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2019年五一假期西河口北山太安岭堡长城记略20190503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 2019年五一假期·西河口北山太安岭堡长城记略·20190503
(1)
假期第三天,也是出行的最后一日,因为云天晚上要赶火车去江西,所以计划中的行程只好缩短一日了。
早起再奔西河口,天略阴,有种灰蒙蒙的感觉。
西河口北上一段土墙,长不足一公里,串起三个墩,而南侧的小方城也被称为围城。
沿墙而行,逐渐升高,待快到头时,竟见前面山上有段石墙,遂继续向上。









(2)
石墙,山西地段所见,相对而言较少。
山多石,故此以石筑城,且石墙薄,仅为单片墙。
石墙坚固,数百年来留存较多,今多为原状,墙顶部分垛口依存,仿佛还能听到箭簇发出的刺耳尖叫声。









(3)
今日所行几处皆在浑源县境内,从网上找了点有关浑源县的长城资料,辑录于此:
浑源县,北和大同县相连,南隔山与繁峙县相望,西接应县,东邻灵邱。县境南部崇山峻岭,连绵不断,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以及翠屏山、龙山等。据载,古时浑源南部山区重峦叠嶂,林木深蔚。
浑源县之名,始称于后唐年间,以居浑源川而得名。元朝时代县为州,属大同路。明承元旧制,属大同府辖。调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守御。
长城由应县徐峪村东北三华里处,出应县境而入浑源县黄沙口村地界。长城进入浑源县的基本走向为:由黄沙口向东北方向,经大峪口至凌云口,又向东经长城沟至黄土坡,再转南,经下柴树沟、老君店至西河口,然后继续向南,过海拔一千九百三十五米的目泪坨山,出浑源境入繁峙县界。浑源县境内所辖长城约一百六十华里。
黄沙口至凌云口段长城,依山为险,大部分未筑墙。黄沙口、大峪口、杓头涧等村沟口两侧山坡之上,残存有黄土夯筑的墩台。凌云口两侧山峦叠落,关居谷中。凌云口河由南向北流过关口汇入浑河。
沿凌云口河,有由官儿通往新装村的一条新修公路。凌云口西山上筑有一座黄土夯筑的小方城,至今城墙尚好。方城两侧从山底向上,沿山坡残存一段黄土夯筑城墙。
凌云口向东经海拔二千二百六十七米的龙山以北的长城沟村,至海拔二千零四十七米的大尖山以西的黄土坡村,仅断续地略存零星残墙和墩台。
长城由黄土坡转向南,经小川岭东北侧的山梁至大川岭。此段多只有黄土夯筑墩台,很少见有墙迹。由大川岭北的土墩梁至下柴树沟北,夯土城墙基本连贯。据当地老乡介绍,这段墙原为青砖包砌,条石基础,全被拆毁。在下柴树沟村中确有长城砖石。
长城由下柴树沟村继续沿山梁向南至正沟村。长城过下柴树沟有一墩台残址,据老乡说此台原为空心敌楼,为石基砖砌,石框拱门,门额上嵌有石匾。在这应敌楼所居的边墙梁上,有在“学大寨”时,农民用长城敌楼上的条石和碎砖垒砌的梯田护墙。长城刚过下柴树沟村有夯土城墙高约五米。过那座被拆毁的敌楼不远,城墙便残坍得仅略存痕迹了。
由正为村东,长城沿梁南下,至东葫芦头村东山上一座只存夯土的墩台。这段长城据当地老乡讲,原全为条石基础,青砖包砌,今只残存墙内的夯土痕迹。
由东葫芦头村东山上的墩台起,长城向南至上桦岭村。这段长城已全部坍塌成堆状。从坍塌成堆的材料可断定这一带墙体为黄土夯筑,毛石包砌,垛口为砖砌。上桦岭村正东山上骑墙有一砖楼,但已被拆毁,今只存基座,下为条石,上为砖砌。
由上桦岭南山长城折北转东,到老君店北山老君石处。这段城墙全部坍塌,在城墙里外,散扔着大量的碎石和残砖,间或有一些整砖。当地老乡介绍,这一带的城墙为石基、砖砌,早些年砖石被拆为民用。老君店村西,有一巨石孤立于悬崖之上,当地称其为老君石,上原建有一座亭阁,后被拆毁。今石上尚有原嵌立柱所凿的洞眼,相传此处为太上老君练丹之地。
长城过老君店奔黑狗背村,已无明显痕迹。由黑狗背上海拔二千一百四十米明石尖梁之后转向东,至黄土坡村又转向南至西河口,利用山险为障,在一些地段仅筑有简单的石墙。
长城由西河口北山下到山脚,原为石基砖包,今已被拆毁,只存夯土残墙。西河口北山顶上,有一黄土夯筑的围城。今有浑源县城至繁峙县城的柏油公路由西河口穿过,公路两侧有夯土残墙遗址。
长城从西河口向南至小牛还村东山,尚残存黄土夯筑城墙。由小牛还村东山,长城继续向南偏东至目泪坨山。这段城墙坍塌极为严重,目泪坨山上有一段毛石码砌城墙亦坍塌。
目泪坨山分水岭为浑源、繁峙两县交界处。长城过目泪坨山,便出浑源县境而入繁峙县界。
另有一段资料为:内外长城象椭圆形的四合围墙,把山西雁北地区和河北省西北部围圈起来。这条民族巨龙从八达岭开始,跨居庸,越紫荆,踏倒马,过平型进入浑源境内的目泪坨山。从目泪坨山,经西河口,管仲沟,明石尖梁,黑狗背曲蹿到老君峰上,围着老君峰转了一个半圆形的弯,然后又经下桦岭,马鬃崖正沟,柴树沟,桦皮沟,龙山梁,凌云口,钢铁崖西出浑源境。在此,老君石既是古城的一个城堡,又是古长城的一个烽火台。从老君石经上桦岭至马鬃崖这段长城,充分利用山势的天险,依峰构筑。下部分全部用石条垒基,上部分用城砖砌建。解放前后,上部分城砖大部分被沿线山民建房时拆掉,下部分至今保留。从用料和构筑上看,较八达岭,雁门关等处的长处粗糙和简陋,石条大部分规划不齐,布满苍苔,越见其古,疑为秦汉所筑,西河口一代则为明代长城。古长城在浑源境内长达一百五十多华里,目前存有残迹的还有三十多华里。其中较完整的除了老君峰上数里长的一段外,老君峰北的正沟至下柴树沟八里长的一段古长城也基本保存完整。
虽有描述,但均不详尽,仅可知其为大方向,也就是沿恒山山脉北侧山沟两侧多以墩台、小堡、短墙为主,至落子洼后折向南偏东,至西河口一带后墙垣渐多。
另外在浑源境内还有赵长城、秦长城和北齐长城等,其中以北齐长城最为突出。北齐是继北魏、东魏之后的北方王朝,时逢南北朝数百年的割据战乱,因此修筑长城又起高潮。北齐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和北周,先后修筑了三道长城。据史载,“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拨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其中中段西起偏关东接居庸关,浑源长城正是中段“重墙”从雁门关至平型关的组成部分,由应县北楼口延入本县境内,经黄沙口、大峪口、凌云口、长城沟、大川岭、上桦岭、老君殿、黑狗背和西河口等出境,南连峙团城口直达平型关,东进灵丘倒马关直通紫荊关。浑源境内另一段齐长城在五峰山,途经乱岭关延入广灵,跨出山西进入河北,最后与北京长城相衔接。如此看来,明长城在浑源县内的许多地段都是利用的北齐长城旧址。
太原道一帮人十来年来基本走完了山西所有长长短短的长城遗迹,在长城队伍中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了。









