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2(哈密街景)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2(哈密街景)
(1)

哈密,古称伊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
哈密曾是新疆的一个地区,辖东部天山南北两地的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2016年撤销哈密地区,设立地级哈密市,原哈密市则改为伊州区,这样新的哈密市辖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地,为当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最年轻的城市。
初至哈密正是冬季,抬眼一望雾蒙蒙的天气、不拉机城市让我心目中对哈密的第一印象就不甚好,在哈密城中待了近40天,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始终未能有较大的提升。
哈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朝初期筑有城池,周长三四里,开二门。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哈密新城,城池“周一里六分,高二丈,宽一丈四尺,门三,东、南、北。城内回汉杂处,东西两傍附郭俨,三城毗连。”不过今日哈密城中,老景老物多已不存,所遗的哈密回城、哈密老城和哈密新城仅剩一些残部。
哈密旧城区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其实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在新疆诸城市中应该讲算是比较好的,但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精神感觉与她的历史和地位不符。其既无古城的韵味和恬静,也缺乏新城的气派和明快,城市的建设似也缺乏规划和有序。
不过现在在城市的西部正在开发建设新城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平直的道路虽然有新颜、明亮之感,但似乎城市的温度还不够,人文的氛围尚需长时间的提升。而在城区的西北方向,距离市区五六公里的地方,则是另有一个巨型如同城市的新区,方方正正,长2.8公里,宽2.2公里,6个多平方公里的大型小区或小城镇大部分已经成型,似油田部门自己建设的工作和生活区。










(2)
哈密城中有条哈密河南北向穿城而过,其为是哈密各族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也是哈密文明的摇篮。不过,今流过城市是水量已经非常稀少了,曾经养育城市居民的河流现今也只能是以湿地、公园的形式继续为城市增添生机和绿意。
近年来,借助于世界银行贷款,建成了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并进行了哈密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包括拆迁、防洪和水土保持工程、引水、节水、增水工程和绿化、景观、照明等工程。其对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气候、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籍借宽阔的河道和密林绿地,建有人民公园,园内由桃溪柳曲、半亩山水、左公烟柳三个主题组成,面积很大,是城市居民消暑纳凉、散步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公园内,河道两侧各有一座清真寺,风格迥异。
而公园内最为珍贵的就是数十株的“左公柳”其为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所植道柳。据传,当年他为收复新疆而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是西北人民对他最没有争议的一种纪念。今日看来,其政治意义和生态意义更加巨大。
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然岁月无情、社会巨变,150余年后,左公柳已成锐减之势,据说现在左公柳留存最多的甘肃省境内也仅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于平凉市柳湖公园中。
在哈密河谷处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少,但还有说法是许多为后人补栽,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而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也是从古至今官方的一种责任和人民的一个情结,既为了保护生态,也为了延续左公精神。
哈密河流淌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见证着变迁。










(3)
哈密这座城市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但任何一点别样的风情和靓丽的色彩都会让我心中涌出一丝温暖和喜悦。
哈密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资源富集和区位独特的优势,且在文化旅游方面还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潜力,其建设发展等具有广阔天地。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