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2022-06-19 11:09:30)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1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盆地,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阿尔泰山两大山系的重要通道。吐鲁番盆地是古代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为丝绸之路北道主干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是东西方交流交汇中的桥头堡位置,更是天山南侧绿洲农耕区与天山北侧游牧区分界与交错区域。交通要道及农耕、定居密集区域的特点也使得这一地区是新疆烽燧等军事遗址分布非常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吐鲁番地区的烽燧等军事遗存在形制、构筑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在整个新疆地区长城资源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

吐鲁番盆地,自然地理区域属中国西北干旱区中的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其盆地西起于阿拉沟东口,东止于七角井峡谷西口,博格达山耸立于盆地之北,南有觉罗塔格,东西最长约380公里,南北最宽约260公里,盆地区域曾是汉唐时期车师前部、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和西州的所在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形成了较多的山谷通道,便于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也使其成为中西交通干线上重要枢纽和绿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在历史上,为保证国家政令的通达、交通商贸的通畅、屯耕的正常进行,沿交通线路建立了一系列的战略防御措施,增设戍堡、烽燧、驿站等设施,形成了坚固的边塞军防。据实地调查统计,吐鲁番历代共有军事交通类遗址近60处,形成了以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大型城址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并与周边小城镇及外部支道相联的交通警戒系统,经两汉、魏晋开发奠基,至唐代发展形成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当时整个西域地区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主要的几个交通线路为:高昌故城-木头沟-煤窑沟交通线、高昌故城-恰特卡勒-安乐古城-交河故城的交通线、七克台-鄯善县-高昌故城的交通线及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托克逊县-阿拉沟的交通线。也正是这鞋交通线路促进了辉煌的吐鲁番古代文明的发展、延续、交流,使得吐鲁番盆地成为丝绸之路枢纽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交通线多设置有戍堡、烽燧、驿站等,目前所见的遗存主要沿现今的312国道呈线状分布,并向南北两端有支线发展,沿进出天山的古道和环绕绿洲周边展布。烽燧、戍堡等遗址一般分布在河流、沟渠的中下游区域,并且依附在水系周边,烽燧之间的距离大致在二十至三十公里不等。

吐鲁番的烽燧和戍堡多建于唐代,据调查其境内存有五六十处遗迹,而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长城资源(烽燧和戍堡)遗址共43处(38个烽燧和5个戍堡),分布于高昌区(19处)、鄯善县(14处)和托克逊县(10处)境内,包括3处国保单位(七泉湖萨依烽火台、二塘沟烽火台、阿拉沟戍堡)、14处省保单位、24处县保单位,另有2处未定级(在2012年长城资源认定时的保护级别情况为:3处国保、11处省保、27处县保、2处未定级,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余大部分非省保单位都提升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如下图: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图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图(卫星影像)

 

吐鲁番盆地烽燧所用材料,多为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泥土、杂草制成土坯,垒砌而成,或夯筑而成。烽燧多呈梯形覆斗状,多实心,部分烽燧体内建券室,还有的则与戍堡和驿站合建。

   

2

阔坦吐尔古城也称大墩古城,位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城东部,郭勒布依乡喀拉布拉克村西6.5千米,南侧约2公里有大墩烽火台,其南50米有吐鲁番市区至托克逊县的省道202公路,西17公里有布干烽火台,西北4公里有布干驿站。

阔坦吐尔古城地处托克逊河冲积扇上,附近有阿拉沟河和托克逊河流过,四周为沙丘或盐碱荒滩,地表多土质,质地较坚硬,沟壑遍布,骆驼草似点缀一般散落。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阔坦吐尔古城位置示意图(卫星影像)

整片区域为油田作业区域,西侧2.5公里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油井内部路通过,西南端在一处检查站附近与202省道相交,东北端在坑地克水库附近与一条乡村道相联。古城北端2.5公里处、油井内部路旁,一无水的水库。西南侧4-5公里处,有多条坎儿井。

阔坦吐尔古城周边似有其余遗址残迹和垦荒造田痕迹。

阔坦吐尔古城周边一圈墙垣,正方,边长180米,垛泥筑墙方式,局部见有土坯砌筑痕迹,修造过程中似采用火烧加固处理。

墙垣已呈垄状,残高1-2m

沿墙四周内侧,大量房屋建筑残迹,成排向城堡内部延伸,多者45排。

古城正中处,一堡垒式建筑体,方形,边长约20米。东西向五横券顶通廊结构,土坯砌筑,土坯尺寸多种,主要分大小两种,大者为40X20x10,小者为35X15X10

各券洞隔墙上部、券洞肩部位置各一东西向的小券洞通道贯通,似取暖、隔热孔道。

堡垒式建筑体似构筑在一处小型高台之上,高台较周边地势略高1-2米。

 

西壁:

整个西壁原始墙面塌失不存,所见仅为建筑内部,墙体外侧下部多有堆积,北侧堆积已近墙体腰部。西北角根部应在堆积之中埋设,西南角可见,约在残墙外2.2m处。

从显露的建筑体内部东西向券洞见,大小似各有不同,南侧两个略小,北端两个稍大,最北端一个则最小。

北侧券洞,宽1.9m,高2.2m

南侧券洞,宽1.7m,高2.2m

券洞在靠近西壁处皆有砖砌隔间,不似原建筑形制,应为近现代所为。

 

南壁:

南壁相对完整,但已断裂成三段。

东端宽约3-4m,基本呈原始状,表层多受风蚀影响,顶部有塌失,略低。

中部宽约8-9m,整体塌垮后偏倒向北侧、斜靠,两端各有大块的墙体整体破碎,破碎后的砖泥堆积于后侧的券洞中。墙面中部虽呈整体形态,但断裂缝隙多条,宽者大0.2m,根部水平方向已完全断裂。

西端底部宽约6-7m,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状。虽整体形制依存,但周身通体裂隙,三条竖向裂隙已呈贯穿之态。西南角根底有塌垮,形成悬空截面,东西长2.5m,高0.6-1m,深0.2-0.4m,根部有堆积。

 

东壁:

相对较为完整,墙面略呈收分。

东南角完整,但周围有风吹沙土堆积,跟脚被埋设。

墙面主要由土坯平铺而成,其间有两层位置系用土坯竖向砌筑。此两层间距0.7m(上层下沿至下层上沿)。

南侧第一券洞对应东侧墙面一洞,似不为开门,而为塌垮而成,内部碎砖散土堵塞。券洞上一望孔对穿墙面,宽0.5m,高1.2m,望孔上呈三角形状,左右各一斜砖对砌。

南侧第二券洞对应东侧墙面一洞,仍不为开门,应为塌垮而成,内虽有塌砖堆积,但可通行内部。券洞上一望孔对穿墙面,宽0.5m,高1.2m,顶部平砖横置。

正中墙面塌失一孔洞,0.5m见方,深约0.4m

北侧第三券洞正中上部一望孔,对穿墙面,宽0.5m,高1.2m,顶部平。

北侧第二券洞对应东侧墙面一洞,应系堡垒式建筑体进出之通道,后遭塌垮而成现状。内部第三券洞和第二券洞中部隔墙多失,呈一开口状,仅余西侧一小段。

北侧第一券洞似分隔成东西向三间,全部塌垮填实,各间开口向南。顶部对应东墙处一望孔,对穿墙面,平顶。

门洞外左右各一竖墙,宽0.6m,残长约2.5m

 

顶部:

从残余痕迹看,原堡垒建筑顶部平,现多已坍塌。四围筑有宇墙,宽0.4m,残高0.5-0.8m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0(阔坦吐尔古城)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