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2019-04-03 18:59:50)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1

周六晚,住进白羊峪的“长城人家”农家院,虽名为农家院,但环境比较小资,建筑样式也比较新颖,条件很好。

白羊峪位于迁安市,是长城上一处著名的关口,一条也叫青龙河的溪流从关口流出。这里也是开展民俗旅游比较成功的地方,沿公路展布的村中开了大量的农家院、农家乐,而长城人家算是其中比较有点名气的,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位于河沟东侧,比较安静。

长城人家北侧还有一个比较原汁原味的农家旧院,也是他们家的,也开辟成了接待客人的场所。

房旁有架石碾,并盖茅棚遮风避雨,号称当年乾隆帝曾在此观察农家劳作,所以这里也成了“乾隆观碾”的小景点,据说是在乾隆十五年,乾隆微服北巡至此,在村边见一年轻村妇轧碾,顿感新奇,驻足仔细观看,并留下一首《观碾诗》:登古道,游白羊,见一美妇碾黄粮,玉腕杆头抱,金莲裙下忙,轻笤扫,慢簸扬,几番停足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糠扑娥眉柳带霜。勤而俭,贤而良,始信淑女出山庄。

两年前曾随虫虫队来过这里,也是两天的活动,头一天是从冷口西行至此,结果大队人马人仰马翻,第二天多在附近长城上转转,而有小川叶、老吴、老彭、旭旭、老丁等五人则一早四点起床,在晨曦中登城,从白羊峪上墙,西向而行。白羊峪至红峪口,十几公里,本也没计划走完,行至中午时,寻了一条山沟下山,结果无路,小川叶一人在前面开道,硬生生地在陡峭的灌木丛中趟出了一条小道,大伙这才狼狈不堪地下到山下,进到马井子村,好不容易央求道一个有电动轿车的村民,分两趟将我们五人拉到外面的大马路上,搭上了虫虫的大轿车。

今次能接续到上次的路程,心中甚是满足。

白羊峪至红峪口之间,有一条在山脚下盘绕的公路,这两年重新翻修,建成了长城旅游景道。虽路况不错,但路面宽度不大,弯角较多,有许多还是胳膊肘弯,加上普遍坡度较大,稍大一点的车辆就开不进来了,小车司机如若少于开山道、弯道,估计在这条道上也会被吓的半死。

新开岭村北侧,在距一处隧道200余米的一条山沟处,停车下人,登山开始。

还别说,青鸟寻路还是有本事,事实证明这条沟中就有一条登山之路,远较上次从山中下撤顺当多了。

山旁,有栅栏围挡,许是山林保护吧,有小口可入。

路旁,竖一长城保护界桩,距长城直线距离在一千多米,不知是界碑石桩多余了还是什么情况。

早八点左右,在花了一个多小时后,登上长城。

上城已是最后一人,结果全天都在追赶,但始终拖在最后。

登墙处,小小垭口,有人称此为新开岭口。

前行几步,一个小小的山包上,第1号墩台,残迹。

前方,略向下后复上,第2号敌楼,完整,2*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略偏南,两端各1箭窗,南侧2箭窗,北侧4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通廊间南北向开三券洞。北侧通廊两端分别与东西两侧北端箭窗对应,南侧通廊两端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隔柱南北两侧各二落地壁龛。敌楼内东南角有蹬道上顶。

向上一小顶,第3号敌楼

3号敌楼,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东南北三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向开三券洞。通廊间隔柱南端有蹬道上顶,顶东西两侧正中各一出水龙嘴。敌楼内西侧门洞和箭窗间一小壁龛。

前,墙体偏折向北偏西方向。

一段山脊多石少墙之路,抵达第4号敌楼。

4号敌楼,完整,2*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南侧东端2箭窗,北侧东端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细瘦高耸,门洞距地较高,也省去了气力登楼。

继续前行,山峰石脊一道,起伏向前。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2

山坳处,第5号敌楼,相对完整,2*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向开三券洞。通廊间隔墙底部有壁龛。

过此敌楼就是上次下撤的地方,艰难行程现在想起来都仍有绝望之感。

向上连续几个小山包后,长城走向偏向正西。下一鞍部后再上,至第6号敌楼。

6号敌楼,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东南北三侧各2箭窗。敌楼较高,攀爬无望。

山脊高耸,其上行走犹如腾云一般。

7号敌楼,完整,2*3规制。门洞位于东侧南端,北端2箭窗,西侧3箭窗,南北两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向开三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端有蹬道上顶。

敌楼有趣,墙面上有石条镶嵌。

前行,一处小陡崖,困难不大,登上山顶后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前面一处大下行,坡陡崖危,紧接着就是一个大上升,高度变化至少在百米左右。

