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2019年五一假期潘家沟王庄堡长城记略20190502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 2019年五一假期·潘家沟王庄堡长城记略·20190502
(1)
灵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于大同市,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西与繁峙、浑源毗邻,南与河北阜平交界,北与广灵相连。“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始设灵丘县,清雍正三年避孔子讳改灵邱县,解放后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后标准化为灵丘县。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至前299年在位,他革新图强,实行胡服骑射,为赵国开疆拓土,使赵由弱变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修筑长城、迁民北疆、开发边地、设置郡县等重大措施,促进了华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名伟人之一。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8)传位给幼子何,即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带兵继续开拓疆土,灭了中山国。惠文王四年(前295)主父与惠文王游沙丘异宫(河北平乡县东北滏阳河东岸),公子章争位作战败北。公子成、李兑围主父宫,三月余饿死在沙丘宫。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这里筑城设县,因其墓冢,故名“灵丘”,以此纪念一代明君。
赵武灵王身后的陵寝究竟在哪里呢?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从文献上讲,一是东汉史学家应劭为《汉书·地理志》〈灵丘县〉所作的注释:“武灵王葬此,因氏焉。”《史记·赵世家》〈集解〉亦引:“应劭曰,武灵王葬代郡灵丘。”此后的《水经· 滱水注》、《括地志辑校》、《元和郡县志》以及山西、大同、灵丘等的地方志,均持此说。另一种记载是其它多处墓葬:《太平寰宇记》、《沧州志》记载两处,其一是河北灵山,其二是河北沧州旧城内;《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除了记有沧州墓外,还有河北邯郸旧城西以及平山县之墓,即五座赵王墓。而目前灵丘赵武灵王墓地已被绝大多数人认同,并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先秦时代至清朝,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州县名称先后、或反复变更,唯独今山西灵丘县因赵武灵王墓之故,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
本想去墓地看看,只是前一天晚上借助酒劲而去,敲门不应。而一早再去,仍是大门紧闭,只得作罢。
灵武县城很小,街市也不见繁华,老街旧巷不多,多是近现代简陋平房建筑,背街背阴之地残房破院、环境极差,让人难过。
早饭后,登车西行,按照拐弯的路线图,沿203省道直驱上还牛村、下还牛村,再转至潘家沟村,目的地还是长城上的团城堡。
沿唐河一线河谷地带自古就是一条通道,所以在这一线上竖有不少的烽燧,东河南镇北部山上可见一墩,唐河水库北侧山上一墩,蔡家峪村拐上至平型关的道路西侧山上一墩,下牛还村旁的山上再一墩。
进到上牛还村,准备下到山沟中时发现路窄坡陡,无法行车,赶紧轰油门退出。
小村,阳光下有种悠闲、慵懒气息,也影响到了大伙,纷纷下到地头看农人犁田种胡麻,稀罕的样子也让农人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
另寻一条道路下到沟中,现在农村也基本上村村通路,只要仔细寻找,总能找到进村之途。
在村东外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古墓,前面竖两石柱为阙,一些石供石案等石件散落于地,几处古墓已被翻掘,而留存最完好的是坡前的一个砖石仿木结构的碑亭。石碑碑首碑身俱全,双龙戏珠的碑首上刻“本支”,碑身上刻“后土神位”。从刻石上知,此墓为清光绪三年所建,似应为一处家族墓地。
道旁还有一块文保碑,正面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遗址(上牛还村段) 山西省1986年公布 山西省人民政府立”,背面书“保护范围:以长城墙体的敌台、马面、关堡和相关遗存的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扩20米作为边界。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便捷外扩200米作为边界。”









(2)
至潘家沟村,停车上山。
跟村民打听距离团城堡还有多远,告知就2里地,其实直线距离都不止两个2里。
沿山沟而行,老乡说过,以前日本人修过一条马路,现在还能依稀见到道路的痕迹,可见此口当年也对南下进击忻州和太原、进而迂回整个华北平原是很重要的一条通道。
不过在其他的资料上也曾见到,抗战初期,阎锡山曾修筑了一条从繁峙大营镇至灵丘关沟的道路,不知是从团城口还是杏洼梁、还是西跑池翻过山去的,总之当年的平型关战役就是沿这条山脊阻击日本鬼子的南下太原而整个山西的战略企图而制定的,而八路军留记史籍中的战绩也正是在关沟伏击日军后勤辎重所创造的。
今日,缅怀抗日八路,在乔沟一带,抗战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型的展览场所;祭奠抗日国军,在跑池口、杏洼梁、团城口一线,无碑无字。哎,血沃荒野、忠魂难安呐。
至垭口处,曾有小村,团城口村,在2006年的影像上还能分辨出人去村空的残迹,而现在则基本上看不出这里曾有过一个小村。
团城口地处繁峙、浑源和灵丘三地交界之处,垭口处一段长城近南北走向,南侧墙体不显,多为斩坡所成,两个墩台,延至山前后不见踪影。山后,略有残迹,经杏洼梁后通向西跑池垭口。而北侧一小山峰上有一略偏圆形的小堡,团城堡,直径40米,西侧贴墙一墩,第3号。
北侧向下,至一处垭口,正当间处一砖砌小龛,奇怪的是砖龛完整,立于垭口处石台上,显见不是原位,不知何人何时何事费劲将这个砖龛神位抬至这里供奉,而龛内却空无一物。









