禾都尉,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前凉国张骏把伊划属敦煌治理,设立伊都尉;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设置伊吾郡。这一时期,北方匈奴、鲜卑、丁零等民族部分内迁并最后与汉族融合;在西域,北魏、柔然、高车、曮(yn)哒、突厥,先后统治天山南北,西域地仍然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基本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西域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屯垦戍边的实施,各民族间交流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为隋唐的统一定了基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统一全国,先后在都善、且末和伊吾设郡,西域大部分归属了隋朝。公元608年,隋炀帝派薛世雄和裴矩西出玉门关攻陷伊,在东汉旧伊吾卢城东修筑新城,号“新伊吾”。隋军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兵1000人,常驻伊吾,保护行旅及丝路之畅通。公元610年,设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即当今之沁城)。
618年唐朝建立,640年和702年分别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在伊、西、庭三州建立与中原一致的各种制度,如州县、乡里、城坊、邻保等行政制度;均田、租庸、徭役、差科等经济制度;镇、戍、烽燧、守捉、折冲府等军事制度;馆驿、车坊、马坊、长行坊等交通制度。在其他地方实行羁縻府州制。公元632年改西伊州为伊州,辖伊吾、柔远、纳职三县,一度归陇右道管辖。伊州刺史先后有郭虔理、郭知运、韩威、袁光庭、叔方、贺从勖等。
唐代的哈密,充分展示出丝路要冲的地理特征,不但丝路北道要经过这里,丝路南道、楼兰道、大海道、五船道都要经过这里,更是8世纪初北庭伊西节度使设立后,新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里的军事要地,是担负着“防制突骑施、坚昆,抚宁西戎”战略任务的伊吾军等的重要保障基地。随着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绿洲经济与牧业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天山廊道南北沿途星罗棋布的驿站,成为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聚居在伊州的各族居民和谐共处,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西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促使唐王朝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交往,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西域历史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哈密保存较好的拉甫却克古城、大河古城、白杨沟佛寺遗址、小南湖佛塔等遗存,以及发现的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等无不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





























(4)宋元明清时期
1132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建立西辽王朝。西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新疆和中亚建立的政权,强盛时曾先后降服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等,控制全新疆,1218年西辽被大蒙古国所灭。西辽统有整个西域地区80余年,典章制度多依从中原,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公元1124年(北宋宣和六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
13世纪元朝建立,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动了史无前例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1218年元朝统一西域,设置达鲁花赤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察合台汗国统辖西域,实行行省制,改伊州为“哈密力”,隶属甘肃行省。1295年,在别失八里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根据政治、经济形势设立的军政管理机构,具体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广大地域的有效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开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404年(永乐二年),明封哈密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使守其地,绥抚其民”。后又敕安克帖木儿的侄子脱脱袭封忠顺王,并赐印诰、玉带、文绮等。1406年(永乐四年)3月,“设哈密卫,给印章,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哈密卫正式设立,并先后建立安定、阿瑞、曲先、罕东、赤金蒙古、沙州6个卫,管理西域事务。相关历史文献大量记述了西域与明朝的贸易往来,贸易物品以茶、驼马、大黄、玉石、丝绸、香料、奢侈品等为大宗。哈密忠顺王的册封和哈密卫的设立,是明朝制定的对蒙古和对西域经营政策发展的结果;哈密的归附和稳定,不但有利于明西北边疆的安全,也为明朝继续经营西域准备了必要前提。
清代时,哈密不但是清朝政府统治新疆的重要军政要地和经济后勤保障基地,更重要的是清代统一西域、抗击侵略的基地和大本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束语
丰富多彩的哈密,因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互鉴而精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璀璨的历史文物清晰地揭示出哈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传播的门户,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深刻地阐明了自汉代开始,新疆正式成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证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历程。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了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得天独厚的哈密,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汇聚积淀、并向西传播的框纽之地。在中华文化的根脉下诞育、成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枝繁叶茂,在文化荟萃、交流中发展昌盛,必将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伟大事业增添光彩。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宣传好哈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讲述好砥砺奋进的时代新篇章!
当今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哈密既是东来西去南通北拓的重要节点,又是新疆连接内地的枢纽城市,哈密的未来,潜力无限!
【注】文字多取自展陈内容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