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榆木岭-大岭寨-城子岭长城记略20190316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榆木岭-大岭寨-城子岭长城记略·20190316
(1)
春节后第一次跟队青鸟,就是一个大活,即激动又担心,不知残腿倦身会不会出点啥问题。
周五晚,十二人的小队集合完毕,趁夜色走京哈高速奔冀东迁西方向,半夜时抵达榆木岭村,叫醒已经睡下的老板娘,住进了刘老香农家院。
唐山迁西县金厂峪镇的榆木岭村,位于迁西县城东北部,与兴隆搭界,这几年乡村旅游做的不错,小有声名。主要是这里地势险要,万里长城从村中山里蜿蜒而过,两侧城墙和敌楼保存多好,即或是有残破、残损也多具一种凄美之象,另外就是榆木岭长城也因被称为最有曲线最有看点的古长城和雨后出现云海的频率比较高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在沿沟而展布的小村中,村容村貌不俗,开农家院接待四方游客的不少,而我们所住的刘老香农家院院大房多、装饰不俗,看样子生意也做的火热。
房间内床做成土炕的样子,但实际上已经不再使用火炕了,大炕五人躺下还富裕的很,再来五人也能挤下,加热已经是采用了电热褥、小太阳暖风扇和空调,新一代的农家院也早就淘汰了旧式的柴煤火炕方式。
早上六点的集合号尚未吹响,心急的都已经出门走在了去往长城的路上。老丁也紧随大伙,在清晨天未明之际整装出发,开始了周六的长城活动。
今日,计划是榆木岭关-大岭寨-头道岭-城子峪关-擦崖子,路程约在20公里,吓死人的行程安排,不过中途各处节点均可结束行程,个人量力而行,似也问题不大。上周老丁随小川叶、老吴等正好来此附近转了几处城堡、关隘,心中略知行程之艰难,预防针已经打了好几针了。
黑洞洞的夜幕中,见旁边一处石崖上有一个庙,虽为新筑,但所建在陡崖上,并有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居高临下很有点气势,遂近前一观。但让人失望的是庙门紧闭,并有镇政府的封条封门,好像今年以来很多地方的庙宇都被封闭了起来。
榆木岭关,明置,为长城关口之一,在今河北迁西县东北六十四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榆木岭关在“县西北七十五里。有关城。其西接青山口。《边略》云:青山口东第一关也”。清于此设把总驻守。
横跨榆木岭关的一段长城近南北走向,在关口处筑不规则的关城,两端分别向南北两侧山上翘起,东侧关城为主墙,留存较好,西侧较差,而在近村庄处,多无踪迹。
村中道路北侧,一块较早的文保碑,水泥板,上喷绘红字“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长城 青山关-榆木岭-兰城沟 迁西县人民政府”。路南侧竖两块文保碑,其一上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榆木岭关城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后书“榆木岭关,自古即有“蓟北雄关”之誉。明洪武年间,倚关筑城。关城为石筑,高一丈五尺,周长一百四十七丈三尺,有西、南二门。城南有校场。城址所处为两山之间,南北两侧高峰对峙。现城内为榆木岭村所在地。”另一文保碑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榆木岭关城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后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
此文保碑上记述似有不妥,关城所在位置卡住东西向沟谷通道,似起码应有东西两侧关门。
村中有戏台一座,不过上次演出还是2017年中国迁西栗花节启动仪式的时候。
寻路登城,前一段略陡,林中。
第1号敌楼,残,3*3规制,东南角连同基础陡塌垮,顶几乎全失。
第2号敌楼,残,仅存一小堵隔墙。
小山包顶部,第3号墩台,巨大,实心敌台。关城两侧墙体在此交汇,内侧墙体处有一券门。
游鱼、黄哥这等强驴目标就是不落下任何一段长城,对于这种有形有样的关城,也是要环绕一圈的。
虽然现在榆木岭长城没有经过任何修复和加固、改造,但周边环境有一定的整理,墙上楼内相对比较整洁,周边因有栗子园垦种至墙边,所以小道也修造至此,登山爬城还是比较方便和安全的,另竖有多根天线,架设了不少的摄像头,看样子俨然已成一种荒野性的开放景区了。摄像头和天线所在都伪装成一棵松树和一棵枫树,成对出现,太阳能供电,还挺有意趣的。
因出发较早,自己走的也比较靠前,看见大伙大多被落在数百米之后,心中还有点得意。
太阳出来,大地一片金黄,美景天成,真真的让人陶醉,两腿有挪不动的感觉了,真想拥抱大地,融入到那迷人的大自然之中。
第4号敌楼,残,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回字型通廊结构,中厅南北两壁中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与南北两侧门洞对应,中厅东西两壁各2券洞与回廊相通,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中厅似平顶,顶塌失。顶部垛墙塌毁,仅存下部,各侧根部五个半圆形砖砌射孔,小巧玲珑
第5号敌楼,残,4*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偏西位置,西端各1箭窗,东端各2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一半圆形砖砌射孔,最外侧两箭窗下射孔位置偏外,中部两箭窗下射孔位置正中。敌楼内回字型通廊结构,中厅四壁各二券洞与回廊相通,分别与四侧的门洞和箭窗对应。中厅似平顶,顶塌失。顶部垛墙塌毁,仅存下部,各侧根部五个方形小射孔。敌楼北侧东端墙面塌失,北侧回廊通道顶无。
