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2(察县靖远寺和纳达齐牛录关帝庙)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2(察县靖远寺和纳达齐牛录关帝庙)
(1)
靖远寺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区西侧7公里处的孙扎齐牛录镇,位于仿古新建的锡伯古城之中。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长条状,砖砌围墙围护。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樟竿、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东西配殿及钟楼、鼓楼等单体建筑组成。最南面为照壁,照壁和山门间有一对石狮,山门外另筑有西向的侧门和南向的正门,正门上方刻锡伯文和汉文“靖远寺”金字。
正门旁竖一块文保碑,黑色机制大理石碑身,须弥座碑座。碑身长150cm,宽100cm,厚16cm。碑座长180cm,宽56cm,高130cm。正面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侧便门处,再一块文保碑,黑色机制大理石碑身,正面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碑所载多有不同。
靖远寺今仍为宗教活动场所。
靖远寺中钟楼和鼓楼已毁,无踪。
靖远寺建成后,得到了清朝政府的重视,“靖远寺”三字即为嘉庆皇帝亲笔所书。解放后,国家数次拨专款对靖远寺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现在的靖远寺成为了伊犁察布查尔县现锡伯族从东北西迁伊犁后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工艺、艺术和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也成为了伊犁一地的著名旅游景观。
在三世佛大殿前的左右配殿中,有锡伯族西迁和在察县生产、建设、戍边、生活等的图片展览和实物陈列。
靖远寺西侧有娘娘庙和关帝庙,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寺卫星影像)









(2)
靖远寺所在区域,新建一座锡伯古城,重点打造“一心六区”,即旅游集散中心,锡伯文化展示区、靖远寺佛教文化区、关圣文化区、靖远路特色街区、弓箭文化体验区、民俗休闲度假区。锡伯古城以国家级特色旅游名村孙扎齐牛录乡为依托,以锡伯民俗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民族,体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旨在打造成文旅要素齐全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今这里已成国家AAAA级景区。










(3)
锡伯族作为古代鲜卑族的后裔,历史悠久,至今保存着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并流传至今,也充分体现了锡伯族这个民族不断进步和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智慧与能力。另外,其在长期的新疆屯垦戍边中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在保留原有锡伯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积极融合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发展至今后在这里形成全国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同时要保留了许多民间故事、历史文物古迹,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锡伯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着深刻文化内涵,蕴含着多种文化的积淀。









(4)
纳达齐牛录关帝庙位于位于察布查尔县纳达齐牛录乡纳达齐牛录村内,修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纳达齐牛录关帝庙坐北向南,由山门、娘娘庙、关公庙和图公殿等部分组成。
据介绍,整个关公庙曾损毁严重,现今已得到修复,整个寺院用围墙围圈,三座庙宇均偏向东侧。
关帝庙围墙东侧紧靠图公北街,围墙北侧旁果尔敏东街,围墙西侧紧邻纳达齐牛录乡中心校(现已搬迁他处),南侧则为村居。
山门位于南侧偏东,门外西侧两块文保碑,前面一块为国保碑,黑色机制大理石碑身,须弥座碑座。碑身长150cm,宽100cm,厚16cm。碑座长180cm,宽56cm,高130cm。正面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面一块为区保碑,黑色机制大理石石片碑身,碑座也为贴片。碑身长130cm,宽80cm,厚18cm。碑座长140cm,宽41cm,高92cm。正面刻“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墙上挂一块铜牌,上书“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门牌号码为图公北街三巷1号。
山门内立“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和全锡伯文的文保铜牌。
纳达齐牛录关帝庙内有三处建筑,其实主殿并不是关帝庙,而是图伯特殿,其位于最北侧正中位置,其下左右侧才分别为娘娘殿和关公殿。
图伯特殿筑于一处高台之上,夯土为基,高1.6-1.8米,高台外包砖垒石曾被扒除,今重新恢复,但较为简陋,今高台侧面和顶面均有较大破损。
图伯特图公为新疆锡伯族奠基第一人。
锡伯族的图伯特出生于乾隆年间的盛京(今辽宁沈阳附近),后来跟随族中长辈西迁伊犁,卫戍边疆(当时清政府承诺的卫戍周期是六十年,所以有很多人去时都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锡伯族后裔,为了纪念这段非比寻常经历,曾作有民间长诗《西迁之歌》流传至今。
幼年的图伯特跟随父亲和族人翻山越水,披肝沥胆一路到了伊犁,随后锡伯族人被编入八旗,开始正式卫戍边关,建设自己未来的新家园察布查尔,开始了一手拿弓箭保卫国土、一手拿铣镰开荒种地的生活。
图伯特十五岁时正式入伍,因为勤奋好学,文武双全,从军三十年后接任了整个锡伯营总管。其在任上详细考察整个地区地形地势,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定下了“察布查尔山口凿渠,南引伊犁河水灌田”的宏伟计划。并率领族人苦干七年,挖渠垦荒,终于凿出一条“深一丈、宽一丈二尺、长达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被称为锡伯族母亲河,同时开垦了近八万亩的土地,并在后来随着各个支渠的完善和河水的浇灌,最终良田达到了二十多万亩。图伯特不光是为族人带来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也为边疆屯田卫边起了好头,嘉庆皇帝还给了他留影紫光阁的荣耀。
图伯特为当时新疆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世之功,死后也得到了包括本族人在内的伊犁地区各族人民的颂扬。
此地的祠堂不知是原物还是今建,但以关帝君尚不是主祭祀的地位可见此处主殿当为此地民众心目中最重要的神祇,惟图公能当此荣耀。
不过此殿除高台外所有的砖墙、木柱、屋顶、瓦面等似乎全为重建而成。门口书联“仁政堪媲前贤瑞麦呈祥
关帝庙在东面一侧,为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庙内正中神龛中供奉关羽神位,左、右两侧塑关平、周仓像(均为新塑)。东西两侧墙壁上,绘制有《三国演义》故事壁画,各12福,每幅画面右上方都有锡伯文说明。
娘娘庙在西面一侧,为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略小于关帝庙。同样有壁画,西侧墙壁上壁画全失。东侧亦缺失多半。正壁处三处神龛侧壁壁画多存、神龛表面彩绘亦存,但各神龛内塑像不存。
整个关帝庙几处建筑都已经过修缮。院内多处监控探头。
(靖远寺卫星影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