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4)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4)
(1)塔哈其烽燧
2015年年底的时候,在新疆出差做项目,驻扎在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的马兰。在这里主要是两处项目,一是马兰南部的兰城古城遗址,另外就是北部山沟中的红山核武器试爆指挥中心旧址。
马兰虽为一个村,但在新疆堪比一个乡镇,甚至偏远穷困的县城可能都赶不上这里,因为这里有个部队大院,是我国核弹试验的基地。
从马兰沿324省道向西30多公里,亦或走吐和高速在塔哈其出口下道,路旁塔哈其乡查汗布呼小村中有塔哈其烽燧,2016年元旦当天,驱车前往观看,结果烽墩被围圈在农家院中,只能隔墙远观。
据介绍,该烽火台为黄土夯筑而成,底部呈正方形,顶部呈圆角长方形,通高6.3米。底部边长12米,高2.5米,顶部东西长8米,南北宽6.5米,残高3.8米。中部被挖空改造为门朝南开、直径约3.2米的窑,原形制模糊不清。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定为汉代,长城资源调查中根据其地理位置推测,不排除唐代继续使用的可能性。
(2)马兰烽燧
从有关资料上看,在马兰应该有一处马兰烽燧,印象中听人讲正好在马兰的部队大院内,也未能得机会进去看看。该烽燧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记载大部分被挖毁,仅存东北部分,呈土墩状,长约7、宽约3、高约1.5米,推测为汉代遗存。
可能因为其已经多已损毁,未能被认定为长城资源。
(3)四十里大墩烽燧
马兰军事基地西门处,有条公路南下,路况极好,显见为国防建设重要保障之路。
向南约15公里,道路西侧茫茫荒漠中小鼓包上有墩,名四十里大墩烽火台。好在荒漠中有为了植树和架设管道改良土地而开出的机耕道,才得以能进至烽燧前。
该烽燧底部平面呈方形,边长6.8米,方向北偏东20°,顶部亦呈方形,边长4.6米。立面呈梯形,残高5.3米,为夯土建筑,夯层间夹树枝和圆木。从其形制筑法来看,似为汉之遗存。
就其位置而言,不在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之附近,而偏于南部的荒漠。然审视其地望发现,烽火台之东南,有间道可达辛格尔(破城子),再南出东大山口可至楼兰。以此推测,古代时当有一条危须至楼兰、山国区域的古道从烽火台附近经过,此烽火台即为该道上的一处通讯、预警设施,同时其地处连接南北疆交通要道的南侧,也可能是连接古代车师和龟兹地区交通线路上的一处设施。
(4)察汉通古烽燧
察汉通古烽火台位于巴州和静县和静镇察汉通古村北约600米处,由东西相距数十米的两座烽火台组成,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为“察汗通古烽火台”,1997年公布为和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定名为“和静县砖厂烽火台”,长城资源调查中则称“察汗通古东烽火台”和“察汗通古西烽火台”,年代为唐。
两处烽火台距离如此之近实在难以理解,感觉似也不为一座塌毁而后重建一般。
(5)米兰戍堡
米兰戍堡位于米兰古城遗址的核心处,目前被圈围在几十平方公里保护区中,略呈三角形的保护区南侧,有已经被废弃的和田——敦煌公里通过。
2014年寒冬的时候,沿孔雀河烽燧群从北往南做工作,在米兰镇驻扎了几天,主要是为了去墩里克烽燧,顺便参观了米兰遗址。皑皑白雪中,空寂无边的感觉,凸出的城堡、佛塔非常醒目。
米兰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唐代吐蕃古戍堡和周围分布的魏晋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以及汉代屯田水利工程设施和伊循城遗址所组成。
古代米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的一个古代绿洲城市,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节点,是进出中亚的重要通道,在此道路分为南北两岔,绕过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古米兰曾是当时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根据地,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鄯善王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一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汉即派一司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中期米兰为吐蕃所占,古堡即为吐蕃修建的一座军事堡垒。
摘新疆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米兰戍堡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方向北偏西20°。城墙多坍塌,部分残缺,墙垣底部残宽4~8米,东、北墙局部保存稍好,最高约7米;东、西、南、北墙长(城墙中线)分别为70米、45米、65米和74米,建筑方式为夯筑和土坯夹红柳枝砌筑。四角有外凸的角楼建筑遗迹,南、北、西角为夯筑,东北角为土坯砌筑;四墙外侧有外凸的马面,共6座。南墙中段外凸马面高大,平面呈“U”形,高12.5米,底部为板筑,夯层厚0.7米;顶部平坦,南北20、东西12米,周缘有厚1米、高1.5~1.8米的围墙,为该城最高点,似1座小戍堡。20世纪初斯坦因曾在此城进行过挖掘,盗走了塑像、壁画等大批文物。
米兰的两座烽燧均已残塌,一座在戌堡西南约1.8公里,另一座在戌堡东北约2.5公里处,土坯筑成,同戌堡遥遥相对,组成了防卫设施,扼守在交通线上。
米兰戍堡未被列入长城资源认定结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