第6号敌楼,残,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回字型券顶通廊结构,中厅南北向纵券顶结构,四壁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南侧和北侧塌失。









(2)
此时此地,虽山无花朵盛开、地无青草漫坡,但晨阳如夕阳般洒向大地一片金黄,照在山峦、照在树丛、照在花墙般的长城上。
景极美,让人醉。
继续向前,略下,至第7号敌楼。
第7号敌楼,敦实,基本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侧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蹬道口顶有塌失。
再略下后复上,至第8号敌楼。
第8号敌楼,残,3*6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6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三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东侧通廊和中部通廊间开四券洞,中部通廊和西侧通廊间开三券洞。西侧通廊和西侧墙面之间南北两段薄夹层,分别管控3箭窗。西侧通廊西壁无箭窗通向楼外,中部有蹬道上顶。
再向上,一小平台,墙体折拐向东南。
高山脚下,第9号敌楼,敦实,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西侧中部,两端各1窗,东南北三侧各3箭窗,南北两侧中部箭窗略偏东。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
敌楼门洞离地较高,但有一个简易木梯可供登楼。
再前行不久,墙抵山崖,旁有小道,建台阶可登山,真似景区一般。
登顶山巅,汗流浃背,正好可在第10号敌楼内修整一下。
第10号敌楼,山巅之上,周围无墙,2*4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北端,南端1箭窗,东侧塌垮,南北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一小射孔。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2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开三券洞。
放眼南部,莽莽群山中可见四五个孤楼各守一方,其间基本不见墙体。
第11号敌楼,完整,2*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对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较宽大。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箭窗下铺设窗坎石,门洞顶框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再前,上一小山包,略向下后有石墙,简易。
石墙处被挖开一处小豁口,似准备在垭口处架设运货钢索滑轮。
前,第12号敌楼,完整,2*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2箭窗,箭窗下各一砖砌半圆形小射孔。敌楼较高,也省去我费劲攀爬。
再前,一段石苞凸出一般的山脊,,还好,行走不难,一直导向第13号敌楼。
第13号敌楼,完整,2*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3箭窗。敌楼内东西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西侧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中部通廊较宽,东侧对应2箭窗,中间上部1小暗窗,西部对应1箭窗,两旁1方1圆小暗窗。
过敌楼继续前行,石垄穿行于荆棘之间,好在走的人还算多,荆棘树丛还没有完全长密,也无刺,通行无碍。
略向下行,遇第14号墩台,残石堆。
第15号敌楼,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较高,无法攀爬。
第16号敌楼,完整,2*3规制。门洞位于北侧西端,东端1箭窗,南侧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西侧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
再前,仍有石墙残迹,通向第17号墩台,残石堆。
山顶处,第18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
高点,海拔680米。
前,仍行山脊,两侧斜坡,少有变化。
下行,第19号敌楼,完整,2*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1箭窗,北侧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中部券洞较矮。西侧通廊东侧南部有蹬道上顶。门洞顶框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前,第20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2箭窗,东西北三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









继续向下,石墙,白色,非常醒目。
