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9(阿拉沟戍堡)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9(阿拉沟戍堡)
(1)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盆地,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阿尔泰山两大山系的重要通道。吐鲁番盆地是古代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为丝绸之路北道主干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是东西方交流交汇中的桥头堡位置,更是天山南侧绿洲农耕区与天山北侧游牧区分界与交错区域。交通要道及农耕、定居密集区域的特点也使得这一地区是新疆烽燧等军事遗址分布非常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吐鲁番地区的烽燧等军事遗存在形制、构筑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在整个新疆地区长城资源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
吐鲁番盆地,自然地理区域属中国西北干旱区中的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其盆地西起于阿拉沟东口,东止于七角井峡谷西口,博格达山耸立于盆地之北,南有觉罗塔格,东西最长约380公里,南北最宽约260公里,盆地区域曾是汉唐时期车师前部、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和西州的所在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形成了较多的山谷通道,便于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也使其成为中西交通干线上重要枢纽和绿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在历史上,为保证国家政令的通达、交通商贸的通畅、屯耕的正常进行,沿交通线路建立了一系列的战略防御措施,增设戍堡、烽燧、驿站等设施,形成了坚固的边塞军防。据实地调查统计,吐鲁番历代共有军事交通类遗址近60处,形成了以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大型城址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并与周边小城镇及外部支道相联的交通警戒系统,经两汉、魏晋开发奠基,至唐代发展形成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当时整个西域地区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主要的几个交通线路为:高昌故城-木头沟-煤窑沟交通线、高昌故城-恰特卡勒-安乐古城-交河故城的交通线、七克台-鄯善县-高昌故城的交通线及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托克逊县-阿拉沟的交通线。也正是这鞋交通线路促进了辉煌的吐鲁番古代文明的发展、延续、交流,使得吐鲁番盆地成为丝绸之路枢纽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交通线多设置有戍堡、烽燧、驿站等,目前所见的遗存主要沿现今的312国道呈线状分布,并向南北两端有支线发展,沿进出天山的古道和环绕绿洲周边展布。烽燧、戍堡等遗址一般分布在河流、沟渠的中下游区域,并且依附在水系周边,烽燧之间的距离大致在二十至三十公里不等。
吐鲁番的烽燧和戍堡多建于唐代,据调查其境内存有五六十处遗迹,而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长城资源(烽燧和戍堡)遗址共43处(38个烽燧和5个戍堡),分布于高昌区(19处)、鄯善县(14处)和托克逊县(10处)境内,包括3处国保单位(七泉湖萨依烽火台、二塘沟烽火台、阿拉沟戍堡)、14处省保单位、24处县保单位,另有2处未定级(在2012年长城资源认定时的保护级别情况为:3处国保、11处省保、27处县保、2处未定级,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余大部分非省保单位都提升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如下图: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图

吐鲁番盆地烽燧所用材料,多为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泥土、杂草制成土坯,垒砌而成,或夯筑而成。烽燧多呈梯形覆斗状,多实心,部分烽燧体内建券室,还有的则与戍堡和驿站合建。
(2)
阿拉沟戍堡位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境内,县域西北方向,阿乐惠镇中,西北距托克逊县城65公里。
阿乐惠镇位于天山腹地,为吐鲁番盆地的西缘,向西和向北有两条山谷穿越天山。西向一条山沟称为阿拉沟,其间有河水流淌,现名阿拉沟渠,为一条交通大动脉之所,301国道和南疆铁路从这里经过。北向一条山沟称为鱼儿沟,其间有河水流淌,同样为通勤之通道,103省道从这里经过,向北抵乌鲁木齐。
阿拉沟是古丝绸之路的“天山道”,因为从阿拉沟口到奎先大坂一路竟能领略到一年春、夏、秋、冬美好的四季风光,故阿拉沟又称“四季沟”。
阿拉沟位于天山腹地,两边是高低起伏的山峦,中间是一条开阔、平坦、狭长的沟道,西起奎先大坂东侧,东到阿拉沟口以东七千米处,全长一百公里,平均宽度为五百米,是一条弯曲的山沟,地势险恶,最窄处仅能过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阿拉沟戍堡(阿拉沟烽燧)矗立阿拉沟口。