寻左右再无下撤之路,无奈只得战战兢兢万分小心地攀石擒崖而下,半个小时后终于来至对面山上。

大垭口处,有石墙守边,有小道可下山至马井子村,有一小队登山者从这里上来。

8号敌楼,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东北两侧侧各2箭窗,南侧无箭窗,东端1暗窗,西端为登顶蹬道口。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北侧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向开二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3

过敌楼向下,一段高规格长约近200米的高墙,石基砖砌,外侧宇墙呈台阶状,4各券洞式上兵道,前端门式入口。

此为冀东样边长城。

继续向前,多为下行。第9号敌楼,残基一处。

前方,一段异常雄壮的石墙展现在眼前。

10号墩台,石墩,残迹。

前,向下,未至垭口处,第11号敌楼,残基。

至垭口后复上,第12号敌楼,残,3*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东端,西端2箭窗,东西北三侧各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箭窗为方形,顶横置石条。南侧局部塌毁,南侧通廊顶多失。北侧有残毁,顶部多无存。

长城在该敌楼处形成一处犄角,楼南东侧有券洞通向墙外。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4

再前,墙体多完好整洁,似经过修复。

13号敌楼,残。

14号敌楼,残基。敌楼东侧一上兵道。

再前,鞍部处,略上后第15号敌楼,残基。

前,一略凹处,有便道从墙下穿过,此处可能为红峪口关,也称红谷口关,山崖有被切削的痕迹,不知今为还是过去修筑墙体时所为。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下墙去看关口,据说有字,现代人胡乱写上去的。

后来才知,此处洞口是景区建设时挖凿而成,主要是景区建设经营方可通过筑路招徕口外青龙县一带的游客,也是为了和青龙县石山沟村的一个旅游资源钟乳石溶洞连接起来,修路损毁了一段长城,并挖凿建设了一个石门洞,在门洞上面砌了墙体,连带着把附近几百米的破损的长城也重新修建、修平了。

登登登,蹬蹬蹬,一直至顶,城墙再度形成一处尖尖的犄角,犄角处第16号敌楼。

16号敌楼,残,4*4规制。门洞位于东南两侧,东侧门洞偏南,南端1箭窗,北端2箭窗,南侧门洞偏西,西端1箭窗,东端2箭窗,西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通廊间南北开三券洞。东侧无踪,南侧塌失近半。

北侧向下至垭口,有段短墙。

已经侦查好了从垭口应可寻道下山,计划如若前面山陡路险,立马回退,从这里下撤。

前,一处石苞顶,看着就让人心虚,好在近前一看,可从旁侧绕过。此处可能就为大伙所称的“将军帽子”山顶。

据介绍,红峪口段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属明代早期修建的长城,明隆庆5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又进行了加砖重修。2002年迁安市红峪山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在红峪口长城保护范围内修路并穿越长城,擅自补修长城2000余米,擅自拆毁已坍塌长城关口11米,在开发时修整过的长城过于整齐平滑的长城,严重破坏了长城历史风貌,损毁了长城本体。而拆下来的长城砖、碑刻、石炮、石雷等文物也被丢弃或被人拿走,最后被有关方面罚款10万元,但也就此建成了红峪山庄景区。

虽则景区建设多在山下,也因长城所在山势过于陡峻,所以并未有便道修筑到长城上来,但在个别地段、陡坡处于山石中插入钢钎、拉上钢链,也算是方便了登山者。

过石苞后不久,至第17号墩台残基处,大队人马在此休息,终于追上了。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5

再度前行,绕过一段贴在陡崖上修建的墙体,进到一段平缓长城上。

前,第18号敌楼残基。再前,第19号墩台残迹。

再前,下至一处垭口后石墙缓缓而上,虽则看似前无险途,但感觉翻过山包后必有陡崖,所以大队人马都选择左侧一条小道绕行。

绕行过后再上石墙,走形不远后感觉前面坡度太大,有险途在前,遂扭头独自一人走小道绕行下山而去。

所遗部分应有两处敌楼残迹,第20号和21号。

山下,横山沟村。

墙下山后再度爬上对面山上,墙体直抵山崖处,半坡处一墩,第22号。

上墙,一石墩,第23号。

前一小山包,很矮,无险,但绝大多数队友都沿小道绕行。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6

24号敌楼,残基。

25号敌楼,残基,北侧另一条墙垣与此相连,擦崖子关口套城。

26号敌楼,残基,有修补。

27号敌楼和第28号敌楼,残迹一处。

下沟,进村,擦崖子村,此处有擦崖子关、关城及套城,此时时间两点半。

上周已近到过此处,今次还想专寻“擦崖子”石刻。

至原真武庙处,旁马路西侧崖壁上据老乡讲曾有石刻,但老乡现在自己也找不到了,我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看不出曾有石刻迹象。