间有山桃花开,为单调的山色增添一抹鲜艳,为枯燥的行旅增添一点情趣。
前,第21号敌楼,完整,2*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2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2箭窗,箭窗下各一射孔。敌楼内回字型券顶通廊结构,中厅细窄,南北向纵券顶结构,四壁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西侧回廊东壁正中一落地壁龛,西壁南北两端各一落地壁龛,东侧回廊西壁南北两端各一落地壁龛,东壁箭窗间中部各一小壁龛。西侧南北两端箭窗处各一蹬道上顶。
继续向下向前,第22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三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东侧通廊西壁南北两端各一墙中小壁龛。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门洞顶框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向下一点为一处小垭口,长城小站上有人在地图上标注此处为“烂柴沟口”,对应山下的“烂柴沟寨”。但从此经过看不出这曾是一处关口或者通道,两侧似皆无下山可通行的道路,且山梁东侧也无可通向外域之道路或沟谷。
其实也有很多人疑惑山脚下烂柴沟寨小堡的正真目的,这里非关口通道,却在这里修筑一个包砖的城堡,不知为何。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榆木岭关、大岭寨口都归属太平路管辖之下,而两地相距近三十华里,山岭阻隔,边墙上戍守的军队到两地的关城都比较远,支领粮草物资,士兵换防休息都不便利,有了军情也不便于策应。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在距离两个关城比较中间的位置,修建了烂柴沟寨。它的作用是对两个关城、长城空心敌楼戍守的军队提供物资供应,以及士兵换防轮休,相当于现在的兵站。
过小垭口向上,第23号敌楼,残基。
前,第24号敌楼,实心敌台,包砖。
前,略下后一陡坡向上,腿脚开始打颤。
山顶,第25号敌楼,实心敌台,包砖。
翻过一个小山包后,抵达第26号敌楼。此楼2*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1箭窗,北侧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门洞离地较高,敌楼顶似全塌失。
小山包顶,第27号墩台,石堆。
本来落在我后面好远的队友陆续超过,渐渐的我变成了队尾。
前,一坡至底,墙体再度“高达上”起来,砌石包砖,双侧垛墙。
第28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
第29号敌楼,实心敌台,包砖。
前,坡陡,墙残,小心翼翼,连拉带拽,好不容易才下来,浑身冷汗直冒。
砖墙仅至半山腰,迷惑不解。
再下,石墙,残破,顶面小碎石,极易滑跤,让我苦不堪言,最后钻进坡中荆棘草丛中,连滚带爬才下得山来。
第30号敌楼,残基一处。
山底关口处石壁上,第31号敌楼。此刻大队人马已经到达沟谷对面山上。
沟谷处,路旁竖一块文保碑,上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大岭寨口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后书“大岭寨口,明长城要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此口两侧,群峰耸峙,山势峥嵘,长城跌宕起伏,景色极为壮美。清河西支自口外奔腾而下,入关后折而向南,最后于太平寨与另一支流汇合,向南汇入滦河。口内清河西岸,村部北侧,存有号称“神州第一窑”的明长城砖窑群,经清理发掘,“左三窑”重见天日,广为世人瞩目。”
此时时间尚不到12时,效率不错。









(4)
大岭寨关口,扼守在一处关谷孔道之处,从卫星影像上看,就好似一道南北向山岭被从中间横断一般,一条尘土飞扬、被重车压的坑坑洼洼的道路从这里穿过,东侧穿沟而行并向北向蜿蜒前行,联通一串的村镇,并也能和榆木岭沟通。从地形地势上看甚至是比榆木岭还要重要的一处关口,真正的通衢大道之所。
西侧出沟不足1公里,三岔口处,竖有一尊戚继光的塑像,虽有简单粗糙之嫌、有蒙灰披垢之象,但民众简朴的情怀还是能得到了体现。
关口处,除了两侧山上墙垣、敌楼外,河谷中再无踪迹可寻。
未能停留,赶紧再度向上,追赶前面的队友,不过后一半天,始终未能追上。
向上,第32号敌楼,残,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敌楼东北角墙面和顶面塌垮成窟窿。
向前,向上,山势较缓,石墙串起一串敌楼,墙体外侧另有一道拦马墙。
小山包处,石堆,第33号墩台,烽火台。
前,一平缓的小垭口处,第34号敌楼,形制较为特殊。3*4规制,残,仅余北侧墙体和西侧墙体。北侧3箭窗,西侧4箭窗,但在西壁下部中间一石框门洞,门洞砌封。各箭窗下部旁侧,皆设砖砌半圆形小射孔。
前不远,石墩台,外凸于墙体内侧,第35号墩。
向上,第36号敌楼,残,北侧门洞位于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侧门洞位于中部,东端1箭窗,西端无箭窗,里侧1暗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箭窗内兵洞较浅,但宽度较大,形制较为少见。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敌楼内有蹬道上顶。北侧墙面及顶多塌失。门洞石券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出敌楼前行,一段墙体,石块筑芯,顶面敷砖,现顶面砖块均失,砖下防水垫层仍保存完好。
