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2017-05-03 10:19:21)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1)脱西克西烽燧

卡勒塔烽燧位于孔雀河烽燧群中段,一条南北向简易便道从其旁侧通过,上接北山国防道路,下通218国道至32团,东西两侧各三处烽燧,也是通往东西两侧烽燧的必经之路,故此在卡勒塔烽燧处设有一保护房,为文物维护、巡查等提供方便。

卡勒塔烽燧西侧自西向东分别为阿克吾尔地克烽燧、沙鲁瓦克烽燧、库木什烽燧。烽燧东侧自西向东分别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脱西克西烽燧和脱西克烽燧。

脱西克西烽燧为东侧第二处烽燧,西距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约6公里,东距脱西克烽燧约20公里,皆荒漠无路区。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脱西克西烽燧栅栏较小,周长约200米,方形,置小门于北侧。

门外立有机制文物保护石碑,正面上书“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脱西克西烽火台  年代:汉——晋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OO一年6月公布  尉犁县县委  尉犁县人民政府  O一三年424日立”,其中“脱西克西烽火台”字迹上另书一行维文。

石碑背面书“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脱西克烽火台:位于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兴地村西南40千米,地处孔雀河中游地段,库鲁克山前洪积扇地带的一条干枯河道北侧戈壁上”。

另,栅栏内外各立一块铁制标牌,上书“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文物保护范围内严禁开垦、取土、爆炸、建设开发、钻探、挖掘等作业”。

脱西克西整体塌毁严重,几乎不见形制。

该烽燧建筑特点明显,似为整个孔雀河烽燧群所仅见。系建筑于红柳沙包之上,因为该处周边多为红柳沙包,且地面沙化、粉化严重,地下水位似也较浅,有芦苇生长,地基极其软弱。

具体建造方式似在一条近似南北向的小土沙梁之上铺垫多层泥土层和红柳枝芦苇杆层,沙石泥土层和苇杆层交替上升,泥土层厚约7cm,其间夹杂有木棍树桩。如此以来,使整个沙丘和铺垫的苇杆层砂石层等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在其上采用相同方式垒筑层厚在40-50cm的泥土层加芦苇树枝层多组。

为使其坚固稳定,在其东北角、西北角和西侧等另筑有支固墩墙。

烽燧中心部分局部可见砖坯,如此可知烽燧系夯筑和砖坯砌筑混合而成。

烽燧整体状况堪忧,表层多已酥松、软化、粉化、沙化,稳定性极差。南侧顶部50cm的泥土层已经断裂,两端下坠,中部拉裂隙显现,已为雨雪下渗之通道,进一步加剧烽燧本体之破坏。南侧中部整体构筑在沙包之上,随着东西两侧坡面的不断流失和滑移,整个覆盖层也在不断垮塌和滑移中。

烽燧栅栏范围内遍地羊粪,显见已成圈牧放羊之所。

西侧栅栏中部外,一坑穴。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2)脱西克烽燧 

卡勒塔烽燧位于孔雀河烽燧群中段,一条南北向简易便道从其旁侧通过,上接北山国防道路,下通218国道至32团,东西两侧各三处烽燧,也是通往东西两侧烽燧的必经之路,故此在卡勒塔烽燧处设有一保护房,为文物维护、巡查等提供方便。

卡勒塔烽燧西侧自西向东分别为阿克吾尔地克烽燧、沙鲁瓦克烽燧、库木什烽燧。烽燧东侧自西向东分别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脱西克西烽燧和脱西克烽燧。

脱西克烽燧为东侧第三处烽燧,自32团北上38公里至卡勒塔烽燧,再向东在戈壁荒漠中行驶约36公里至脱西克烽燧。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烽燧保护栅栏较大,周长在600-800米,方形,北侧正中一大一小两门,门口立有机制文物保护石碑,正面上书“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脱西克烽火台  年代:汉——晋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OO一年6月公布  尉犁县县委  尉犁县人民政府  O一三年424日立”,其中“脱西克烽火台”字迹上另书一行维文。