村中道旁有两块文保碑,一正面上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擦崖子城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10月立”,背面书“擦崖子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后曾多次修缮。1989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的《擦崖子万历三十七年春防城工碑》,即记录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春防期间擦崖子关城的修筑情况。关城为石筑,高“一丈四尺”,周长“三百一十七丈余”,设西、南、北三门,门上建楼。《迁安县志》载,清咸丰年间,该关有守军25名,民国年间已无官兵防守,关城逐渐圮坏。” 。另一块正面上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擦崖子城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旁有长城保护界桩。

潘秀华、顾铁山、关真全和张贺忠所作的《迁西境内古长城·境内长城沿线的关隘城池》中对擦崖子关的描述为:擦崖子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道关,西南距县城27公里,今属太平寨镇。《迁安县志》载,明洪武年间,为防御蒙古入侵,大将徐达始于此建关。关内有石城一座,高1.4丈,周317丈余。《卢龙塞略》载,该石城有西、南、北三门,城南有校场,明万历初有居民302家。《蓟州志》载:“关东八里至洪峪口(今迁安境内),西十二里至城子岭关。”其东4里曾有答摩峪关,后并入此关。《畿辅通志》载:“关北山势自西北陡落,长城缘山而下,为老边。又南百步为正关门洞,厚五丈有奇,半甃以石。凭城以守,即扼其吭。东北诸峰稍卑。关内半里为擦崖子城,四周弯曲,环绕五山之巅,四正门外辟水门四。南北浚沟,横石梁以泻山水。”《迁西县地名志》载,关名之由来源于传说中一将军曾于此落马摔下石崖擦伤。今关口有摩崖石刻,大书“擦崖子”3字。后有李姓、时姓等守边军士于此落户,至今已发展成近500人的村落。该关自明初设关即派重兵防守。《四镇三关志》载,明弘治五年(1492年)设提调驻守,并在城内建提调公署,守将隶属于太平寨路参将管辖,下辖城子岭关、洪谷口关、五重安关、白羊峪关,防地47里,中有墙台5座、空心敌台45座。白羊峪亦称“新开岭”,与洪谷口关、五重安关今属迁安。《迁西石刻》载,弘治五年(1492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守官一直为提调,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城堡时守官为守备。到明崇祯十年(1637年),守官一直为守备。该关城堡自明洪武以后曾多次修缮。《迁安县志·马永传》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马永见关城残破,遂派一支官兵前往修筑,又增兵防守,以使关内百姓免遭战祸。《迁西石刻》载,自马永之后,又有隆庆三年(1569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崇祯十年(1637年)7次修缮。史上发生于该关的战事有两次: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20年),东虏犯关(见《四镇三关志》);一次是景泰年间,蒙古朵颜部聚众向明军邀赏(见《迁安县志》)。清代以后,该关口与其他关口一样,军事地位逐渐降低,守官也由守备降为把总。《迁安县志》载,清咸丰年间,该关有守军25名,至民国年间就已无兵防守了,关城逐渐圮坏。抗战时期,日军曾于城内设立据点,1944年被迫撤离。其间,抗日军民曾化其名为“山口”。城内原有一座真武庙,20世纪四十年代改为学校,近年又改为村部。院内有两棵古柏,格外引人注目。200311月,迁西县人民政府于此设“擦崖子关”标志碑。

两点四十五,青鸟鼓动大伙继续前行,完成昨天未完成的接龙,望着高高的山峰,想着还有四五公里的险途,老丁坚决退缩,乐呵呵地北行至昨日晚间下山点等大伙完成接龙任务。

村北,道旁竖一石碑,正面大字“擦崖子关”,背面书“擦崖子关,明长城要隘,瞭望山耸立于西北,有城墙缘山而下,习称老边。其南百步,为正关。据关而守,即扼其吭。关内半里,为擦崖子城,“高丈四尺,周三百十七丈有奇”。四周弯曲,环三山之巅。设西、南、北三门,各有楼。正门之外,辟水门四。南北浚沟,采石以泄山水。明景泰中,朵颜???于此。清末关废,城垣渐圮,今基址?“擦崖子”石额尚存,可供凭吊。迁西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〇〇三年十一月立石”。

村外路旁有界碑一块,面南上书“迁西 02 国务院 1997年”,面北上书“青龙 02 国务院 1997年”。

村北,清河处,有清河沿村,有观音庙,小庙,新旧碑各一。

五点来钟,十人队伍陆续下山,圆满完成了任务。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长城游记】新开岭-红峪口-擦崖子长城记略20190317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