不远,第37号敌楼,残基。
第38号敌楼,残迹,仅余西侧墙面和东北角角柱。









(5)
第39号敌楼,残基。
过此楼基不远,修造规格较高较好的墙垣不再,再度石墙、简陋之像出现。同时,墙体偏折向东。
向上,第40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南侧东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门洞石券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终于在此赶上大部队,多数队友在此休息进餐。
再前,第41号敌楼,完整,形态略大,敦实,偏于墙体外侧,3*3规制。门洞位于东南两侧,南侧门洞位于西端,东端2箭窗,东侧门洞位于南端,北端2箭窗,西北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三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南侧东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门洞石券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再上,基本已至最高处,山高楼稀。
一小山包,上有石堆,第42号墩台。有小道绕山腰而行,偷懒作弊一次。青鸟一墩不落,逐个而上。
至山坳,第43号敌楼,残,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一砖砌半圆射孔。敌楼顶塌失。
一小山包,上有石墩,第44号墩台。有小道绕山腰而行,再偷懒作弊一次。









(6)
从山顶44号墩台起,长城折拐向南,经两个敌楼后再度偏折向东南方向。
第45号敌楼,完整,2*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通廊较宽较高,通廊间东西对开三券洞。西侧南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顶有残铺房。门洞石券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行进间听前面的游鱼告知,在敌楼中有一碑,还以为是在南侧的第46号敌楼中,又见45号楼较高,就没有上爬,结果在46号楼中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检视一遍也未发现石碑。都准备继续前行之际,后面猫猫姐高声呼叫找到了石碑,犹豫片刻后还是折了回去。
石碑躺倒在敌楼中,青石板,字迹清晰。碑首“名垂千古”,碑文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春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曲周王一鹗。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重庆蹇达。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芮城任养心。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聊城傅光宅。整饬蓟州等处兵备带管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史岷州宋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臣。协守蓟镇中路等处地方分理总兵事务副总兵官,都指挥北平葛绍忠。总督蓟、辽、保定军门中军副总兵,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山张价。抚院标下中军游击都指挥叆阳刘世桂。总镇中军都司都指挥都门许大成。分守蓟镇太平寨等处地方参将都指挥古檀郭铭。提调榆木岭等处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参指挥佥事茂山李郢。中军指挥佥事关中如松。管工千总指挥使关中吴秉懿。一司把总官关中卜萝麟。架梁千总叆阳刘尚义。把总蓟门滦。维关平王廷爵鼎建。”
第46号敌楼,完整,1*2*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东端,离地较高,西端无箭窗,东侧3箭窗,西侧和北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通廊间东西开二券洞。西侧通廊南端有蹬道上顶,顶有残铺房。门洞石券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向下,可一坡至底。
第47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2箭窗,西侧中部和北部2箭窗,东北两侧各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三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敌楼内有蹬道上顶。门洞石券整石雕凿,外方内圆。
向下,树丛中似见有第48号敌楼残迹。
第49号敌楼,残。
第50号敌楼,残,存西北角和北墙残部。
第51号敌楼,残迹。