石碑背面书“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脱西克烽火台:位于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兴地村西南40千米,地处孔雀河中游地段,库鲁克山前洪积扇地带的一条干枯河道北侧戈壁上”。

另栅栏内外各立一块铁制标牌,上书“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文物保护范围内严禁开垦、取土、爆炸、建设开发、钻探、挖掘等作业”。

烽燧北侧地势平坦,戈壁荒漠,红柳包较少,东西南三侧土包相对较多。

脱西克烽燧向外通行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东北方向与北山便道相联,另一条则为向西至卡勒塔烽燧,然后沿南向道路直通218国道旁32团驻地。

烽燧形状为四楞锥体状,底宽??米,顶宽??米,残高约??米。

四周一圈墙体围护,方形,宽??米,残。

东墙最为完整,除东北角缺失外,整段墙体基本完好。墙体根部一排纵向树桩,皆伸出墙外30-50cm,间距1.5米左右。东南角根部有掏蚀凹槽,3-4米,高30cm,深及墙体基础内部,致使墙体部分悬空,有引起墙体上部结构失稳现象发生。东南角一竖向裂隙,成雨雪下渗通道,裂隙周边砖块有垮塌,以楔形物方式填充裂隙并形成挤压状。墙面三角形被掏蚀成大孔,致使上部结构失稳。墙体中部偏北端,墙体垮毁出一孔洞,宽1米,高2米;

南墙几乎全失,仅余东端局部,与东墙相联。所余部分相对最为完整,高大挺拔。残墙厚80cm,残墙西端部分已经因根基下沉和掏蚀后失稳,已呈倾斜、扭曲状;

西墙残迹,仅余一段偏南。北端角部地面隆起一个小土包,各层苇杆显露。残墙南端有多个对穿孔洞。墙体表层风蚀严重,各层苇杆皆可见。墙面上明显可见以菱形方式布置的三角形望孔或射孔,中间一处,上下左右各一。墙体根部有纵向与墙面垂直方向布置的树桩出露,树桩间间距约1.5米。芦苇杆逐层交织铺垫,墙体底部有一层顺墙体方向横向放置的直径2-3cm的树枝。

北墙仅余中部一段,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

墙外似有2-3米的壕沟。

东南角根部地面两凹槽,成积水下渗之所,严重危及墙体基础稳定。

围墙西南角内似有两间房屋残迹。

烽燧南侧正中开通道,上有横木。

烽燧为泥沙堆积砌筑,厚15-18cm,各层间铺设芦苇垫层。受风雨侵蚀作用,表层泥土剥蚀后形成水平条状的帽檐现象。烽燧体内插有横纵木条木梁,部分腐朽成孔。

顶部内中空。

烽燧本体有向北侧偏斜的势态。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3)兴地山烽燧

兴地山烽燧群位于北山便道东端,南距34团约46.2公里。

34团向北穿越沙漠,一条简易便道可抵营盘古城和兴地山烽燧,原此地有甘草连,过度采摘后已致甘草资源接近枯竭,连队撤离,空余成片房舍,荒芜一片。

原公益林保护站现驻扎有维族文保员,负责管理营盘古城机器墓葬区的安全。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兴地山123号烽燧似应为三组佛塔建筑,南距营盘古城约3公里。

三组建筑遗址呈直线分部,位于一道宽约50-80米的梁脊之上,南北分布,周边为荒漠的石砾区域。东西两侧为北高南低的山前冲蚀区域,雨蚀冲沟明显,东南侧局部地区甚至可以形成高十余米的陡崖。烽燧的西、南区域存大量古墓遗址,西南方向公路旁有一大组佛寺遗址,公路南侧则有圆形的营盘古城遗址和位于其西侧的营盘烽燧。