(3)
向上,一小段残墙,夯筑而成,为这段长城难见的一景。
第4号墩台,山腰处。第5号墩台,山顶处,体型巨大,形态完整。
登顶前望,墙垣不显、斩坡不明,唯墩台标明长城走向。
第6号墩台,不显;第7号墩台,巨大。8号墩、9号墩,一晃而过。
墙虽不显、墩虽无型,但行走在旷野山地间,就是一种享乐。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可入景,那天空中漂浮的白云也都可作为道具使用。
在快接近12号墩时,山体两侧曾采矿,挖深坑巨壕,唯在山脊处留出一条通道,战战兢兢而过。









(4)
当数墩数到20的时候,来至一座山下,此为目泪坨,海拔近2000米,墙垣不再。
翻过此山,尚有约5公里不甚明显的墙垣,直驱西河口,此段长城也因采矿被毁,在前几年曾有过曝光。
至墙终点后,回返,小川叶带队回返一段后从一山脊下撤至沟,沿沟而出又来到了上牛还村,在大伙的“推举”下,小川叶和拐弯翻沟越岭抄近道回潘家沟取车,大伙则午餐休息刷手机。
上牛还村中有一小庙,祭拜五道神,这里附近五道庙到不少。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是一位刚直不阿扶贫济弱的正义之神,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他的地位要比判官高,是阴间中的大神。五道将军,似乎可代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冥神。一般五道神多和土地爷、山神一起祭祀,保护邑人出行平安,并执管通向阴间的诸事。
此庙太小,无神像,仅在正壁留影五道神、土地爷和山神,两侧则为小鬼和判官率队缉拿阳界寿辰已完的人。









(5)
再度集合后去往王庄堡,王庄堡是大同七十二堡中地位重要的军堡。扼守在两条沟谷大道交汇之处,向北偏西方向是一个横穿恒山的孔道,现今荣乌高速和省道203,以及十里河从这里挤出。而西向偏南的则是一条宽阔的河谷地带,天黎高速、省道240,以及滹沱河从这里通过,这两条孔道都是重要的战略地段,所以在交汇处设王庄堡就是为加强这里的防御力量。
王庄堡处于三岔路口,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同府城去河北和经涞源去京师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从大同府经这里向繁峙、五台、太原南下的重要关口。
多次从王庄堡旁经过,但都是路过,这次则要一探究竟。
王庄堡南偏西方向浅丘上,一个方形的小堡,边长45米左右,墙高七八米,方正,无角墩,城外有壕堑,南侧掏挖一门洞,北墙多残。小堡内空空荡荡,已成耕种之所。
小堡北侧、王庄堡西侧,两相距300余米的大墩,上部四周各开一券形门洞,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有这样的敌楼,因位于坡地之上,要远高于东侧的王庄堡。
王庄堡现南墙、东墙基本完整,南门经过了修复。北墙几乎无踪,西墙则是不规则的曲尺状,也基本上找不到痕迹了。而北门无踪,瓮城残墙仅存局部。
王庄堡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初为土筑,后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包砖,现局部包砖仍存。因西墙为两处直角折边的曲尺状,故在堡子中心借两段边墙又再构成一个中心堡,不过现在中心堡连同西墙都已经烟销灰灭了。
南门券洞两侧各嵌一碑刻,东侧已漫漶不清,西侧尚可读取,万历年间所撰。
城内东南角地面竖一石碑,为光绪元年所记王庄堡庙宇修缮之事。
现仅在堡中发现一处小庙,五道庙,内有塑像,庙旁有联“日不明三神所知,天不改五道全明”。另在堡外北侧鹿鸣山上,建有通天寺,一堆的小庙,耸立于峭壁之上。
王庄堡虽为一镇,堡内南北一条主路两旁也经过了一定的整治,但整条街上冷冷清清,房门紧闭,商业气息早已不知飘散到了哪里。









(6)
王庄堡出来,沿省道240西行7公里至西河口。
山西有外长城、内长城、沿黄河长城、沿太行山长城等多条主要的长城走向。其中内长城长约400公里,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其特点是连续性不强,主要是在一些山口、通道处设墙、包、墩等,尤其是在恒山山脉北沿更是如此,在落子洼一带折拐向南,所遇最大的一处关口就是西河口。
西河口卡在滹沱河东进之途,一道山脉东南——西北向横过,河穿成孔,自古就是一处战略要地,这里除了滹沱河谷外,天黎高速和240省道也从这里通过。
西河口处,南侧山高坡陡,北侧则相对较缓,但经年的冲刷已经成雨裂沟壑条条。
南侧山脊,见有残墙,有多处墩台,其中一处挺立山脊,细瘦方正,有仙风道骨之态,远远所见,竟不能相信还会有如此俊秀之墩台。而北侧虽缓,但小山包上筑有边长35米的小方堡一处。
小堡外,一小庙,关帝庙,无塑像,新制壁画,关公夜读春秋,较精美。庙旁有旧碑。
山下村旁,一小庙,五道庙,庙中空空荡荡。
夕阳正当时,登小堡,尽情撒欢。
时间无多,两端墙体皆没去。远望南侧,似有一段残墙在1公里开外,还有一处带围子的烽墩,这些都将纳入明日的行程。
多处见有“恒山风景名胜区界桩”(石板),在王庄堡外是“汤头温泉景区核心景区”,而在这里则是“西河口景区核心景区”。
回返灵丘县城,入住教育宾馆,晚餐再度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