沟谷对面,南北两条墙垣,但未形成环绕之套城模样,原来还有人打算环绕两墙一圈,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沟底,有简易道路通行,路旁竖两块文保碑。一块正面书“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长城 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立 2009年4月1日”,背面书“明代长城铧尖三道岭村头道岭长城段全长二千四百四十米,残墙高0.8-2.5米;敌楼十二座,七座完整,三座损毁,另两座与墩台为残基。后山梁上有早期长城约一千米;在山口东侧南面石壁上摩崖石刻一处。保护范围 主体以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五十米。独体设施以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五十米。建设控制地带 主体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一百米。独体设施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一百米。”另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城子岭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
墙内侧方向,沟谷东侧山崖上有摩岩石刻“天限华夷”大字,上周就已经来瞧过,今次再睹,
此时时间已三时,青鸟计划的行至擦崖子还有一上一下两段,看样子没有办法实现了。
过沟上墙,天湛蓝、地暖黄,只是行走之人已有点打晃。
墙虽残,但宽大、包砖,也显示出了当年的不凡。
第52号敌楼,残基。
第53号敌楼,残,4*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偏南,南端各1箭窗,北端各2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顶几乎全部塌失,东侧墙面不整。









(7)
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到山顶好喘气。
小山头上,第54号敌楼,完整,4*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偏南,南端各1箭窗,北端各2箭窗,东侧门洞北侧2箭窗下各一砖砌半圆射孔,南侧3箭窗,北侧4箭窗,南侧西端2箭窗下各一砖砌半圆射孔。敌楼内回字形通廊结构,中厅东西向横券顶结构,扁长,四壁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回字通廊内侧四角柱各侧面共8个壁龛,北侧墙面4箭窗间共三个小壁龛,东西墙面北端2箭窗间各1小壁龛。回字通廊东南角柱和东北角柱的东侧壁龛中曾各嵌有一块“两路碑”,现南侧壁龛中仅余基座。碑文为“中协喜峰路东界”、“中协太平路西界”。门洞石框雕海涛波浪纹。
前略下小垭口处,第55号敌楼残迹。
复上小山头顶,有一块三界碑,仅几步路,但老丁身疲腿软将其省略。
长城折拐向南行,石墙,向下。
下至一处垭口,再行向上,老丁感觉有点走不动了,大口喘气,落在了后面。
行进间,一腿抽筋,赶紧压腿恢复。印象中行走长城,仅有两次抽筋的经历,还都是跟上的青鸟队。哎,跟上青鸟也飞不起来呀。
山形尖锥,顶上56号敌楼,完整,4*4规制,与54号敌楼相似。门洞位于南北两侧偏西,西端各1箭窗,北端各2箭窗,北侧门洞东部2箭窗下各一砖砌半圆射孔,西侧3箭窗,东侧4箭窗。敌楼内回字形通廊结构,中厅南北向纵券顶结构,扁长,四壁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楼内也多大小壁龛。
时间已至五时,下到山下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再多行一段是万万不能的。
向下,至一处垭口,前路尚有两上两下,老丁偷懒再也不愿多行,遂动员无边一道抄小道下山。
垭口处外,另有一道挡坡墙。
山顶,第57号敌楼,残基。再前,第58号敌楼,残,无顶。第59号敌楼,残迹。快到山下似有第60号墩台残迹。
山脚下,杏树岭村,清河将其分成南北两半。村中有古井、大磨盘,记录了历史的岁月和沧桑。
清河的一个折拐处,两山对峙,形成一处天然关门,此地应为城子岭关口。附近两处文保碑,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青龙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23日公布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6日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背面书“凉水河乡清河沿村长城,自擦崖子口到十楼(西尖楼),全长约8.57千米。保护范围:以墙基外缘为基线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各外扩100米。”另一文保碑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城子岭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城子岭关,东接擦崖子关,北邻大岭寨口,为迁西境内长城东起第二道关口。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因周围多崇山峻岭,明代建城堡时遂取名“城子岭”。清河东支经此进入迁西境。关城西北二里许的山脚下,现存明代摩崖一处,书“天限华夷”4字,气势雄浑,刚劲有力,落款为“都门周文炳题”。还有一块界碑,面迁西一面上刻“迁西 01 国务院 1997年”,面青龙一侧刻“青龙 01 国务院 1997年”.
待大伙都下来后,时间已经6点过,天微黑,启程奔白羊峪“长城人家”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