兴地山烽燧所处之整个石砾土梁上几乎无植被生长,两侧的沟壑之内红柳丛、红柳包星星点点。

三组遗址与南侧的营盘佛寺遗址、营盘古城遗址等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之上,从南向北逐次升高,似有与库鲁克山相通之意。

兴地山1号烽燧位于最北侧,从卫星影像上观察原地面似有东北——西南方向的两组墙垣建筑,北侧墙垣建筑长160米,宽60米。南侧墙垣建筑长130米,宽60米。现地面墙垣痕迹清浅,不宜观察。遗存建筑位于南侧墙垣建筑的东南角处,现场两土堆状夯土土块建筑残迹。东南侧一处体型较大,形制全失,具体表现为地表高约1米的长条形土包,其上有一处较大的坑穴,整个建筑残迹表面皆被黑色小石砾覆盖,为大风吹刮至此。西北侧一处相距十余米,略小,略呈圆形土墩状,东侧一个掏掘豁口,从残存面可见该建筑系夯土和土坯混合而建,在夯筑约50cm后,平铺一层土坯砖块。据巴州文物局相关文献记录,土坯尺寸为38×20×10厘米。

兴地山1号烽燧南90米处,一小型遗址残迹。

 

 

 

兴地山2号烽燧北距1号烽燧500米,地面残土包,为夯土土块建筑,略呈圆状,底部直径约6米,残高2米,烽体北部有一盗洞至中心,从创面可见烽燧下部为夯土结构,上部为土坯砖砌结构。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兴地山3号烽燧北距2号烽燧300米,地面残土包,为夯土土块建筑,略呈圆椎体,底部直径约8米,残高4.5米,总体形制似底部高台,其上一圆柱状结构。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4)营盘古城烽燧 

营盘古城烽燧位于北山便道东端,南距34团约46.2公里。

34团向北穿越沙漠,一条简易便道可抵营盘古城\营盘古城烽燧和兴地山烽燧,原此地有甘草连,过度采摘后已致甘草资源接近枯竭,连队撤离,空余成片房舍,荒芜一片。

原公益林保护站现驻扎有维族文保员,负责管理营盘古城机器墓葬区的安全。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营盘古城烽燧东距营盘古城西门85米,周围地势平坦,红柳包林立。烽体已整体垮塌,呈圆锥体状,底面直径约18米,残高约10米。烽体坡面上土坯残块漫坡堆撒,直至坡底。据此分析,烽燧应当砌筑在一高台之上,塌垮系逐步完成,考虑到堆体坡面上残砖显露,未及风化酥松,应是近代所为,殊为可惜。

烽燧东南角地面两处坑穴,顶部中心一开口向西的竖向坑穴。

遗址周边一方形栅栏围护,周长200米,栅栏内地面有经过平整的痕迹。

烽燧东为营盘古城遗址,圆形,直径180米,残墙较为完整,残高2-3米,残厚2-3米。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5)米兰东北烽燧 

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米兰镇(36团)东南角,在遗址中有两处有记载的烽燧建筑遗存,米兰西南烽火台ⅩⅦ和米兰东北烽火台ⅩⅦ。

米兰西南烽火台ⅩⅦ位于整个米兰大遗址保护栅栏范围内。

米兰东北烽火台ⅩⅦ位于遗址栅栏区外,单独用栅栏围护。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米兰东北烽燧外观呈圆柱形,底面直径约3.5-4米,残高5米,西侧正中从上至下一凹槽。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6)墩里克烽燧

墩里克烽燧位于若羌县米兰镇(36团)东北方向38公里处,戈壁荒漠地区,南部约2公里处,旧和田——敦煌公里通过,现今公路已废。

去往墩里克烽燧遗址,从米兰镇向南,抵315国道后向东行驶,在1464公里桩附近的玉石乡大桥西侧下道,或者在古楼兰桥西侧下道,沿河滩方向向北穿越戈壁滩,两处下道地点均有一高大的电讯铁塔。穿过戈壁后尚有一段沙丘沼泽地,戈壁与沙丘沼泽分界处即为旧时和田——敦煌公路,整个行程约为七八十公里。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烽燧周边荒寂无人,故路旧河道荒废,芦苇遍地,现为各种野生动物栖息之所,现属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自然保护区。