1969年发生了苏联军队在黑龙江侵犯珍宝岛、在新疆塔城挑起铁列克提等事件,为应对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在“深挖洞”和“备战备荒”的号召下,于天山山脉阿拉沟河河谷两侧分属和静县和托克逊县的地区建成了大批军工企业,并成立了以阿拉沟、鱼儿沟、艾维尔沟三个街道为主的南山矿区,归属乌鲁木齐市,鼎盛时期,驻有军企、政府机构、铁路部门等几十家单位,大小企业60家,人口超过10万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军品生产全部转为民用生产,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大量厂矿搬迁、合并、改造、破产,区政府也由阿拉沟迁至鱼儿沟,并更名为南泉区。2002年,以南泉区为班底成立达坂城区,区政府驻地由鱼尔沟迁至达坂城镇。2008年托克逊县与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调整行政区域界线,部分矿区划至托克逊县,而原名“鱼儿沟”街道办事处的小镇再度划归托克逊县管辖,并被命名为“石烽镇”,后在2010年正式挂牌时定名“阿乐惠镇”。经过近十年的改造和建设、曾经凋敝的小镇再度焕发青春活力,矿业生产和建材生产欣欣向荣。
阿拉沟戍堡位于阿乐惠镇的西侧,其西南两侧临崖,崖壁高二三十米,陡直,西侧即为鱼儿沟,溪水常年不绝,向南汇入到阿拉沟渠之中。一堡戍双口,自古就是军事要冲之所。上世纪70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曾在戍堡和戍堡以北两公里处和以西三公里处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两座古墓葬,出土过战国秦汉时期的狮虎形金器雕塑。
阿拉沟戍堡为一略呈方形的小堡,西北角竖有梯形覆斗状烽燧,小堡边长约30m。戍堡外四周建有栅栏,栅栏水泥柱方形,较厚实,边长20公分,柱间拉铁丝网围圈,门位于北侧偏东,东北角处一新一旧两文保碑。
旧碑,水泥碑,上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一日公布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三年八月立”,汉字在左,维文在右。
新碑为黑色大理石机制碑,刻字填黄。正面碑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 阿拉沟戍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5月3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7年4月立”。 维吾尔文在上,汉字在下。背面碑文为“阿拉沟戍堡介
戍堡外围有保护栅栏,栅栏外四角各一界桩点。
西侧1-2米外即为崖壁深沟,崖壁边沿处有砌筑护墙痕迹。
戍堡东侧和南侧,整理开辟出小型休闲场所,北侧一条公路经过。
东北角外40m,政府院内,一处自治区地理信息局设置的GPS基准站。
阿拉沟戍堡位置示意图(卫星影像)
戍堡东墙:
整个墙体外侧呈三段式结构,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长约7m,截面呈梯形状,大型鹅卵石砌筑,形态不甚规则,南端外凸,似为近现代修补后形成。
中段约4m,墙壁竖直,收分不显,似新修补而成。从墙外侧向东两小段土坯墙垣,北侧残高约3m,长1.8-2.5m,厚0.4-0.7m,呈收分状;南侧短墙长0.7m,宽0.8m,残高1m。似应为墙外附属建筑。
南段墙面竖直,东南角略呈圆弧状,较大的石块砌筑,表面用泥土抹光,其间有木桩木条垂直于墙面嵌入。
戍堡南墙:
中部一缺口,似为堡门所在,墙面石块砌筑,表面多用泥浆抹平,偏西侧墙面有处小折角。缺口西侧有一小段向外侧的小矮墙,长1.7m,宽0.5m,高0.6m。
戍堡西墙:
原状原物较多,大型石砾分层砌筑,各层之间除填塞泥土外,还加垫水平沿墙面方向的红柳枝条,垂直墙面方向则向墙体里侧插入木桩木条。整个墙面甚少有石块缺失,仅见两处(两块)缺失,经年的风蚀雨蚀,已使墙体石块间泥土表层流失,深达10-20cm,愈发显现石块外露外凸。
墙体石块石砾虽大,但多四角圆滑,为河谷中流水长期冲刷、磨砺而成。
墙体北端烽燧处略凸出墙面0.3m,外侧地面上可见有宽度为1.7m的石砌硬化地面,显见烽燧在修造中首先进行了基础处理,铺垫有石块地基。
烽燧西侧北端似有旧时修补痕迹。
烽燧高耸,为保证其稳定性,分层加插成排密集的树桩木条,层间距约1.8-2.5m。
烽燧西北角根部约6m以下,排桩不显,似曾塌垮后形成内凹,后经过补砌,沿墙面铺垫红柳枝条,但嵌入的树桩树杆不多。
戍堡北墙:
戍堡墙面外凸于烽燧东北角约7m。
墙面比较规整,层间沿墙面方向铺垫有树桩、树枝等。
戍堡内侧:
南侧缺口处地坪较高,距内外侧地面高度约为1.5m。两侧墙体厚约4m,截面处墙体有新进修补的痕迹,泥土补砌,外侧修补伪装成土坯模样。
缺口(门洞)西侧北端地面有竖木桩出露。
墙体顶面宽约1.5m,外侧泥筑一道宇墙,宽0.35m,残高0.4m。
门洞西侧北端有步道上顶。
南墙西段、西墙墙体较薄,顶宽1.5m,底宽约2.5m。西墙内侧底部有修补痕迹。
南墙东段、东墙墙体较厚,内侧表层已不存,塌垮流失较多,表面见不到石砌现象,显见此段墙垣为土筑,外皮石垒。
东墙内侧有房址,曾进行过考古调查。
烽燧体东南两侧上部墙间有土坯修补痕迹。顶层新筑土坯宇墙,宽约0.4m,高0.6m,东侧北端开小口。
烽燧东侧有步道上墙顶,东南角有修补痕迹。
烽燧东北角外、戍堡内北侧,有一平顶台式建筑,底部东侧一券洞,内窥可见为土坯建筑结构,进深2.5m,折拐向南延伸。
戍堡内侧东北角有石砌台体,东侧墙体有土坯可见,似为修补之作。
烽燧体南侧根部有浮土堆积。
烽燧东北角处石砌平台上有用石块构成的圆形摆放图案,平台南侧与东部挡墙和西侧步道之间有土体堆积,形成坡面。
戍堡中部,略呈锅底凹形,存在积水下渗之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