(4)
在西河口北山南望,约1公里外,有段残墙。从西河口下来,再奔下一段长城,此段墙体400余米,位于道路河谷的东侧,其间一个残墩。河谷中和西侧山坡似乎找不见任何痕迹了,只是西侧山坡上有一个残墩,似乎应是这段长城上的一个墩,但长城资源调查中称其为寺坡烽火台,而这段短墙为小东坡长城。
小东坡长城与省道交汇处,有一国家地震局的重力点测量标志。
西偏南山岭上一墩,周围有御墙环绕,长城资源调查中似乎没有记录。
墩南侧山下,训草村新村,从沟中两公里处整体搬迁而至。









(5)
再南3里,两条沟谷所夹的山包顶处一旧堡,太安岭堡。
明代时期的蒙古人经常进入内地劫掠,在遭遇外族两次大规模侵犯之后,于嘉靖二十四年增设关城,以平型关为中心,在其北部增设多个长城关防,以呼应东边的紫荆关和西边的雁门关,太安岭城堡以及附近长城即为其中之一。
太安岭现存有完整的城堡形状,位于两条深沟所夹的一块高地上,四围土夯墙基本完整,尤其南端高约七八米。堡城形状不规则,依山顺势呈南北狭长的葫芦状形态,也似一个头小身大的龟形之城,南北长320米,东西宽120米。北侧头部一半圆状城围,西侧开有券洞堡门。西侧左肩位置一高墩,似烽火台。
巨大的城堡里空荡荡的,残垣断壁,满目荒寂,村中居民多已搬至山下公路旁。
堡东侧,当年的水窖出水口,砖券小窑洞,尚有红五星和“饮水思源”。
堡虽废,沧桑感依存,静寂的空间中唯有杏花在展现自己强盛的生命力。
下山至车前,时间为1点半,本可有时间再至南部2公里处的一处烽火台,但大伙皆已心满意足,归家心切,遂结束三日之行程,互道平安后各自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