区域内重要为沙土,沟壑遍布,行进不便。南侧两公里左右则为宽阔的河滩冲积地,大块石砾遍布。

烽燧位于一高约2-3米的土石沙丘之上,方形椎体塔状结构,底宽约3米,高3.5-4米,七层,向上逐层收小,顶部一塔刹状盖顶。各层0.4-0.5米高,系采用沙土和树枝苇秆层码堆砌而成,内部有木棍木条支撑。常年的风削雨蚀,已致使烽燧各层立面行程内凹,而使烽燧整体形似一朵莲花。

烽燧西侧根部正中有掏蚀孔洞。

烽燧所处沙丘土包表层光洁,无植物生长。西北100-150米处有较小较矮土丘。

烽燧西南侧有建筑残迹。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7)吾塔木烽燧

吾塔木烽燧位于若羌县县城西北角,若羌河西侧,南部一棉花加工厂,东侧有公路通过。

烽燧现为圆锥状,体量较大,底部直径近60米,残高约15-20米,土坯垒砌而成。

烽燧整体光洁,表层坚硬,仅根部有部分骆驼刺生长,顶有一测量标志点和保护标牌,半腰处一方水泥柱墩。

周边未见文物保护标牌和简介,南西北三侧皆为农田耕地,耕种和浇灌定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1957年黄文弼曾对该烽燧进行过调查,199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8)坚达铁日木烽燧 

吾塔木烽燧位于且末县县城北部10公里处,315国道东侧,车尔臣河西侧,旁一麻扎地。

地表沙土,盐碱化严重,生长有旱苇和骆驼刺等植物。

烽燧位于国道和河谷之间的一处土丘包上,现烽燧整体已经塌实,地表残留一直径约9米,残高0.4-0.6米的圆形残迹。从局部可观察可见烽燧系垛泥筑法而建,其间夹杂有红柳枝和苇秆。

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9)布滚鲁克烽燧 

布滚鲁克烽燧位于且末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315国道南侧约1.8公里处。

烽燧处地表沙土,盐碱化严重,西侧较多红柳包,东侧多荒漠。

烽燧位于红柳包地中一处较开阔的平地上,烽燧原体量较大,现多已塌圮,呈坚壳土堆状。

从有关资料可知,烽燧平面略呈长方形,底边南北残长约17米,东西残长约15米,残高约5.5米。烽燧体中部为堆土或垛泥筑起,外部为夯土(或垛泥)筑成,约30厘米左右夹杂一层红柳枝和苇秆,行程逐渐内收的梯形结构。盐碱侵蚀后土硬壳坚,倒伏后仍能保持结构形态的完整。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10)马蹄山烽燧

马蹄山烽火台位于喀什地区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奥依阔塘村东8.8千米的乌库麻札塔格山东南端的山上。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山体裸露,缺乏植被。山下地势平坦,生长有胡杨、红柳、芦苇、骆驼刺、罗布麻等耐盐碱植物。东约40米为巴楚县至农三师51团的公路。

烽火台因风雨侵蚀和人为盗掘而遭受严重破坏,顶部塌陷,有火烧痕迹。平面呈近正方形,土坯垒砌而成,缝隙间铺抹草拌泥。土坯间夹树枝和作物秸秆作为筋骨,起加固作用。烽火台东壁长约6.7米,南壁长约6.1米,西壁长约4.6米,北墙长约5.9米,高约3.6米。土坯长28、宽12、厚8厘米。根据建筑形制推测,该烽火台年代为唐代。

2014年在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作业时能远远地望见这座山,其山形特殊,似平地忽然拔高而成一般,山下周边有墓地麻扎,有几棵巨大的胡杨树,似神树一般,附近还有小海子水库。。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3)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